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静心斋笔记 » 凡外重者内拙

凡外重者内拙

    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殙。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不读庄子,差点忘了赌这项活动历史悠久。不仅战国时存在,春秋时就已存在,田忌赛马时,赌注就价值千金。虽然我们鲜有机会体验真实赌场,但只需回想一下发哥演绎的“赌神出场”经典画面,就能领会庄子这番话的精妙。所谓赌神,用庄子的话讲,就是下注时能“视黄金为瓦片”,心无波澜,收放自如;至于与神相对的人?则只能“视黄金为黄金”,患得患失,进退失据。即使拥有相同的技术,由于心存挂碍,行动上因此畏手畏脚。故庄子一针见血:凡外重者内拙。

    那还有没有类似的例子?当然。作为故事高手的庄子,信手拈来、天马行空、入木三分讲故事的本领,穿越古今中外,从来就没有对手。

    1.操舟若神

    颜渊问仲尼曰:“吾尝济乎觞深之渊,津人操舟若神。吾问焉,曰:‘操舟可学邪?’曰:‘可。善游者数能。若乃夫没人,则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吾问焉而不吾告,敢问何谓也?”仲尼曰:“善游者数能,忘水也。若乃夫没人之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彼视渊若陵,视舟之覆犹其车却也。覆却万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恶往而不暇!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殙。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

    颜渊问孔子:“我曾经在觞深渊渡河,摆渡人驾船的技巧实在神妙。我问他:‘驾船可以学习吗?’摆渡人说:‘可以。善于游泳的人很快就能驾船。假如是善于潜水的人,即使他不曾见过船也能熟练驾船。’我随即问他怎样学习驾船,他不再回答。请问他的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善于游泳的人很快就能学会驾船,因为他忘了对水的恐惧。至于善潜水的人,即使不曾见过船也能熟练驾驶,因为在他眼里深渊就像是陆地上的小丘,看待船翻犹如车子倒退一样自然。船的覆没和车的倒退,以及各种景象展现在眼前,都无法扰乱他的内心,这样的人到哪里不从容自得呢!”会游泳的人消除了对水的恐惧,就不会因船上的各种突发状况自乱阵脚,学划船时自然就比不会游泳的人要快。学游泳的过程相比学驾船,异曲同工。

    当初,我的蛙泳就是在观看教学视频后去泳池自己折腾会的,没教练、也没会游泳的同伴。之所以这样胆大妄为,是因为心中有底:大不了先漂起来,然后再出水。这多亏大学体育课要考试,被逼无奈之下硬着头皮了怕水魔咒,从此可以自由漂浮,准确讲是趴着漂浮。之所以去看游泳教学视频,是因为刚上班时每个月都发游泳票,眼看着越来越多,一天天即将过期,不忍浪费就动了游泳的念。可下了泳池也不能总是直挺挺趴在水面上,于是几经折腾,就跟随视频学会了蛙泳,一毛钱学费都没花!不过本质上,我清楚知道所谓的“会游泳”依然是假会,而非真会,因为对水的恐惧只是部分解除,远不能在水中自由无碍。比如:漂浮时只会趴不会仰,蛙泳不会抬头蛙,只能进进出出起起落落,更过分的,始终不会狗刨……按道理,这些技术相通,姿势也几乎无差异,怎么就是不会呢?“不会”皆源于“不敢”,和最初不会漂浮的原因一模一样。不同的是,当初体育课要考试,老师一通吼,只能选择心一横直接趴下去,于是就会了。而后来学会了蛙泳,就横不下心离开舒适区,担心尝试会让耳朵鼻子进水,始终无法放下内心的恐惧。即使万事俱备,依然迟迟踢不出最后的临门一脚。这十几年,除了蛙泳,由于残余的恐惧盘亘心头,于是水性就毫无长进……任何时候,任何事,只要怕就已经输了。理由正是庄子讲的:外重者内拙。

    2.蹈水有道

    庄子的第二则故事依然与水有关。孔子观于吕梁,县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见一丈夫游之,以为有苦而欲死也,使弟子并流而拯之。数百步而出,被发行歌而游于塘下。孔子从而问焉,曰:“吾以子为鬼,察子则人也。请问,蹈水有道乎”曰:“亡,吾无道。吾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与齐俱入,与汩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此吾所以蹈之也。”孔子曰:“何谓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曰:“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瀑布之下的水流湍急处,有一游水之人。孔子以为他要自寻短见,急忙使弟子顺流前去相救。忽见水中那人游出数百步远,随即露出水面,披着头发唱着歌游到岸边。孔子紧随其后问那人:“游水有什么特别的门道吗?”那人回答:“并没有什么特别。开始时因其故然,接下来形成习性,最后有所成在于能自然而然。跟随水里的漩涡一块儿下潜于水,又跟向上的涌流一起浮出水面,顺应水势而不加违拗。这就是我游水的方法。”孔子继续追问,什么叫“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呢?那人解释说:“我出生于山地就安于山地的生活,这是“故然”;长大了生活在水边就安于水边生活,这是“习性”;无需思考为什么这样就能这样,这就是“自然”。

