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秦:始皇帝是我后代 » 第三十章抵西套,俘虏的食士标准

第三十章抵西套,俘虏的食士标准

    “此处便是西套。”

    从长城岭,即白于山前行,玉云引路至贺兰山的余脉。

    “铜口到石嘴子之间,地势平坦,伴有河流,具备开垦成田地的条件。”

    王翦眺望几眼,升迁稳了。

    开荒的难度不高,短时间内,足够多出不少的田地,顺便安置好赵军俘虏们。

    “从前的人口不足,无法有效开荒,集中河南地。”

    玉云说的河南地,并非中原一带。

    位于东套下方,西套的右边,那会朐洐的主要居住地。

    “无论哪一处,整个河套地区,将迎来大开发。”

    打造成战略粮仓,王翦是知情者之一。

    “得到明显发展,难免引起月氏,匈奴的窥视。”

    经常带人去抵御,玉云不陌生以上的各势力。

    “他们也就窥视,来多少,我大秦击败多少。”

    王翦不是狂妄自大,底气源于大秦的硬实力。

    即使进犯,不影响白老将军他们,攻赵的战事,一边进行反击。

    况且战略粮仓,上升到国家的层面,不允许遭受破坏。

    “长平一战过后,大秦的势头,谁都阻挡不了。”

    如此大秦,未来由策郎执掌,玉云甘愿做侧。

    “是的。”

    王翦初具后来的眼光,此战,奠定统一天下的基础。

    “富平县外的一座营寨,搭建不久,容纳三万人,暂且凑合用。”

    玉云转而说道。

    提供俘虏住的营寨,前阵子搭建一座,第二座准备中。

    这一批俘虏,人数比预计的要多,后一批启程中,得加快搭建。

    “有个落脚点就行。”

    不止俘虏,王翦自己过惯军旅的生涯,暂时拥挤点没事。

    “你们几个,为王将军带路…”玉云朝手下的将士吩咐,“今日没展开巡逻,失陪。”

    “公主请便。”

    王翦目送公主离去。

    “嗒嗒。”

    几十骑随玉云,迅速消失在视线内。

    “把赵军俘虏们,安置妥当,再参与此处的巡逻。”

    王翦的职责之一。

    除了开荒一片区域,驻守河套地区的秦军,有权调动他们作战。

    其中,玉云公主为主,自己为次。

    “王将军,那边。”

    “你们走前面。”

    片刻,几名骑兵在一座营寨外停下。

    “进营寨。”

    押送的秦军维持秩序,让赶路的赵军俘虏们,有序进入营寨。

    接下来,他们不用一味的赶路。

    “备好饭食,让将士们,赵军俘虏们食上一顿。”

    经交谈,富平县的县令向王翦提供,粮食、菜类等物资。

    “遵命。”

    “总算不用一直吃锅盔,可以改善改善饭食。”

    有了富平县提供的物资,秦军于营寨内做饭,军粮顿时不香了。

    “怎么不见其余国家的人?”

    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的赵军俘虏们,疑惑的说道。

    “据说他们去了东套,我们在西套,我们当然不见着。”

    里面的李谈,见识多一些。

    家中没落,成了一家贵族的座上宾,充当舍人子,比普通门客的待遇高。

    长平一战紧缺人手,临时跟去运粮,途中遭遇定远君埋伏,成了俘虏。

    原轨迹里,带领一支敢死队,正面冲击秦军,迫使后退三十余里。

    “王将军是说过,不确定大致的位置,只知朐洐,河南地。”

    来自边军的俘虏,记得旧名,没听说新命名。

    “不清楚西套,东套的位置,全称是河套地区。”

    李谈了解的就这么多。

    “把我们带到远方,秦军不会想秘密杀掉吧!”

    “要杀早杀了,用不着走到河南地,不,河套地区。”

    “秦国的定远君,武安君同时保证,莫想得太多。”

    “咒大家,对你们不客气。”

    存在担忧的声音,大部分赵军俘虏们,反而说教着。

    大家都想着回去,恢复自由身,下次有谁说类似的言语,揍一顿。

    “饭食了,每人一份。”

    秦军往人群一喊。

    “走走。”

    半天多,没有食物下肚,赵军俘虏们饿得很。

    换常人,恨不能抢在前头,以便提前吃到食物。

    他们完全没有,按照往常,有序的排起长队。

    哪怕成了俘虏,没忘记军人的身份,总不能丢人丢到秦国来。

    “受伤,没痊愈的人,或者病了的,先领取。”

    长队排起,秦军再度说道。

    “你伤口不是没痊愈吗?”

    “人病了,实在难受,早点恢复。”

    “快去,先领饭食。”

    为此,赵军俘虏们毫无意见。

    “给。”

    用来盛放的是箪,一种圆形的竹器。

    “谢谢,谢谢。”

    在两者范围内的俘虏,一看箪里面,放的是黍谷,接连道谢。

    他们是普通人,自是认得脱了粒的黍。

    赵国普通人,难以吃到稷谷,而黍谷,粟谷是偶尔吃。

    平时吃黄菽,黑菽,配点苋菜之类。

    因为,大部分上缴到府库,到军队才可以吃到粟谷。

    他们作为投降的俘虏,吃得上黍谷,秦军相当良心,照顾到他们这类人。

    “怎么老是听见谢谢,领完饭,回头问问他们。”

    赵军俘虏们奇怪的说道。

    “到我们了。”

    受伤没痊愈,病了的俘虏,领饭后,轮到其余赵军。

    “这量,给得太足了吧!”

    押送过粮草的李谈惊呼。

    在赵军,吃个七分饱,算不错了,十分饱属于劲旅的待遇。

    根据粟谷的量,他们俘虏竟是可以吃饱,实在难以相信。

    “没成俘虏前,无法吃饱,成了俘虏,吃粟谷吃到饱。”

    “谁说不是,当俘虏,居然比当赵军的待遇好。”

    “等等,我们看错的缘故?”

    “谁听过,俘虏的待遇这么高,应该没有吧??”

    赵军俘虏们,怔怔看着手里的箪。

    “你们要感谢太孙,他特意交代,俘虏的食士标准为,普通秦军的待遇。”

    在场的秦军心想,俘虏们遇上好时候。

    “谁是大秦的太孙,没听说,不过,这位太孙仁义。”

    赵军俘虏们对未曾谋面的太孙,怀有一道道敬意。

    “定远君便是太孙,我大秦君王册立的太孙。”

    在场秦军说话,变得激扬多了。

    脚下的土地,太孙带他们征伐朐洐,从而有河套地区。

    “原来是定远君,难怪,难怪给我们较好的待遇。”

    李谈一下子了然。

    当时俘虏自己和同伴,并未坑杀他们,只关押数个月。

    前不久没有,眼下给他们待遇,许是成为太孙,拥有决定权。

    “活该定远君他成为太孙,有能力,有仁义。”

    曾是手下败军的俘虏,诉说他们对大秦太孙的敬重。

    “大秦的太孙,仁义!”

    其余赵军一同大喊。

    “后面招揽赵军,加入我秦军,不会产生抵触。”

    也是留在营寨内的王翦,听着满耳的仁义声。

    放眼六国,唯有赵军的战斗力尚可,不在秦军之下,很强。

    对方吃亏在后勤跟不上,否则,不一定谁胜谁败。

    “领过饭食的,别挡后面的人。”

    队伍不短,在场的秦军赶着进食。

    “这就让开。”

    前面的赵军俘虏们,停下喊声,让身后的同伴领饭。

    “我们到那边。”

    很多李谈这样的赵军,来到一块空地干起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