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鼓书艺人 » 作者题记

作者题记

    翻阅本地文化志书,戏剧电影,洋洋大观;文学艺术之中,民间文学,美术书法摄影、音乐舞蹈,都有齐备介绍。然而本地最盛的曲艺,特别是鼓书着墨极简极少,仅半张纸而已。

    感于此项艺术发展很快,投身于此的人物很多,取得的文艺成就较大,且大鼓艺术以鼓盆歌之名,已入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试着提起拙笔记录一鳞半爪,些许盛况,以聊补遗憾。

    这里位于湘西北,是洞庭湖西岸的一块小小的平原。澧水奔流而过。大部分平原在澧水南岸,又称澧阳平原。

    看过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江汉平原,我常常惊叹于这平原之小,小得在地图上几乎找不到它。

    平原都是肥沃的农作区。这里的平原主产水稻和棉花。在海拔稍低的地方,人们挖塘养鱼。上世纪七十年代,这里的人们达到了人均一担鱼的水平。典型的鱼米之乡啊!

    也正是四十多年前,当地文物管理所的一名干部骑着一辆自行车瞎转悠,对一片高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后发现了人类建设的很早很早的城池。有城墙,有居住区,有墓葬区,有水稻种植区,有陶作区,初现了城市的雏形。

    自此之后,考古工作不断涌现新成果。这块平原成了神奇的土地。

    我甚至猜想,象江汉平原那样大的平原,古代很可能也有很多城址和遗存,但被浩浩荡荡的长江冲毁了,淹没了,没有保留下来。

    而处在武陵山脉余脉太青山旁的幸运的澧阳平原却如挂坡地一般,保存着诸多的史前文化遗址。

    我甚至猜想,大平原的文化、建筑、人口在一波波洪水袭击下不断改变,生活栖息地不断变迁。

    而澧阳平原的人们洪灾时可以搬到高处,洪水退去后可以马上下到平原耕种播撒,坚守原地。

    人口在繁衍,文化在播迁,建筑在不断增加,但人们活动的范围没有太大改变,也许这便是小小平原的神奇之处。

    有一种艺术也恰好落在了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山海经》上说,东海有兽,苍身而无角,名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

    一面鼓,两根鼓棒,一个说书人,一种神奇的艺术诞生了。

    也有一种传说,说是庄子丧妻之后,拿了一个瓦盆鼓盆而歌,才产生了这门艺术。

    还有不少专家学者考证了这门艺术各自的源头。源头固然重要,发展的历程也不容忽视。

    特别是新世纪以来,这门艺术得到了长足发展。以前只能在孝堂生存,现在进入了茶馆酒肆;以前一个县只有几个人几十人的小众艺术,而现在成了几百上千人参与的文化艺术;以前是中年男人的专利,现在是帅哥美女的行当。

    鼓书传播了思想和文化。梁山的好汉,瓦岗的英雄等等固然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宣传工作当中,鼓书也成了很好的宣传工具。人民群众喜爱这种文艺形式,党的方针政策靠着这种形式走进了千家万户。

    我不知道大鼓是什么时候来到我们的土地上,但我相信,那一定是很早很早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