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静心斋笔记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都说抑郁和焦虑患者应该读这本书,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本书,到底写的是什么?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作者罗伯特·戴博德(英国)蛤蟆先生病了,人们众说纷纭,没有头绪。蛤蟆居住在豪华庄园里,是学校董事,有钱有地位。物质上的富足,无法弥补精神上的缺失。蛤蟆处在生无可恋的危险边缘,一次心理咨询救了它,也救了千千万万像蛤蟆一样的我们。

    第一部分蛤蟆先生怎么了?

    在朋友们眼中,蛤蟆是一个积极、快乐的成功人士。作为富三代,他继承了豪华庄园,拥有数不尽的财富。蛤蟆待朋友热情,幽默风趣,还会表演逗乐,是朋友们的开心果。直到蛤蟆病了,不再参加社交,往日色彩斑斓的庄园布满蛛网,毫无生气。朋友们才注意到,原来开朗、阳光的蛤蟆,也有鲜为人知的灰暗一面。蛤蟆在白天把欢乐带给别人,夜幕降临,独自面对孤独和抑郁。蛤蟆并非真正的快乐,相反,他活在焦虑之中。为了掩饰挫败感,他用尽浑身解数取乐别人,如同一个小丑。朋友觉得蛤蟆搞笑,只有他知道自己就是一个笑话。没人知道如何让蛤蟆好起来,安慰捉襟见肘,唯有冷暖自知。蛤蟆的病因不在当下,而在很多年前的幼儿时期。成年的蛤蟆仍然被幼年的经历支配着,像是一个永远无法长大的孩子。

    第二部分蛤蟆先生的童年

    蛤蟆的祖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成功人士,他创办了酒厂,还是高校的研究员。蛤蟆的父亲一生都在追逐蛤蟆祖父的脚步,可惜没能如愿。人们自己想要却未能实现的愿望,往往会期望下一代间接实现。蛤蟆的父亲也不例外,他对蛤蟆极其严厉,稍不留神就会遭受责骂。为了让父亲满意,蛤蟆如履薄冰,想尽办法讨好父亲,用无尽的道歉获得父亲的宽恕。这更增添了父亲的反感,蛤蟆不知如何是好,觉得自己一无是处,逐渐形成了自我否定的性格。

    第三部分苍鹭解惑之儿童自我状态

    河鼠、鼹鼠和獾是蛤蟆的好朋友,他们把蛤蟆送到了苍鹭的心理咨询室。蛤蟆像一个病入膏肓的人,终于见到了神医,急切地向苍鹭索要良方。苍鹭如同一个智慧长者,他没有急蛤蟆之所急,而是引导蛤蟆专注于自身的感受。苍鹭说,人在幼儿状态有快乐、愤怒、悲伤、恐惧四个基本情感,如同颜色的三原色。为了适应生存环境,儿童阶段需要不断调整自己,演变出一套新的行为模式,影响一生。儿童面对的生存环境,正是父母。儿童完全依赖于父母,没有能力挑战父母,只能选择顺从。如果遇到挑剔型父母,儿童选择服从的同时,也在改变基本情感的释放方式,以及看待自己的态度。在挑剔型父母面前,儿童不敢粗暴的表达愤怒,只能把愤怒缓慢释放,转变成郁闷、怄气、拖延等行为。

    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儿童看待自己也会往消极的一面发展。成年之后,缺乏自信,总是道歉、自责,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别人都比自己好。这正是蛤蟆当下的状态,永远处在自我审判之中。