    道法自然,是做任何事的最高境界,并非垂手可得,需要经过三个阶段才能抵达:

    第一阶段:消除恐惧

    第二阶段:熟能生巧

    第三阶段:运用自如

    继续前面学游泳的例子,恐惧不除,寸步难行。如果不做新尝试,水性只能止步不前。但在BJ解决起来确实不方便,时间路程各种原因,出去游个泳实在麻烦,办过的游泳卡作废两张后,再也不敢高估自己。哪料想有一天竟搬家到了海南?泳池还就在小区楼下,加上长达半年舒适的水温,实在没有理由不继续去泳池里接着折腾。不过,人性深处的懒惰总是超出想象,即使泳池近在咫尺,去过几次后又开始觉得隔三差五去游非常麻烦……于是,直到两年后的今年,我才终于攒够了勇气,克服了最后一丝恐惧,学会了躺漂和抬头蛙。为何说是最后的恐惧?因为仰漂是人不小心落水后的终极自救办法,无论会不会游泳。只要人能放松地躺在水面上,就能自由呼吸,无须用力踩水、无须抬头换气。

    想象在大江大海中,即使会游泳、会踩水,也总有筋疲力竭的时候,不会躺漂最后就得把人活活累死。即使不会游泳,落水后只要敢躺漂,轻轻松松就能避免溺水、等到救援。有了这个大招,就消除了在水中的终极恐惧,把心彻底装回肚子。有了内心的安稳,无论庄子口中的操舟术、还是蹈水术,学起来自然能快速上手、驾轻就熟。不过,难就难在:即使很多人知道躺漂可以救命,但绝不是人人都做得到,特别是对游泳一点不会的人。为啥?因为心中的恐惧难以克服。有恐惧就无法轻轻松松地躺在水面上,而会手忙脚乱地不断挣扎,越挣扎就下沉得越快。想要摆脱恐惧的束缚,就需要沉住气豁出去:这既可以来自学习时教练带来的压迫感、也可以来自性命攸关的危急关头,但最好还是风和日丽时自己狠下心一脚油门。当解除了恐惧的束缚,剩下的就只需交给时间。假以时日,不断熏习,技艺就会熟能生巧;如果还有悟性,或是经人指点,就会继续迈向第三重境界——运用自如,自然而然。在外人看来,自然而然、无为而为似乎是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从结果看似乎如此,但从过程看才会看见全貌:不想不做是对想与做的超越,而不是简单地省略不做,二者有本质不同。没有为学日益,何来为道日损?

    3.写作之道

    任何时候,面对任何事,只有消除恐惧、解开束缚,才会敢于不断尝试;只有不断尝试才能实现破局、持续行动;只有持续行动才能累积越来越多的经验;借由不断地学习反思,在亲身经验中实现内化,收获进步成长;渐至无为而为、自然而然。阳明心学讲知行合一,要人知中行、行中知,为何知道者多、做到者少?因为凡人之心,总会由于各种现实束缚挂碍太多,跨不出破除恐惧的第一步。于是行动受阻,卡在原地,无力打破僵局,自然无法触及熟能生巧、运用自如的更高境界。学写作,与学游泳的过程极为相似,因为它们都是技能,而非知识。掌握二者不仅需要知道怎么做,更需要亲自实践。如果只看游泳视频,从不下水操练,没有人能学会游泳;反过来,即使没有游泳知识,从小在水里泡大,也能在亲自摸索中逐渐学会游泳,只是可能多花点时间。如果中间有人指点,就能避免无效摸索。但无论是否有人指点,有效且充分的练习时间都不可或缺。现实中,造成孩子写作困难的直接原因是条条框框设太多、招式方法教太多。

    原本提笔就发怵,逃避心切,又被好心帮倒忙的成人给结结实实地束起手脚,越发动弹不得。从此抗拒写作、恐惧写作、痛恨写作,甚至长大后终身不愿再写作……想打破僵局,莫忘庄子那句话:外重者内拙。只有还心灵以自由,写作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写得越多,反馈越得法,发展才会越快。因此,消除外部束缚、允许自由写作是第一步;帮助孩子贴近内心、回归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是第二步;至于各种写作方法和技巧,则是第三步才用得上的,并且最好因材施教,而非照本宣科。根据习作呈现的具体问题和写作状态,应机而教,学习效果才会事半功倍。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内化技能,永远胜过在抽象概念中学习技能,更胜过机械的模仿照搬。生搬硬套即使学到形也学不到神,只剩徒有其表。文章,如果有形无神,就如同一个人只有好看的皮囊,却弄丢了有趣的灵魂。这个世界,永远不缺好看的皮囊,但一直都缺有趣的灵魂。

    结语

    只有找回灵魂,才会焕发神采。外重内拙的人,灵魂只会渐行渐远。写作也好,人生也罢,都需要先给内心松绑,然后再去倾听内心。从今天起,回归内心,不要让外物轻易扰动内心。大人如此,孩子亦如此。唯有如此,心才能带着我们,找到真实表达的出口,去到任何想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