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重返1990小山村 » 第二十六章 近乡情怯

第二十六章 近乡情怯

    1990年8月23日,早上7点整,天气晴。

    今天,是许如山答应父母的归家日。

    在此之前,许如山自己大概算了一次总账,当下手里的现金还剩下六万一千三百二十三块六毛五,比之前预估的要多一些,但也没多多少,总的来说都在预料范围之内。

    同时,也大概预估了一下后续大概能有多少收入,亚运会开幕时应该还能爆发一波高潮,这边由水东来曾西青继续运作下去,到年底也不是不能再分几个万元户。

    总之有了这笔收入,未来他在石银坳的日子就不至于难过,心里的一些想法也许能初步完成。

    许如山带着这样的美好心情,告别了相处近三个月的小伙伴,踏上了归途。

    在县城汽车站找到了返乡的中巴客车,五十多公里路程票价2元,也就还行。

    所幸来得早,在车厢尾部找了个空位坐了下来,等了好一会,直至车厢再也塞不下人,司机才不慌不忙的发动汽车。

    当下的客车,别的地方许如山也没去过,不知道运营规则是否和这里一样。反正在红石县哪怕到了后世,其规则依然未有多少变化。还是采取满载发车,中途即上即下的方式,一路走走停停。

    售票员态度依旧恶劣,司机脾气照样火爆,想要他们脸变颜色,要么乘客是领导,要么就是他们的亲朋好友,这也算是小地方的特色之一吧。

    车行渐远。

    许如山一路欣赏着这座小城市‘曾经’的景象。凌乱的街道,低矮的楼房,成片的瓦房和灰白色的旧洋楼。

    当客车出了城区,路边是随处可见的农田和山野,时不时有‘路过’的村庄,土砖青瓦,石板小巷,要是下雨天,多少能见到些烟雨江南的模样。

    许如山老家在县城的东南方向,全程大概百余来里路,一个叫黎亭镇的地方。

    一路盘山惊险而刺激,据后世有人统计,红石县到许如山老家黎亭这段路,是整个成州市辖区车祸发生率最大的一条路。

    许如山今天运气比较好,一路都没见到人间惨剧的发生,内心也由衷的希望世间以后能少些悲惨,多些幸福。

    记忆中对家乡的印象,很多已经变得模糊。岁月如刀,既消磨记忆变少,也雕刻容颜变老。

    唯一的印象,是一条成弧形的省道从镇子中央横穿而过,马路两边全是房子,一个从头走到尾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就能走一个来回的小镇,很小很小。

    到了后世,因为地方上没有产业,也缺少经济农作物,青年外出务工一年难得回去一次,只余老幼留守,平日里显得特别萧条与寂寥。

    许如山来在拥挤、嘈杂、散发出狐臭汗水包子等各自异味的客车车厢里晃荡了一个多小时,强忍恶心呕吐之感终于坚持到了黎亭镇。

    而后,他还得从黎亭镇步行,花上个把小时翻山越岭,才能回到老家双水源村。

    这年头,他们村子还没有通马路,只有一条羊肠小道的山路,祖辈世代出门全靠双腿。什么出租车、摩的,甚至连拖拉机也是没有的。记得后世零几年的时候,上面修了一条镇里去往别处的小水泥马路从村子南面的大山半腰穿过,许如山他们村子才借了光,全村所有村民按人头摊派出了好多钱,才从半山腰的小公路接驳了一条差不多两公里的水泥路到村庄南面。

    这才实现了全村人“车到家门口”的愿望。而这条只有单行道宽的水泥马路,也导致村庄把村口,从西面换到了南面。

    虽说从此每一年,人们的工作、生活、金钱、物质,甚至是思想和观念,都将以最迅猛的姿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有些东西却历经几十年不变,就如红石县城回黎亭镇的旅程。公路依然曲折弯曲,中巴车依然斑驳老旧,一路依然走走停停,至于所谓的准时到站或者晚点之类的概念,在这里是不存在的。早到或是迟到,全取决于中途乘客上下的次数和停留的时长,完全不可控。

