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秦:始皇帝是我后代 » 第五章王室里,年轻一辈的第一人

第五章王室里,年轻一辈的第一人

    “到底有我老秦人,一半的血脉在体内,就是有能耐。”

    “大一辈又如何,嫡子嫡孙的身份,无法动摇。”

    “哈哈,我老贵族终于要雄起。”

    “正是,定远君之母,之叔翁都是老贵族,我们沉寂太久了。”

    这天,老秦系的文武们兴高采烈,早早来威武门迎接。

    “即使有这一层渊源,然而,不能像当初的楚系做过头,危及到王权。”

    原吕齐王室后人,祖上逃至大秦的吕礼,没给他们浇冷水。

    老秦王继位之初,经历的教训近在眼前,后来者不可能无视。

    出自军旅的定远君,地地道道的军人,只会比老秦王更果断,不带犹豫。

    “某些人来得晚,不把王上的话放在心上,迟早完矣。”

    老秦系文武,不放过打击政敌的机会。

    “你们休要胡说,于礼准时,莫坏了秦臣的名声。”

    楚系大臣不甘示弱。

    他们的确不情愿,但是,不会傻到赌气不来,或迟到。

    “还以为在宣太后时期,你们得意不了多久。”

    老秦系文武讥讽道。

    “再怎样,也是你们不能抗衡的,我们走着瞧。”

    安国君竞争王位失败,楚系大臣仍不肯低头。

    “劝劝他们。”

    经常性掐架,嬴柱一阵头疼。

    楚系是支持自己的,总不能训斥,老秦系属本土秦人,也不能训斥。

    “好了好了,都是为大秦出力。”

    双方沾亲带故,本土人士的,山东六国籍大臣一直没掺和。

    顶多当当和事佬,提供两边的人,有一个台阶下。

    “哼,别挡道。”

    “谁叫你们靠得太近,滚开。”

    老秦系文武,楚系大臣的矛盾,从宣太后时期积累,直到现在的水火不容。

    “双方的矛盾,到时候,侄子他会怎么处理?”

    嬴柱暂时想不出有效的方式。

    “据说前线的定远君,回朝了,百官在威武门准备迎接。”

    这年头的热闹不多,城内的庶人,来城里的农人闻声而至。

    再者,持续三年的长平之战,让他们关注,是不是要结束了?

    “嗒…嗒…”

    清脆的马蹄声由远至近,往威武门这里传来。

    “阿母你看,阿父他回来了!”

    一早占了个好位置的小嬴政,难掩开心情绪。

    “阿母看到了,政儿你的阿父,已经回咸阳。”

    赵姬踮起脚尖。

    看得出,她有着相同的开心,策郎他,三年没回来了。

    “虽说定远君是王室子弟,却从小卒当起,难得。”

    “长平一战打得好,简直大扬我大秦的军威。”

    “不过,没安国君坐镇关中,这么多军队在前线,物价指定飞涨。”

    “是啊,我们的生活不受影响,以为多年积蓄要没了。”

    “关键是巴蜀的增产,不然,怎么坐镇都没用。”

    “增产归增产,坐镇也重要啊,前线主力吃什么?”

    街道边的庶人和农人,说起国事来各有观点,相当得劲。

    “本君曾经争取过,不让自己留遗憾,足够了。”

    那些议论纷纷,清晰传进嬴柱的耳里。

    自然而然的,心里多了一份慰藉,肯定坐镇关中时,治理的一些成果。

    “呼。”

    黑色玄鸟旗飘过,从为首者在马上的高度看,无疑是个八尺男儿。

    手持一柄方天戟,泛起寒光的戟尖,斜着朝放地面,不知饮过多少敌人的血。

    看上去,可谓英武不凡,正是定远君,嬴策!

    “嗒。”

    一队队骑兵的动作,连战马前行频率,几乎分毫不差,透露出他们良好的军事素养。

    “定远君…”

    三个字仿佛有别样的魔力,维持秩序的关中军,无不挺直自己的腰板。

    平定盘踞北部的朐洐,顺势夺取赵国的云中郡,扩土整整千余里,命名为河套地区。

    等于战线推到北疆,跟赵燕没差多少,直面草原势力。

    这个人,就是定远君他了!

    “王室子弟,年轻一辈里的第一人。”

    对定远君的评价,范睢始终没改变。

    “储君的位置,终究非定远君莫属,还是太子悼一脉的。”

    “原本安国君,比定远君大一辈,名望也有,可惜了。”

    “我楚系,即将没落了吗?”

    百官心思各异。

    “老臣恭迎定远君回朝。”

    范雎拱着手行礼。

    “臣等恭迎定远君回朝。”

    收起思绪,百官同时说道。

    “诸位,一起入城。”

    穿上战甲便是军人,嬴策并未稍微弯躯回应,仅是点头。

    “唯。”

    百官们随行旁边。

    “我要像阿父一样,做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朝中文武们都来迎接,小嬴政骄傲的抬起头。

    从记事起,时常听阿母,或他人说起阿父的事迹。

    除了武功上有建树,文治上并不弱,开设通往巴蜀的新道路,疏通常年出现的水患。

    “政儿,我们先回府上,你阿父得去宫里一趟。”

    队伍走远,赵姬出声说道。

    “好,我们先回去。”

    再看了一眼阿父的身影,小嬴政才收回目光。

    “快要六岁了,这次和阿父说下。”

    等阿父回府,他要说一件,关乎大丈夫的事,已经想了很久。

    “待会,我和政儿就能见到策郎了,想念他。”

    在几名府内将士的护卫下,赵姬带着政儿离开。

    嬴策本身是定远君,又是王室直系公子,府上有军中将士做护卫,正常。

    “策儿见过祖父。”

    卸去战甲、兵器,嬴策来到咸阳殿。

    “来了啊策儿,坐祖父的左边。”

    嬴稷提起精神。

    队伍一经过骊山,他便收到消息,提早在这里等孙儿来。

    “唯。”

    嬴策跪坐在下方,以左为尊的位置。

    “前些天,朝中提出止兵戈,行休养的策略,再发兵攻灭赵国。”

    “赵韩有意让出城池,以求和大秦,策儿以为如何…”

    嬴稷特意问道。

    最近,赵韩二国确实联系过,大秦在他们国家的使臣,探探他的意思。

    正好,借着这件事看孙儿的眼界,到了哪里。

    朝上选孙儿为继承者,只是成就超过小儿子,把机会给孙儿一人。

    没册立前,一切皆是未知数。

    “不如何,那些城池自会去取,错失良机则会被骗。”

    嬴策说得斩钉截铁。

    “胆敢骗寡人,发兵围攻邯郸,一举灭赵国。”

    嬴稷往别的方面误导。

    “得了吧,时机对的时候不打,过后选择打,一笔亏本买卖。”

    “拿我大秦将士的命,不当命,很不理智的做法。”

    也就嬴策敢这么直说了。

    “你这逆孙,对自己祖父说话,不能客气点吗?”

    嬴稷的老眼一瞪,却没有生气。

    不因小利而失大利,运用好手里的筹码,实现利益最大化。

    “祖父王上,王上祖父?”

    嬴策额外加了两个字。

    “去去,叫你为逆孙没叫错。”

    孙儿归来,嬴稷怕撑不到的心,放松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