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火红年代:知青中的手艺人 » 第33章 要暴富了【二更】

第33章 要暴富了【二更】

    这一连串的术语,局外人都听不懂,除了马大头。

    “大头哥,卫国兄弟说得对不对?”

    马大头显然很意外,走到周卫国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不错啊,小兄弟,还挺懂行的嘛。”

    马大头又转过身来对马春生说道:“你们不用担心了,你这小兄弟看起来很懂。错不了的。”

    能花钱盘下这个窑洞,那自然是有真本事在身上的,谁家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而周卫国顾不得和他寒暄,赶紧吩咐马春生去找人手,越多越好,但人有要求,学东西必须得快。

    当然了,知青队里面闲置的人很多,但是未必肯过来帮忙,周卫国有的是办法,这年头,谁会跟钱过不去?谁又会跟吃的过不去?

    一盆鸡蛋番茄就足够让他们趋之若鹜了,可想而见诱惑力有多大?

    尽管天色要黑,但周卫国丝毫没有下工的意思,时间紧迫,必须得教会目前这几个劳力,起码也得让他们对烧窑的过程有个大致的了解。

    在所有的工序当中,最复杂的就是摔砖坯,负责教这项技术的人,就被人称之为大师傅,这是尊称,意思是技术高。这技术在那个年代水涨船高,如果是给队里边儿烧窑,一天的工分是20分,几乎是平常壮劳力的三倍。就连打下手的人都能领到10分,比平常壮劳力还要多两分。

    和泥的时候,一般讲究的是四六开,就是四分沙土,六分粘土,配好的泥土堆从中间挖一个小窝,然后往外扩大,往小窝窝里面注水,这个顺序能够使泥沙粘土充分的搅合在一起。

    一般情况下,注水之后,需要停上一夜,泥土变成了湿泥土之后,再把混凝土反复的踩,踩一遍还要翻动一遍,直到踩到那泥土软硬适中,拿在手里从手指缝里会溢出,但是不会流出来,堆在那里也不会松垮塔软,就能够使用了。

    等到摔砖坯的时候,把和好了的泥巴用力甩在坯模具里面,力度要拿捏到正好。力度大了,湿泥巴从模具里飞跑,填不满。力度要是小了,甩出来的砖坯密度不紧密,会出现气孔,烧出来的砖块也不结实。

    这就对师傅的摔砖劈的力道要求拿捏的很好。

    摔砖坯的时候最好是三伏天,那时候天气最热,烧出来的砖质地是最好的。但现在,已经来不及了。一般这工作在夏天进行时,由于摔砖坯的师傅的手,拿泥巴,粘泥巴,连喝水的动作都无法完成。助理便会不停的给大师傅擦汗,并且会。捧着大茶杯给大师傅喝,这一口往往都能喝去一大半儿。

    所以,皖北的地区管这种茶叫一气茶。

    摔砖坯的模具一般都是三块砖并排排列在一起,呈现长条状,一般是枣树的硬木材质做成的。每块砖样的结合处是隔板,砖坯模具的下面是木板片,它们紧紧的拷在砖模具的框上,就形成了所谓的平整光滑地,多余的泥巴用竹片刮走。

    一般师傅是用弓箭的弦那样的刮具,来刮掉多余的泥巴。

    这样摔出来的砖坯,要晒去湿气后,再垒成鼎,整齐放在一起慢慢的阴干。而且,成鼎地半干砖坯上,还要铺上稻草秸秆,能很好的避免在暴晒情况下开裂。

    一旦砖坯上出现了裂纹,烧制的时候裂纹就会裂开越来越大。同时在整个过程中还要防雨淋,砖坯被雨淋了之后极易变形散掉。这样阴干之后,就可以叫做生砖坯了。

    而现在周卫国就想让大家先了解生砖坯的制作过程,听到马春生和葛大鹏云里雾里一般,也不知道周卫国是怎么记下来这些繁琐的程序的。

    “哥,你可以啊。”

    葛大鹏对周卫国的印象,还停留在二流子的阶段,这了解了以后,心理不由的对周卫国印象有了大大的改观。

    说实话,他之所以心甘情愿的当周卫国的狗腿子,那是因为周卫国曾经救过他的命。

    “好了,今天你们把制作生砖坯,能消化和吸收了就好。咱现在需要做的是,得去挖沙土,还有粘土,这是制作生砖坯的材料。”

    这年代,运输工具只有大队里有马车,沙土倒是河边就地取材,而粘土必须得从其他地方运过来。

    这就需要马车,周卫国现在都需要舅舅的帮忙,马车归生产队管,但周卫国还没那么大的脸。

    “这事包在我身上,我回去给俺爹说。”

    王大虎拍着胸脯,信誓旦旦的保证,周卫国也放下心,他这个舅舅做后盾,什么事儿都不用愁。

    “让我舅帮忙打听一下,谁买自行车和梅花手表?这两样下来,起码也得赚他个千把块钱。”

    眼下需要花钱的还很多,前期的投入是必要的,没有投入哪有产出?

    “成。”

    王家三兄弟踏着暮色而去,周卫国和葛大鹏也要回到冯家村知青点,马春生要回到家里找人,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只是周卫国和葛大鹏在走到冯家村村口的时候,突然之间看到一个人,身上穿着孝衣,有一个老人带着,来到了村头的土地庙。

    “这谁家又死了人了?”

    在村子里待了几个月,周卫国他们也熟悉了农村人的做法,每当家里有死人的时候,孝子孝孙就由专门的人带领着去村口的土地庙,烧了纸之后,口中念念有词,这被称之为报庙。

    70年代各家各户有家里老人去世,根本就不需要各自发丧,都是由生产队统一发丧。队长就是家务长,一切事情都是由他操心安排,如果死者后人兄弟姐妹多,需要特殊隆重热闹一些,队长一致同意劳力及杂工,一切由队长统一安排。

    尽管这时已经开始提倡火葬,但土葬仍然占据着豫东大部分农村的葬礼形式,而最为重要的一环就是得有唢呐匠。

    唢呐表演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音调动作节奏相互配合,激发出内心的情感。

    七八十年代,唢呐匠的地位非常高,一个像样的唢呐匠,十里八村都闻名,不仅赚钱,还受人尊敬。每逢出百事时,孝子孝孙都跪倒一片,请求唢呐匠为老人演奏送行,

    走到村口,便看到冯村大队长急匆匆往外走,看到周卫国和葛大鹏,连忙叫住了他们。

    “小周,小葛,你俩去焦村一趟吧,请那个大唢呐匠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