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景泰拓明 » 第九章 回宫

第九章 回宫

    朱其玉坐在主位上,于谦依次坐在一边,随即示意下官给金濂准备作为和茶水。

    看到金濂的到来,朱其玉直起身子,用两只手的手背托住下巴,说:“金大人,本王就单刀直入了,京城粮草恐有不支,但是从江南调运漕粮怕是来不及,户部可有良策?”

    金濂刚刚坐下,接过递上来的茶水放在一边,沉思片刻后道:“容臣发问:京城粮仓七座,尚有余粮四十万石,何来不支一说?”

    于谦解释道:“金大人,京营新败,野战精锐俱丧,若是北虏入掠京师,则官军止可守城,城中四十万石存粮撑不了几时。”

    听到于谦的话,金濂略一思索,对朱其玉说道:“既是如此,也不必太过忧虑,昨日臣在宫门口遇到工部周大人,说通州有漕粮囤积,足够京师取用。再者臣方才查阅了鼠尾册,京城民户约有十二万户,六十万人,至于军户、匠户则不在此列。”

    说到这里,金濂把目光转向于谦。“如于大人所言,土木一役,京城军户锐减,即使往京城调兵,再加上匠户,想也不足四十万吧?”

    于谦点点头,金濂又继续对朱其玉分析道:“那暂且以四十万人计数,若每口人每日吃粮一升,则京城每日耗粮一万石,百姓家中皆有备粮,加上城中京仓存粮,足够坚持一月有余,只要通州粮仓量足,则京城粮草绝无不支之患。”

    听到这里,朱其玉烦恼的心绪才有所收敛,他又问道:“可通州存粮详细,金大人可否知道?另外通州至京城距离几何?有无水路?”

    金濂答道:“回殿下,通州存粮之详细,还请殿下询问工部。且匠户数额巨大,具体多少亦得过问工部。至于距离殿下不必担心,通州乃运河终点,距京城虽无水路,却不甚远,只需一日即可往返。”

    朱其玉与于谦稍稍合计,决定再派人去工部。吩咐好之后,金濂也就告辞了。

    “这位金大人虽然是户部的,但似乎对于其余各部事务也有所了解呀。”金濂走后,趁着等待的空档,朱其玉对于谦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殿下明鉴。据臣所知,金大人原在都察院任职,后来刑部做尚书,去年福建邓茂七作乱,金大人还曾参预军务,今年才来了户部。此外还曾任职边陲,理财也颇有建树。”于谦根据自己的了解陈述着金濂的任职过往以及种种能力,朱其玉一边听,一边把手伸向了茶水,才发现说了半天话,茶都凉了,又摸了摸茶壶,亦是冰凉。

    “难怪把茶水放到了一边!”朱其玉小声嘟哝道,看到于谦嘴角上微微忍着一丝笑意,他放下茶盏,清了清嗓,感慨道:“如此看来,金大人还真是一位全才!”

    “是也。金大人无论在何处任职,皆可将事务处理的井井有条,实乃不可多得的能臣。”于谦一边赞同,一边唤来一个杂役,让他换上了一壶热茶,给两人重新沏上。

    朱其玉直起身子伸了伸腰,从椅子上起来,在桌前慢慢地来回踱步,品了一口热茶。正当他感受着茶水的温暖沁入心肺的时候,门外工部的人被领了进来。

    “臣工部侍郎周忱,参见殿下。”

    来人是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身形不高,颤颤巍巍,眉毛垂下来似乎都遮住了眼睛,加上身穿朱色官服,让朱其玉不由得想起旧时空电视剧中司马懿老师扮演的严嵩。

    “周大人快请起。”朱其玉把脑海里的联想打散,忍住笑意,把老者扶了起来,送到了座位上。趁着周忱连连称谢的功夫,朱其玉向他询问了京城匠户和通州的相关情况。

    “回殿下,京城匠户计有十七万九千,通州存粮尚有三百三十余万石,若是搬运至京城,足够京师军民一年用度了。”周忱的白胡子很长,完全挡住了嘴巴,说话间只见胡子一动一动的,不过口齿还算清晰,听着也不费力。

    “三百三十余万石,京师坚守一年绰绰有余了。”朱其玉放松身体,靠在椅背上。

    “可……通州虽距京城只有一天路程,这三百多万石粮食也不是旬日间能搬空的。”正当朱其玉心里悬着的石头落地时,于谦出来泼了盆冷水:“一石粮食需要两人抬运,就算京城军匠户无一人当差,全部征调来运粮,一月以内,也运不完的。何况还要负担运粮的损耗支出,不太可行啊。”说罢,摇了摇头。

    一席话说的朱其玉又紧张起来,不由直起来身子,看向周忱。

    可周忱却并没有慌张,而是慢慢地说道:“此前工部已论过此事,当时还有人提出烧了通州存粮,以防资敌。可臣以为,断无此理。民间有谚云: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百万石粮食化作飞灰,翌年就算是赶走虏军,直隶怕是也要人相食。臣已经有了筹画,殿下莫要忧虑。”

    不待朱其玉反应,于谦就问道:“周大人有何良策?”