    几十年后自驾五十分钟的路程,放在商运客车上,基本上都得时间翻倍。

    所以等汽车到站,时间已经来到九点,太阳已经爬出了山坡,升上了高空。下了客车,少了车窗迎面吹来的风,热浪扑面而来。

    站在路边,许如山环顾一圈,房子旧一点矮一点,街道路面烂一点脏一点,头顶天空依然那么蓝,白云依旧那么白,好像除了这些,镇子样貌与几十年后区别也不是特别大。

    今天没碰上赶圩日,街上行人稀稀落落,许如山一点也没有故地重游的想法,有些急切的只想回家。

    许如山匆匆买了十斤猪肉,一袋小苹果,一点散装糖果,统统塞在一个大塑料袋里,又在外面多套了一个袋子,用手掂量一下感觉牢靠之后,才急急忙忙上路。

    沿途经过几个村庄,看见村民们背着农具陆陆续续从山间、田野一个个钻了出来,往家里赶。

    恍然间才想起。原来是早饭时间到了。

    在许如山老家一代,人们的作息跟很多地方都不一样,沿用的还是一日四餐制。

    清晨五六点天光微亮的时候大人起床,吃点稀饭、红薯或者煮一碗粉丝吃,这是早餐。垫垫肚子后就要趁着日头小天气凉出门做事,在农田或者山上的地里埋头苦干三四个钟的农活,而留在家里的小孩子们则会准备好饭菜,在太阳渐上头,大概10点左右大人回家一起吃早饭。早饭过后,全家出动,大人还是忙农活,小孩子则是做一些割草除草之类的轻松活,在正午12点孩子们回家准备中餐,午饭时间是在下午2点左右。

    下午,大人无休,小孩则可以休息个把钟头,三点多出门砍柴或放牛,天黑之前回家。晚饭时间一般要八点钟,那些家里没有小孩子的,大多都是九十点才吃晚饭。

    饭后洗漱完就睡觉,没有任何娱乐活动,日复一日无数年。直到村里有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这种现状才会得以改变。

    过了平路,进山之后通向村子的有两条路,一条距离远,一条距离近。

    远路沿着山沟绕行坡度小,优点是路况好坡度小走得轻松一些。

    近路则是翻过一座大山,一路上山再下山,直通村后。缺点是茅草深,野兽多不安全,路难走,而且还要经过几处坟地,胆胆子小的人不敢走,不过用时只需远路的三分之二。

    许如山作为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的四有青年,自认是祖国未来的优秀接班人,既然有捷径怎么可能面对区区困难就退缩,当然要迎难而上,所以他选择抄近路。

    一路伏低闪躲跳跃,许如山身手灵活,路边的茅草、树枝、荆棘条完全难不倒他。

    路过联排的土堆,许如山还认真看了一眼,土面上没发现裸露的白骨,大白天的也没有磷火点点,所以害怕情绪是没有的,充其量也就因为山野四下无人,空空寂寂之下带来那么一丝丝紧张感而已。

    反倒是随着前行路程缩短,离家越近,心情反而越紧绷,或许这就是近乡情怯吧。

    一如唐代宋之问诗里描写的那样: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虽然我们的脚已经走过许多地方,但心底的根仍然扎在那方土地;你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你绝不会轻易丢下那片让你最初出发的土地。

    因为那里有我们曾经生长的熟悉环境,有那些我们念念不忘一直在乎的人,时间距离再远,也割舍不掉的挂念之情,心中强烈渴望,可当靠近的时候却心生胆怯,欲说还休。

    许如山一路迎难而上,翻上山顶,小村庄在右前方的山脚下隐约可见。右手边是村后山,已经封山禁林多年,里面大树参天,野草丰茂,随处可见各种野生的小动物。

    后山脚下有一汪小湖,不大,两千米见方。波光粼粼,湖水清澈见底。

    湖前就是许如山老家村子。

    四面环山,村子正好坐落在山谷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以许如山为起点,村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依次是菜背岭、侧边岭、坳背山、对门岭、石头岭、马头岭、后山岭把这座小村庄围得严严实实。

