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在大明卖梦境 » 第40章 赵启云的欺瞒?乞丐是真是假?

第40章 赵启云的欺瞒?乞丐是真是假?

    已经八十多岁了,想要再度开启一篇永乐大典。

    消耗的精力可不是一般的多。

    当初为了编撰一本永乐大典。

    消耗大量钱财人力,花了几年时间,才修缮完毕。

    老和尚,你当真要累死自己不成。

    朱棣眸光担忧的望着姚广孝。

    两眼对望,便知朱棣心思。

    “臣谢过皇上,皇上放心。”

    “在编撰这最后一篇的时候,臣不会死。”

    说完,便转身朝着太子府走去。

    这最后一篇目自然是他亲自完成。

    可需要有人在身边打杂。

    人手调动,则都是由朱高炽在管。

    也不需要麻烦朱棣。

    朱棣望着有些佝偻的姚广孝。

    神色所思,心有不安。

    ……

    当姚广孝来到太子府,要几个人手的时候。

    朱高炽也有些踌躇。

    劝谏姚广孝说道:“姚先生,您这个年纪了。”

    “编撰永乐大典篇目一事,还是交给我们来做比较好。”

    姚广孝的身体本来就越来越差。

    都八十多岁了,已经算得上是非常高的年龄了。

    人之将死,无非气绝。

    这个年纪的姚广孝,哪有精力再度编撰永乐大典篇目。

    当初身为太子的他,也曾看过大臣们编撰永乐大典时的辛劳。

    没日没夜的手动抄录那些书籍。

    要是写有错字,还得重新抄录。

    哪怕是错一个字都不行。

    故此,编撰人员所需要的能力要很强。

    动用朝野上下人员共计两千多人。

    其中主要编撰人员不足百人,耗尽六年时间。

    才完成这本巨作。

    字数更是高达,三万万之数。

    当永乐大典编撰结束的时候,那些大臣高兴的。

    欢呼雀跃。

    姚广孝摇了摇头。

    “太子,此篇目还是让臣来吧。”

    “您只需拨给我一个人手便可。”

    “帮我研墨便可。”

    见姚广孝执意要这般做。

    朱高炽也只能无奈同意。

    随即便从屋内喊来了杨士奇。

    “杨学士,姚先生要编撰永乐大典最后篇目。”

    “所需人手,便你去吧。”

    杨士奇闻言,微微点了点头。

    “是。”

    见朱高炽喊来的人是杨士奇。

    倒是有些意外。

    毕竟杨士奇在处理政务上,可是朱高炽的左膀右臂。

    就这样让他在自己身边做一个研墨的。

    未免有些大材小用了。

    “太子,让杨学士来,未免大材小用了。”

    当然,普通下人也不行。

    因为撰写篇目不能有错,故而研墨之人需要在一旁看着。

    若是他有写错字,需要及时纠正。

    要是年轻时候,姚广孝自然是不需要。

    现在不行,年纪大,容易眼花。

    有时候写错字可能都不知道。

    杨士奇对姚广孝自然是十分敬重。

    毕竟姚广孝可是燕王登基的第一功臣。

    虽是僧人,却不拘泥于佛家形式。

    上朝为宰相,下朝为僧人。

    身份切换无缺无漏。

    黑衣宰相之名,自是如雷灌耳。

    “姚先生,您还是不要和我客气了。”

    “杨学士是我手下提拔之人,能力虽可堪用。”

    “不过也确有纰漏,跟在您身边几日,或许也能学到点东西。”

    见状,姚广孝便不再客气。

    对着朱高炽拱了拱手。

    “哈哈哈,那臣就谢过太子了。”

    说完,姚广孝便准备回去开始撰写篇目。

    杨士奇连忙准备跟上去。

    却被朱高炽拉住,叮嘱道:

    “杨学士,姚先生年龄大了,精力方面定然是不足年轻人。”

    “若是他身体有什么意外,你可替他撰写。”

    “不可让姚先生身体出现不适。”

    这才是朱高炽的目的。

    他明白,姚广孝想的事情,自然会做。

    劝也没用,可身体和年龄摆在这里。

    要是中途有什么意外,也可以让杨士奇成为姚广孝的笔。

    在太子府属官中,杨士奇的能力和书法最为突出。

    也是最为能和姚广孝贴合之人。

    这也是为什么选择杨士奇,当研墨之人的原因。

    “明白,定不负太子所望。”杨士奇拱了拱手。

    朱高炽的担忧不无道理,刚才他还在纳闷。

    为何一个研墨之人要选自己。

    现在想来,自己才是最为合适之人。

    想通后快步追上姚广孝的步伐。

    ……

    赵王府,朱高燧甚是悠闲的躺在庭院里。

    赵王妃一手拿着切好的水果,喂着朱高燧。

    却也有些不惑。

    “你怎么还有心思在家里享福。”

    “我们这次回来,可不能再惹老爷子不快了。”

    “案子也不查,就在家里躺着。”

    面对赵王妃的说辞,朱高燧只是笑了笑。

    “你个妇人家家的懂什么。”

    “老爷子让我查案,可查的是无头无绪的案。”

    在他看来,这个案子可没那么简单。

    家畜在寒风凛凛的冬天,突生瘟疫。

    用屁股想都知道没那么简单。

    “可我不是听说,那个赵启云有线索吗?”

    “皇太孙这几天忙里忙外的,你也不怕这个功劳给他抢了去。”

    “到时候,咱们一家和汉王一家,都得回封地去。”

    最近朱瞻基的行动,火急火燎。

    很多人都听说了。

    满城搜捕乞丐,貌似在找什么人。

    虽然不知道具体消息,但她也清楚一些。

    朱瞻基的性格毛躁,难免走漏一些消息。

    对此,朱高燧却很是不屑的笑了。

    “忙里忙外,你看他查到什么了吗?”

    “不也是查了几天,毛都没查到?”

    对于朱瞻基的行动,他这个当叔叔的。

    一清二楚。

    也知道朱瞻基没有任何收获。

    因为在他眼里,这件事本就很蹊跷。

    先暂且不说二哥嘴里的那个人。

    就说此次瘟疫本身。

    从赵启云上报的损失来看,十万两银子不止。

    骗鬼呢?

    要是损失这么多银子,估计得赵启云手里的牲畜全部死光吧。

    还有一点比较可疑的便是。

    赵启云为什么要将牲畜聚拢来饲养呢?

    要知道,赵启云的饲养方式。

    并不是说圈一块地,然后把牲畜丢里面饲养。

    而是把刚出生的鸡鸭猪狗牛卖给那些小的散户。

    让他们饲养,然等饲养差不多的时候。

    再买入,卖出。

    虽然赵启云自己也饲养了一些牲畜。

    可数量并不多。

    “那你的意思是?赵启云给的消息可能是假的?”

    赵王妃有些诧异道。

    胆子这么大,连锦衣卫都敢骗。

    “据我所知,每年过年时,赵启云会提前将各地散户手里的牲畜买入。”

    “以便更好售卖。”

    “可今年的时间和往年并不一样,今年牲畜的买入时间早了足足二十天。”

    “二十天时间里,这些牲畜可都安然无恙。”

    “并且没有一只感染瘟疫。”

    “平常瘟疫就算再快爆发,哪怕是在炎热夏季爆发瘟疫。”

    “也有时效和征兆,可这次瘟疫没有任何征兆。”

    听着朱高燧分析的头头是道。

    她一个妇人家,自然是有些听不懂。

    反正她只知道,朱高燧这么做有她的道理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