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小雪以后 » 就

    《你走以后》这本书创作的原意是对父亲离世的一种悼念。我想将他离去之后小城老宅里里外外发生的故事,讲给他听。

    算是弥补他生前,我与他之间巨大沟渠的一种遗憾吧。

    之前在我的印象里,他一直充当着不称职父亲的角色,他缺席了我人生中大部分重大决策的时刻:读书时候,他的初中文化无法为我辅导作业;高考时候,他缺席了帮我选专业这个重要阶段;大学毕业,没有参加我的毕业典礼;工作以后,他都不知道我做哪一行。

    他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蹲在庭院里,摆弄他的车。

    他好像从来都没有关心过我,就连我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在他看来都是突然之间完成的动作。这件事情我很小的时候就思考过:为什么别的小朋友身边都有父亲和母亲,我却没有?想呀想,还是想不明白。姥姥合理又实际的解释“他们太忙了”,在我看来都是无稽之谈。因为其他家长的存在,就是最好的证据。

    有一段时间,我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之中:他们不回家陪我,可能是我哪里出了问题。我时常拿着小板凳,坐在院子里思考原因。

    然后,常常想着想着,就开始恍惚起来。

    直到父母从工作的城市将刚刚出生不久的璟儿带回来,我才仿佛为自己找到了看似合理的解释:原来父母想要的,是一个男孩。而我是个女孩,所以他们才不在我身边陪着我的。就这样,我与父母之间的那道鸿沟仿佛越来越深,越来越难以跨越了。也不知为什么,这个现在看来矛盾重重的理由,我却瞬间就接受了。

    接受后,我就开始了对父母长期的排斥和拒绝。被我一同拒绝的,当然还有璟儿这个不速之客。虽然他小小的,白白的,可可爱爱的,但那是敌人,我怎么可能喜欢他。所以非常遗憾的就是,我活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都没有学会怎样才算是好好去爱一个人,以及怎样才能让对方感受到,我对他的爱。

    成长的路上有很多磕磕绊绊,每次都是姥姥拼尽全力帮我度过。在我15岁那年,她却被病魔缠身到卧床不起了。于是我不得不回到那个有我房间、却没有我温度的家里。那个时候,我依旧很固执,很排斥那个家。我没有为父母每日的关怀而变得柔软,也没有为璟儿憋得小脸通红,拼尽全力喊出的一声声“姐姐”而感动。

    现在想想,唉。

    不想谈论生与死。这么大的事情,我可能说不清楚也讲不明白。我只知道父亲离世后,我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首先,一向温柔的母亲执意带着璟儿搬回老宅。其次,没过两年,璟儿也撒手人寰了,给了母亲双重巨大的打击。再次,为了与母亲共同扛过这难熬的日子,我从工作生活的城市搬回了老宅,也跟她同样休养一段时间,让自己的内心,也逐渐慢下来。

    书中的每一篇内容基本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它曾因为璟儿的突然离世而中断过,所以前前后后总共持续了三年之久。在璟儿离世后,我与母亲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了从前未曾发现的事情,探索到未曾了解过的母亲的内心,懂得了父亲生前种种我不曾理解的行为,以及对我的深沉之爱。

    书中的文字色彩有很明显的“由暗转明”的痕迹,那是我的心情由暗转明的象征。起初父亲离世,是悲痛,是难过,是对母亲和璟儿的担忧;随后璟儿跟着离世,是晦暗,是彷徨,是对母亲固执的无可奈何;后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突然领悟了母亲对生活的心态以及她的坚守。于是,我不再逼她跟我回到我工作和生活的城市,也不再逼她做出她不喜欢的选择。

    反而是我,留了下来。

    这本书,我认为除了有对离世亲人们的缅怀,还有对过去的思念,对往昔的留恋。但生活总是向前发展的,能够在母亲有生之年放下自己的事情,去了解她,陪伴她,成了我对自己评价最高的一段时光。

    另外,我还发现了更意义重大的事情,那就是:与母亲在一起,绝不仅仅是我对她的陪伴,更多的反而是她陪伴了我,也治愈了我,是她让我对过去那个固执又偏激的自己说再见。

    此刻,我很想说:曾经那个偏执的自己,再也不要见。

    希望每个跟父母、跟亲人有隔阂和偏见的朋友,看完我的故事之后能够有所启发。让我们一起学会跟自己和解,跟这个世界和解。

    并且,珍惜当下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