    周忱抚了抚椅子把手,继续说道:“京师营建、戍守,百官官俸,皆要朝廷拨给粮食,朝廷可预先拨付一年的粮食,教各户往通州自取,大战在即,家家户户屯粮急切,定会举家取粮存储。如此,一来可以多运粮入城,二来可以抑制城中粮价飞涨,三来可以宣示坚守,安抚百姓,一举多得,岂不美哉?”

    于谦抚掌笑道:“如此一来就妥当了。只要城中粮食足量,则万事不愁矣。”不一会儿又补充一句:“还应派兵于通州与京城间的官道巡视,对多运粮的百姓给予奖赏。如今城中人心惶惶,流言四起,都说瓦剌人打进了关内,让百姓眼里见着几个官军,总是能安心的。”

    解决了大问题,朱其玉和于谦都觉得心情愉悦,二人在欢声笑语中把周忱送出大门,多派了几个兵部的人护送,看了看天,才发现太阳都快下山了,顿觉饥肠辘辘,朱其玉于是直接告辞,准备回宫,可是在兵部附近找了半天没有找到金英,问了小太监才知道太后传召,早就回去了,只好跟着小太监先回宫里准备进晚膳。

    “煮羊肉?卤猪蹄?近日送来的膳食怎么都是本王爱吃的?”朱其玉刚回居所,正好遇上御膳房送饭,打开之后才发现都是自己喜爱的菜式,还挺惊喜的。

    “太后担心殿下吃不惯宫中菜式,特意吩咐御膳房去殿下府上询问厨房,问齐了所有殿下中意的饭菜,再做出送来的。”一旁送菜的人解释道。

    “太后真是费心了,孤真是受宠若惊。”朱其玉讪笑几声,觉得不太自在,根据他的记忆,古代皇帝的口味都是保密的,万一有人知道了下毒怎么办呢,虽然现在孙太后应该没什么坏心思,但朱其玉还是觉得挺不自在。

    饱餐一顿后,朱其玉也没忘了正事,叫上宫人带路,去找太后议事了。来宫中这几天,朱其玉又犯了老毛病——不认路,哪怕在旧时空有智能手机导航的情况下他都能迷路跑到工地,来到这里,到了晚上灯光晦暗,认路的能力更是完蛋。不过好在有“人工导航”带路,七转八转总是能到达目的地。

    通报了守门的宫女后,朱其玉在原地等了一会儿,就被召进去了。一切都还像上次来的情形,只是两次在这里的身份已天差地别。

    “祁钰参见太后。”朱其玉已经熟稔这套礼仪,在被叫起来后,直接说起了今晚来的目的。

    “朝廷章程繁琐,战守大事,事宜从急,每逢有事,各部堂总不在一处,纵是传召各部往来,都要费许多工夫……”朱其玉陈述着这几天遇到的弊事。“臣恳请设一衙门主持应对战守之事,暂置于六部之上,待北虏退却则裁撤,各部派人驻于衙门中,凡遇到本部之事可相机决断,如此,则事可成。望太后恩准。”

    朱其玉说完,过了半天太后都没有动静,但他并不敢轻举妄动,只是低头等待。终于,约莫过了半刻的时间,太后回话了:“此议,是哪位大臣所提?”

    “无人提议,此事实为祁钰身处枢机数日,有所感悟,问过兵部于大人后所提。”朱其玉老实交代道。

    太后轻轻叹一口气,说道:“我虽久居深宫,却也对朝堂之事略知一二,仅有一事,这衙门若是设立,还裁撤得了吗?”

    一席话说的朱其玉冷汗直冒,是啊,这个衙门一旦设立,不就是原先的中书省吗?到时候谁敢放心,手握六部职权,只要借着“抵抗虏军”的由头,干什么不都是一句话的事儿吗?孙太后怎么可能轻易将这种权限放给自己!

    “罢罢罢,你既已监国,做事必有分寸,此事准了,只是需缓缓而施。过几日,朝廷应当要开早朝,从那以后,你就正式作为监国处理政务,那时再设立这些个衙门也不迟。”出乎意料,极其出乎意料!

    孙太后居然同意了!

    给他十个脑子都不敢想,居然这么轻易就同意了!

    之后太后又问了朱其玉一些不咸不淡的问题,譬如是否习惯宫里的生活,膳食可合口味,但他一直到告退,大脑都是蒙的。

    出了寝宫,清冷的晚风一吹,才让他清醒过来。

    “殿下留步。”往回走了几步,他又被叫住了,回身一看,果然又是金英,正当他疑惑的时候,金英喝退左右,悄悄说道:

    “殿下,太后命我传话,此后若有国事,殿下可自行决断,事后知会一声便可,不必事事请示于太后。”

    不待朱其玉有所反应,金英就转身回去了,只留下朱其玉独自在风中凌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