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小雪以后 » 的

    就在我着手写这本书的时候,璟儿又突然去世了。

    说突然,其实也早有心理准备。因为他除了患有唐氏综合征,还有先天性心脏病。这次发病离世,也正是后者的缘故。

    相较于协作而言,母亲更值得我去关心和保护,因此这本书在撰写上又被搁置了一年。别说母亲,就连我,其实都觉得从这些悲痛中爬起来,真的很艰难。

    再怎么说,璟儿也是我们家的亲骨肉,是我的亲弟弟。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亲自送走一个又一个至亲吧。我相信母亲内心的痛,要比呈现给我看的痛,大到成百上千倍。

    周围知晓内情的朋友总会问:当初阿姨怀璟儿的时候,怎么不去医院检查?这个问题就连我也无数次问过姥姥,问过两个姨,也问过母亲本人。但那个年代,父母常年奔波在外,做运输,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路上,很难长时间停留在某处,安安心心去医院做产检。而受过“重男轻女”的爷爷奶奶的“折磨”之后,母亲求子心切。当偶遇的一个卖菜奶奶指着母亲的肚子说了句“这是个男孩”时,母亲便不顾周围人反对,冒着高龄风险,把璟儿生了下来。

    璟儿对我而言,不仅是个可怜的弟弟,更是我跟父母联通的纽带。因为我从渴盼父母关怀的小孩,早已长成了性格倔强的姑娘,自尊心很强又很独立。因此,便难以放下曾经对父母的怨恨,去接近他们了。

    我很笨,除了璟儿,找不到其他的切入点。

    而父母更是不删言辞,他们就只知道一味用钱堆砌,弥补曾经的在我童年时代里的缺席。给我买好吃的,好玩的,好用的——那些我根本不在意的东西。

    父亲走了,家里没了顶梁柱;璟儿也走了,母亲只剩我了。我不但需要向她敞开我的心扉,跟她分享我这一路成长以来的心得和体会,也需要承担一部分父亲对她的爱和包容,还有璟儿对她的依赖。

    母亲的一生,大体上都被保护得很好。她这个家中最小的女儿,前半生无忧无虑,婚后自由幸福。我觉得母亲眼里的爱情,像童话一般,那样闪耀和晶莹剔透。我见过她和父亲手拉着手从集市走回家,也见过父亲亲自帮她剔鱼刺,再把鱼肉夹到她的碗里。那时候我与他们关系生疏,看见他们之间的亲密无间,竟然会看到发愣。

    然后就有点生气。因为感觉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好像隔了很远一样。

    不过,可能这也是我一直相信爱情的原因。我一直相信,爱情是美好的。

    直到经历了家庭的重大变故,我才觉得母亲这样的人生本质上可能很残忍:早期越幸福,抗打击能力就越弱。短短几年内,失去了这么多人,她要怎样为自己输血,才能恢复过来?我曾经想,只要她一日不离开老宅,就一日没有走出失去亲人的痛苦。

    后来我逐渐意识到,事情或许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比如这本书以《你走以后》命名,通篇记录的都是我想对父亲说的话。璟儿的离世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也曾一度想要停笔。可是跟母亲相处久了之后却觉得,有很多事情,我有责任给父亲做个完整的汇报。我想跟他说:你走以后,母亲带着璟儿留在了老宅,璟儿后来一直在你下班路上默默等你回家,我也学会了开车,后来璟儿身体不行了,也去跟随你了,母亲一直留在老宅不肯走。她还没有走出来,她还在捕捉你的气味……

    所以,璟儿走后我更要写,虽然千言万语也留不住已逝的至亲。在我写到后半部分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母亲的执意留下,未必是瘫倒在悲痛的泥淖中走出不来,更有可能是对曾经的一种缅怀,和感恩。

    而我,在这两次绝无仅有的悲痛中也逐渐学会更多。我最想跟父亲说的是:您在另一端安心带璟儿,不要担心我们,我会好好照顾母亲。

    我最想跟璟儿说的是:下辈子,你还做姐姐的弟弟吧,我们就约在工厂门口的大石头上见面。希望你那时候会有个健康的身体,能度过自己完整的一生。

    这生活,我依然热爱。

    我会拼尽力气搀扶着已经颤颤巍巍的母亲,一步一步往前走。而且我也相信,我们每个人,跟家人,跟亲朋好友的连接,不会随着肉身的离世而割断。这种精神上的魂魄,永远连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