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庶途 » 第四十三章 慕道新圣

第四十三章 慕道新圣

    暂且不提铁柱此时内心的活动。

    自黄九州从怀中掏出那块五两银条,并交于铁柱声称是茶钱之后,围观的人群里便有阵阵骚动之声,开始不断爆发出来。特别是一些原以为铁匠今日要因吃罪黄九州而走霉运的人,完全没能预料到事情竟会如此发展,此时各个张大了嘴巴,双眼瞪得浑圆,推搡着挤上前,打算凑近一些,看清铁柱手里银子的真伪。

    其实哪怕是自己亲眼见到了一碗白水换得五贯钱的全部过程,一些人到现在仍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这太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了。

    或者与其说是出乎预料,不如说是惊讶铁匠的好运。

    没错,就是好运。

    按照事情原本的发展轨迹,黄九州没能顺利从铁匠手中拿到想要的锤炼秘法,哪怕是出于个人涵养及地位考虑,不愿在如此场合与铁匠‘计较’,但单是被一个粗鄙不堪的铁匠迎头指着痛骂一顿,也该冷冷一笑拂袖离去。

    可谁能想到,在得知黄九州身份之后的铁匠,非但没有得到相应的的惩罚,反而只是因低头认了个错,又给对方倒了碗水,就能获得足足五两银子的回报。

    如此天降好运,不禁让看热闹的人一面羡慕这个叫铁柱的铁匠的好运,一面又在妒忌,自己为何就碰不到像黄九州这样,有钱又大方的贵人。

    一叶而知秋,从黄九州的身上,许多人心头忽然浮现起一句话:

    大月人出手真是太阔绰了!

    在诸如此类的窃窃议论声里,黄九州依旧背身而立,玉袍青衫,腰系长剑,宛若一柄出鞘利刃,周身散着幽寒的光。待良久转身,俯首藐瞰四野,整个人神情平静,目光深邃,眼中那双瞳孔深处散发的,好似那锻炉里熊熊燃烧的烈火所倒映出的耀光。

    “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於隗者,岂远千里哉!”

    他踏出一步,浑厚低沉的声音让众人一个激灵,目光连忙紧跟着移动。

    “此句,出《燕昭王招贤》。

    所讲乃指,先古战国时期,燕昭王在被齐国打败以后,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纳贤才的故事。”

    或许是出于书院街上的多数百姓文化水平不高的考虑,黄九州在讲起这段故事时,选用的话语多半都是文白掺半,哪怕他身旁那个大字不识一框的铁柱,也能听得明白。

    也正因如此,大多数围观人群,也很快明白了黄九州的目的。

    “先生这是打算也为你们月国求取贤士吗?”人群响起疑问。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开始向着黄九州不断发出疑问。

    虽然如今在场的大多数书院街百姓,对只身背土前往异国他乡谋生并不感兴趣,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远在千万里之外的月国产生好奇。

    况且财帛动人心。

    既然黄九州当面声称月国银矿繁多,那即便是不去,这些人也想多听他讲讲有关月国银矿,以及任何一件能跟财富扯得上关系的事情。

    ‘反正是无聊的午后,与其闲在家里,不如当个故事听,也能打发时间。’

    众人如此想着时,就看见锻炉前的黄九州点了下头。

    “不错!”

    黄九州直言不讳的回应了众人的猜想,在书院街所有看热闹的人群注视下,朗声道:

    “忆往昔,我大月受困于汪洋,资源物产虽丰,可奈何国内文气凋零,百姓更因无人指导,整日只知内耗,不懂谋生。

    后来,在下因某些特殊缘故,不得不背身离开故土,出走他乡,一路坎坷,也算游历数十个国家,遍访先圣,可直到踏足圣景,才知何为天朝大国,何为仙乡国度!”

    黄九州文气斐然,善教之名传遍景地,听他这样的人去止不住的夸赞景朝繁华,围观的景国百姓们个个与有荣焉,心绪激动,人群中纷纷鼓掌叫好声不断。

    双手缓缓下压,黄九州止住人群哄闹,再次开口:

    “孤舟历尽风波乱,回首半生云吞烟。

    铁塔日暮映归路,身入神都思寄帆!”

    “在下此生,既以寻得此等仙境,愿自此身影长随。

    可根出大月,若有可能,自然也想出手为故国多做些贡献。

    于是,在下决心创办同文书院。

    即是为我踏足学海谋求舟船,也是想能在脚下这片圣土,为我大月来景子民某一处暂时安身立命之所,好叫他们能在此潜心模仿学习,日后带回造福于故土,让我大月子民,也能有朝一日,过上如圣景百姓这般的悠然仙乡生活。”

    人群中,有人质疑,有人肃然。

    但黄九州也的确从未掩饰过他来景创办同文书院的最初目的。

    无论是同文书院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亦或者院内繁若天星的教学科目……从鼓励月国文人来景的优待政策,再到这些年他不断派遣书院中的月国学子,无条件参与协助六部做事。

    仅在十年间,各地同文书院中的大月学子除却经常参与进各部的救灾、育种、改工等一系列官方活动之外,还将足迹遍布景国大半土地,用切身实际,来体会观察景国各地民风、民俗,观察并记录当地文化、信仰,以求有朝一日能带回故土,利用自身所学,改善月国百姓生活。

    事实上这些年来,当初随黄九州来景的那些月国学子,也的确有不少在归月之后,得到月国的重用,为月国的国内也做出了很多积极的改变。

    “说得好!”

    如此堪称圣人的行径,不止是人群中的范旭,就连其他一些后来围过来的书院学子也纷纷跟着叫起了好,许多人甚至换上了崇敬的目光,恭恭敬敬的向着黄九州的方向行了一礼。

    慕道新圣。

    如今这世道扬名的人太多了,说大话的也是。逢上年节佳日时,诗会庙街上的残诗片词、酒桌前的豪言壮语,仿佛只有这些激昂慷慨,豪迈不羁,才是这个时代里唯一的有价值的文字。

    不该是这样的……

    若无肥沃泥土,何来玫瑰盛放!

    时代的发展、创新,从不是靠豪迈、狂放来支撑。

    烟花易逝,无根浮萍。

    尽管月国如今尚且薄弱,但只要有越来越多如黄九州一般的人崛起,所有人都相信,国力必将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