    山名取得很随意,却恰好体现出了前人先辈们的朴实品性。

    许如山从菜背岭下来,特意绕去西边的村口,看了一眼那颗百年大榕树。

    据村里老人说,这棵大榕树还是许如山的曾祖父在宣统年间开村时栽下的,经过近百年的生长,如今已成参天大树。树高不知几十米,主干有两个成年人双臂合围大小,枝丫繁茂,郁郁葱葱。

    可惜后来在2001年,村庄遭遇了百年一遇的龙卷风,大榕树被拦腰折断,虽然最后苟活了下来,但再也不复当年的盛景,令许如山抱憾多年。

    村子不大,只有十七八户人家。村庄右前方有左右两条无名小河沿山顺流而下,在村前汇成一条,同样无名。村名【双水源】由此而来。不过,在许如山老家这里,小河不叫河,而是称其为[江]。

    这几条小江就是许如山小时候的儿童乐园,摸鱼捉虾、游泳戏水,留下了他所有快乐的童年时光。

    村前河边的有棵老四季桂花树,树龄与那棵大榕树一样,每到暖春与金秋桂花开放,香飘四溢,村子的每一个角落都能闻到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

    同样令人叹息的是,在后来的2014年,这棵沐浴风雨伴随村庄共同成长的四季桂,被村里一个傻子一把火给烧了。

    三分之二的枝干枯萎死去,只留一个小独枝艰难的存活了下来。过了好些年直到许如山重生前一刻,也没恢复成以前的勃勃生机,总是呈现出一副奄奄一息的模样。

    这一世,许如山拿龙卷风没办法,救不了大榕树,可这棵四季桂总能想些办法避免它再遭人祸,救下来吧。

    许如山在心里默默记下此事。

    双水源很小,打横数仅有五排房子,前四排都是四户人家,靠后山岭的最后一排则只有一户,总共17户,当下全村人口还没能过百。

    许如山家的房子在第三排,村子的正中央。

    说来话长的时间并不长,许如山进了村,踩过小巷的青石板路,穿过两排房子,来到了自家门前。

    这是一栋土砖青瓦房,两扇连漆都没上实木大门紧闭着,门上用米糊贴着的秦琼和尉迟恭两大门神已经在时光的消磨下退了色,硕大的门环也已经锈迹斑斑。

    由此也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家境贫寒的农户。

    这是许如山家的老房子,如果按照原来的轨迹,这栋老旧的房子得坚持十几年,直到2001年才退休。

    也就是遭遇龙卷风的那一年,作为大厅的中箱房在狂风的席卷之下轰然倒塌,还在上小学的小妹为了追回刚出门返回石银坳的哥哥,正好走到客厅被落下的土砖砸中脑袋,幸运的是伤得不是太严重,只不过轻微脑震荡康复后依然没有避免留下后遗症——特别害怕雷雨天,一个人甚至不敢关灯睡觉。

    想到这些,许如山红了眼睛。心里暗暗发誓:小妹,这一次哥哥回来,这些事情将再也不会发生。

    擦了擦眼睛,站在门口良久,许如山几番犹疑伸手,终于还是敲响了自家的大门。

    “咚咚咚~”

    敲门声响了许久,不见人声,许如山抬头看看天色,猜测老爸老妈可能刚出门没多久,下地里干活去了。

    从裤兜里掏出钥匙时,还暗自庆幸自己有随身带着钥匙的好习惯。

    记得前世有一次和朋友聊天时问自己,回家时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

    当时许如山的回答是“身上没银子”,被朋友一顿嘲笑,说自己太俗气。

    而朋友的回答却是有些出人意料,说他最痛苦的是跨越几千公里风尘仆仆赶到家,发现家里人全都出门去了外村喝喜酒,他却恰好没带家门钥匙,北风凛冽冰冷刺骨的冬天在自家门前冻了整整四个小时。父母回来看见在门口被冻得奄奄一息的儿子,心疼的掉眼泪,没想到只是回趟家还差点请全村人吃席。

    当时,许如山只当是笑话来听,都笑的肚子疼直不起腰来,这会想想倒是深有体会。还好还好,自己一直还算靠谱。

    PS:这几天一直加班赶项目,耽误了更新,跟大家说声抱歉。同时在此也说明一下,自明日起,将恢复正常更新,请大家多点点收藏、推荐。带刀在此拜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