    第四部分苍鹭解惑之父母自我状态

    獾曾是蛤蟆父亲的好友,蛤蟆父亲去世后,又与蛤蟆成为了忘年交。獾与蛤蟆的性格恰恰相反,他非常自信,常常说教别人,尤其是蛤蟆。在獾面前,蛤蟆仿佛永远是错的,而獾永远是对的。獾如同蛤蟆的父亲一样,对蛤蟆进行惨无人道的指责和抨击。面对狂风暴雨般的批评,处在儿童自我状态中的蛤蟆无法理智思考,唯有条件反射一样的道歉脱口而出,这更增加了獾趾高气昂的态度。獾在幼年时期也和蛤蟆一样,具有四个基本情感,同样面对挑剔型的父母,獾却往另一个方向发展。他没有像蛤蟆一样选择顺从,而是对抗,以至于成年后继承了挑剔型父母的特点。獾的行为特点是,从小被父母挑剔,长大了挑剔别人,认为都是别人的错,自己永远是对的,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迫使别人屈服。獾永远走在审判别人的路上,并且乐此不疲。处在父母自我状态之中的獾审判的对象刚好是,处在儿童自我状态中自我审判的蛤蟆。

    第五部分苍鹭解惑之成人状态

    几次咨询,苍鹭给了蛤蟆全身心地关注,蛤蟆畅所欲言,把多年来的积怨一吐为快。找到抑郁的根源,正是好起来的开始。蛤蟆整个人都变了样子,他约了河鼠和鼹鼠共进午餐。蛤蟆的情绪不再大起大落,他可以理性的分析自己。和朋友相处的过程中,蛤蟆懂得倾听,不像以前那样,为了急于表现自己,经常打断别人。蛤蟆所处的状态既不是儿童自我状态,也不是父母自我状态,而是成人状态。在这个状态下,蛤蟆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理想而合理地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只有处于成人状态下的人,才是真正地做自己。蛤蟆听完苍鹭的分析,迫不及待地想要苍鹭带他进入成人状态,苍鹭却拒绝了。原来没有人可以带领别人进入成人状态,那是一个选择,别人只能协助,但只有自己才能做决定。

    第六部分自我救赎之路

    蛤蟆眼看就能得到救治,被苍鹭泼了一盆冷水,他很生气。蛤蟆无法理解苍鹭对只有自己可以作决定的说法。苍鹭告诉蛤蟆,进入成人状态需要刻意思考,要打破固有的思维习惯。在儿童自我状态中,人被童年学到的情绪左右,体验童年的感受,再现过去的情景。在父母状态中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在这两种状态下的表现,并不涉及独立思考,更像是一种条件反射,就像演戏一样,台词早已烂熟于心。比如我们因小事愤怒,这并非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是我们无意识地选择了愤怒的情绪。蛤蟆听完苍鹭的分析,悲从中来,既然是无意识行为,那悲伤、抑郁并非自己的错。蛤蟆开始怪河鼠、鼹鼠和獾,以及自己的父母,是他们曾经对待他的方式导致了他现在的状态。苍鹭静静地看着蛤蟆抱怨,一句话点醒了他。苍鹭说:蛤蟆你还要为自己的不快乐,责怪别人多久?在苍鹭看来,只要蛤蟆的内心还在责怪别人,蛤蟆将永远不可能成长。想要进入成人状态,首先就要像一个成年人一样,对自己的情绪负起责任来。只有对自己负责,你才会意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你自己。而对那些曾对自己产生不好影响的人,无论是父母,还是其他人,我们所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原谅他们。

    第七部分结语

    每个人生来都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在我们幼小的时候,他们是如此的强大。为了适应父母,我们不得不做出改变,成为适应型儿童。父母的教育方式和价值观念深深影响着我们。童年塑造了人看待世界的独特视角,每个人都不一样。因此我们无可指责和我们意见不同的人,也不应嘲笑性格奇特,认知局限的人。他们并非生来有如我们一般的条件。成年人的某个选择早在幼年时期就已做出,成年人的喜怒哀乐,在儿童阶段已经形成。每个人的人生都会经历开始、中间和结束三个阶段。而开始的阶段会显著影响后来的阶段,因此你对世界的看法是在人生最初阶段里形成的。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如果很不幸,我们没能拥有一个健康的童年,没能形成一个良性的成人状态。我们要做的第一步是,原谅过去,停止自责。然后决心做出改变,重塑性格,重获自主。摆脱童年的感受,甩掉父母的影子,做到真正的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