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横看春秋纵战国 » (九十九)吴王阖闾伐楚

(九十九)吴王阖闾伐楚

    公元前515年,吴公子光弑君篡位后,继位为吴王阖闾,正式掌管吴国。在吴王阖闾继位后,先封赏专诸的儿子为吴国上卿,再重用隐居吴国的伍员。伍员被重用,也给吴国带来了一位让吴国称霸诸侯之人,这人便是“兵家至圣”孙武。

    在伍员被重用后,伍员向吴王阖闾力荐孙武,并前后七次的推荐,才使得吴王阖闾接见孙武。前后七次的推荐,可见伍员和孙武之间知遇与相惜。

    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为了免除后患,派人抓捕逃亡在徐国的吴公子掩馀,和逃亡在钟吾的吴公子烛庸。公子掩馀和公子烛庸知道徐国和钟吾都不是长久之地,这两小国都惧怕吴国,肯定会听从吴国的命令,将他们抓捕交给吴王阖闾,因此吴公子掩馀和公子烛庸投奔了楚国。

    楚昭王得到两位吴公子的投奔,十分的高兴,并将两位吴公子分封在楚、吴交界之地,想借此来威胁牵制吴国。

    吴王阖闾得知两位公子逃亡楚国后,将怒气发泄给了徐国和钟吾两地,并用山水灌淹了徐国,使得徐国灭亡。

    楚昭王让吴公子驻守边界,这一招确实让吴王阖闾感到了威胁,吴王阖闾便找伍员商议对策。

    征讨楚国对于伍员来说,是他来吴国的初心,也是他毕生的夙愿,伍员自逃亡吴国后,一直都在准备着对楚国的征伐。在吴王阖闾决定对付楚国后,伍员便献出了对付楚国的计谋。

    伍员向吴王阖闾建议道;楚昭王年幼,楚国内执政大夫多,而且都各自有自己的利益想法,这样一来各大夫都怕承担责任,不会真正的关心国家大事。现在吴王阖闾只要组织三队兵力,分批突袭干扰楚国边境,等楚军追击时再快速撤离。如此往复楚军必定会疲于奔命,也会让他们对吴军的虚实判断失误,等楚军疲惫不堪后,再集结全军必将大败楚国。至此以后楚国是军疲国空,伍员的计谋和当年晋大夫荀罃提出的“三驾疲楚”如出一辙。

    公元前510年,蔡昭侯朝见楚昭王,蔡昭侯有两件玉佩和两件狐裘大衣,送给了楚昭王一件玉佩和一件狐裘大衣,自己留了一套。这事被楚大夫子常知道后,便向蔡昭侯索要,蔡昭侯不给,楚大夫子常便用自己的职务和权利将蔡昭侯留在了楚国。

    同时被留的还有唐成公,唐成公送了楚昭王两匹好马,楚大夫子常也想要便向唐成公索要,唐成公没给结果被扣留在楚国。唐国人知道这是因为楚大夫子常的原因,便到楚国把送给楚昭王的马偷了出来送给了楚大夫子常,才使得唐成公回国。

    公元前507年,已经被强留在楚国三年的蔡昭侯得知后才恍然大悟,想起楚大夫子常也曾向蔡昭侯索要过玉佩和狐裘,知道原因后蔡昭侯便将这两件东西送给了楚大夫子常,使得蔡昭侯获得自由。蔡昭侯渡过汉水后便向大河发誓,不报此仇绝不再渡过汉水。回国后的蔡昭侯便用自己的儿子和大夫为人质,向晋国请求讨伐楚国。

    公元前506年,刘文公代表周王室在召陵会盟诸侯,因为楚国收留了叛逃的王子朝,而谋划讨伐楚国,史称“召陵会盟”。

    这次会盟共有鲁、晋、宋、蔡、卫、陈、郑、曹、齐、莒等十八个诸侯参加,这次会盟的明确目标就是楚国。而在这次会盟前晋大夫荀寅向蔡昭侯索要贿赂被拒绝后,晋大夫荀寅便劝范献子不要出兵,晋国对于讨伐楚国没有明确的态度,而会盟的其他诸侯也都心怀鬼胎,使得这次召陵之盟以失败告终,这次“召陵会盟”的失败,也让各诸侯对晋国出现了背离之心。

    沈国依靠楚国不参加这次会盟,晋国便派蔡昭侯讨伐沈国,蔡昭侯想依靠晋国讨伐楚国,便听从了晋国的命令,蔡国在晋国的授权下灭了沈国。

    沈国被灭,楚国借此围攻蔡国,而晋国却没有任何的要救援的行动,此时的蔡昭侯对晋国大失所望,得不到晋国救援的蔡昭侯便将希望寄托给了吴国。吴、楚两国可谓世仇,自然愿意帮助讨伐楚国,更何况有伍子胥和伯嚭都在吴国执政,一定会劝谏吴王阖闾征讨楚国的。在收到蔡国的求援后,吴王阖闾亲自带兵救援蔡国。

    吴军的到来让楚国撤出了对蔡国的围困,同时从楚国派出大军增援前线,吴国便联合蔡、唐两国发起对楚国的进攻,吴军走水路到淮河湾后,改步行到豫章(今安徽寿县一带),和楚军隔汉水对峙。

    楚左司马戌向楚大夫子常献计说,你带大兵在此和吴军对峙周旋,我带一支精兵绕后去摧毁吴军的船只,并在后方封锁他们的退路,到时你带兵渡河正面攻打吴军,我从后面奇袭,一定可以大败吴军。

    楚令尹子常听从了左司马戌的建议,并依从这个建议开始排兵布阵。而楚国武城的大夫黑对楚大夫子常说道;吴国的战车主要是以木头的,有了损坏也容易修补,而我们的战车主要为皮革,损坏后不容易修补,如果持久作战,我们的战车会越来越少,不如速战速决对我们更有利。

    楚大夫史皇也对楚大夫子常说道;楚国上下都厌恶你的贪婪,而喜欢左司马戌,如果左司马戌成功摧毁了敌军的船只,并从后方奇袭吴军,那这场战役胜利的头功就是左司马戌的了,这对你在楚国是不利的,不如速战速决夺得战功。

    楚大夫子常听从了两位大夫的说辞,便渡过汉水排开阵型,从小别山一直到大别山前后和吴军交战三次,结果都是败北而归,此时的楚令尹子常知道无法战胜吴军,便有了撤军退回的想法。

    楚令尹子常撤兵的想法,让楚大夫史皇感到了危险,毕竟是自己劝说令尹出击,违背了左司马戌的计划,导致楚军败北三次,这个责任必定将由自己承担,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楚大夫史皇对楚令尹子常说道;太平时期你想着争权夺势,现在建功立业的机会你却想放弃,那只会加重你在楚国的罪责,只有拼死一战不仅可以抵消罪责,还能掌权于楚国。楚令尹子常再次听从了大夫史皇的劝说,驻兵于柏举(今湖北麻城市一带)决定和吴国一决高下。

    已经有了三次胜利的吴军,正是士气正盛之时。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王向吴王献计说;楚令尹子常在楚国贪婪成性,且对民众和将士从不仁慈,因此他手下的将士们也不会对他亲附,更何况楚军三战三败,士气骤降,已经无心对抗吴军,如果派一支精兵直接进攻楚令尹子常率领的中军,中军的将士必将大败而逃,楚令尹子常率领的中军溃逃,其他楚军也会望风而动,这样也就可以大败楚军了。吴王阖闾没有听从弟弟夫概王的话,毕竟楚军的人数众多,吴王阖闾是想稳扎稳打,积少胜为大胜。

    夫概王退下后,心道;“臣义而行,不待命,今天即使我死也要攻破楚军”。夫概王带领着自己的五千亲兵,直接冲向楚令尹子常的中军,楚中军面对突如其来的吴军,根本无暇应战,直接溃败而逃。吴王阖闾害怕弟弟夫概王的安危,亲自带大军紧跟其后冲向楚军阵营。楚中军已经溃败,其他楚军也开始四散而逃,楚令尹子常逃亡到郑国,楚大夫史皇在此战中战死。史称“柏举之战”

    吴王阖闾带兵继续追击残余的楚军到清发(河水名)。吴王阖闾准备带兵乘胜追击歼灭楚国残军,其弟弟夫概王劝谏道;困兽犹斗,更何况是手持武器的楚军,如果他们被逼入绝境知道横竖必死,就会奋起反抗,到时候胜负就未定,不如让他们渡河,等有人先渡过河后,后面的人就会羡慕,为了求生他们会放弃抵抗,到时候再出击必定会大败楚军。

    吴王阖闾听从了弟弟夫概王半渡而击的计谋,等一部分楚军过河后,再发起追击果然大败没有楚军。吴军过河后继续紧紧追击,使得楚军没有一丝喘息之机。

    吴军五战全胜直接进攻到楚国都城郢(ying)都(今湖北荆州江陵)外。楚昭王带着自己的妹妹逃亡到云梦泽,后到随国。吴军追击到随国,并威胁随国交出楚昭王,楚大夫子期和楚昭王想似,便假装成楚昭王,楚昭王派大夫申包胥到秦国求援。

    公元前505年,楚大夫申包胥请求下,秦国派出五百辆战车救援楚国,同样救援楚国的还有趁吴国空虚,而入侵吴国的越国。秦大夫子蒲和大夫子虎率领秦军在沂地(今湖北随州市淅河镇一带)大败夫概王的军队,夫概王逃回吴国。

    夫概王逃回吴国后的一件事,让在楚国带兵作战的吴王阖闾,彻底崩溃凌乱。夫概王回到吴国后自立为王了,这消息传来后,吴王阖闾率领大军迅速撤出楚国,回国讨伐夫概王。

    吴王阖闾很快便打败了自己的弟弟夫概王刚刚建立的王朝,夫概王逃亡到了楚国。楚昭王毫不吝啬的赏赐了这个楚国的恩人,如果不是夫概王在吴作乱,吴王阖闾怎么可能轻易的放弃刚刚得到的楚国,自己也不可能再次回到王位。夫概王在楚国得到的重赏后,慢慢的发展成了楚国的士族之一,即堂溪氏。

    “柏举之战”的结果,对于吴国来说都是始料未及的,吴王阖闾怎么不曾想到,楚国的都城会得到的如此轻而易举。而楚国上下更不曾想到,楚国的数十万大军,竟然被轻而易举的摧毁,郢都城都成为了吴国的战利品。而这个结果的罪魁祸首,则是那个贪生怕死临阵脱逃的楚令尹子常。作为楚军主帅在战败时,独自逃跑,让数十万楚军成了没头苍蝇,任由吴军的残杀。

    在这次吴国对楚国的征伐后,有两个诸侯国率先覆灭,第一个便是和吴国一起进攻楚国的唐国(今湖北枣阳市一带),在公元前505年被楚、秦所灭。而第二个则是一直依附楚国的许国,在吴军攻入楚国都城后,许国唯一的依靠也倒塌了,而一直在许国北方虎视眈眈的郑国借此机会吞并了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