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人在大宋,影视剧大融合 » 第十章 乡试结束

第十章 乡试结束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投进号舍时,书吏从小窗将乡试第三场的考题扔了进来。

    闭目养神已久的杨文昭缓缓睁开眼睛,兀自伸了个懒腰,捡起那份考题,打开看了起来。

    乡试第一场考四书五经,第二场考论判诰表,而到了这第三场,考的便是策问。

    五道策问,偏重于考察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就是靠你对当前时政、朝廷政策的理解,对于这一道考题,考的时候可以适当的进行发散,不必拘泥于一处。策问的关键是殿试,能不能进士及第或是进士出身,关键的就是看殿试上的策问你答的好与不好。

    而对于乡试来说,策问也就是没有那么重要了,只要文章观点的大方向不脱离朝廷的主张就行,简单来说就是时政论文。

    这对于来自于后世的杨文昭来说简直是信手拈来,毕竟后世每天电视上面总有好多专家在分析时政,也有专门的历史学家对历朝历代的政治、军事、文化的分析,无聊的时候杨文昭经常看。

    看到第一道策问题,“治政之要”,这是一道老生常谈的题,但是对应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观点,要找到适合当下的观点。

    皇祐四年是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这个时期,庆历新政随着各项政策被推翻以及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被贬,而彻底宣告失败,看似守旧派已经占领了整个朝廷。

    但是,官家似乎并没有彻底放弃新政,还是将欧阳修召回了朝廷,主持修史,虽然欧阳修并没有成为本次的主考,但他作为翰林院编修,势必会参与到这次京城乡试的阅卷当中。

    而陈执中马上要回朝担任宰辅,似乎也暗示着官家并不愿意将新政彻底废除。

    对外战争上,狄青元帅率军在上元节夜袭了昆仑关,彻底平定了南方的叛乱。北方的辽和西北的西夏也因为盟约的关系暂时平缓,官家逐步摆脱了内忧外患的境地,心思又开始活泛起来,生出了变法的想法。

    所以在这个时候写策问,一定不能去触碰新政的内容,否则势必会因为新旧两方的交锋而得不到好成绩。

    杨文昭的纠结症也就犯了,既不想讨好守旧派,又想表明自己内心是支持变法的,也就是“两边都不得罪。”

    既然“变”字不能体现,不若立足于一个“因”字。

    想清楚了以后,杨文昭提笔写道“治政之要,不可拘泥于一地、一时。需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昔汉初之黄老治国、汉武帝之有为之策,皆脱自一个‘因’字。汉初................”洋洋洒洒的五百字的文章很快就写完了。

    之后几道策问也因为杨文昭厚实的知识面,仅用了四个时辰就全部写完,之后,杨文昭用工整的小楷,将几道题誊写在了答卷上,而后拍门交卷,离开号舍,沿着青石板小路朝贡院大门走去。

    踏出龙门的那一刻,杨文昭回望一眼,不胜唏嘘,皇佑四年的这场乡试,对他来说,终于落下了帷幕。

    三场考毕,饶是体力耐力远胜常人的杨文昭,也有些精疲力尽了,回到住处后连饭也没吃,就直接躺到床上睡着了。

    之后的一两日间,杨文昭终于是消闲了下来,每天练练武艺,没事干的时候跑出去打打马球,玩玩投壶,放松身心。

    不过这玩也有了意外的收获,因为乡试结束,庄先生的小学堂也就放了几日假,盛家的女眷们也在盛家老太太和王大娘子的带领下,出来打打马球、投投壶,活跃身心。在马球场上杨文昭也曾和盛明兰一起组队打马球,还赢了,两个人的关系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至少盛明兰开始对杨文昭有了一点点好感。

    ……

    放榜前一日。

    衡鉴堂内。

    阅卷官们坐在堂下聊着天,顺便说几篇经自己的手推荐上去的得意卷子。

    堂上,八十张被取中朱卷一并呈放在桉上,这就是考官们半个月辛勤阅卷的成果。

    剩下的工作便是议定座次,填写榜文了,按照规矩,要先定下五经魁首,再议其他。

    副主考与六位同考官拿着几张卷子正在商议,监临、学政、提调则在旁监督。

    不出杨文昭所料,欧阳修现为翰林院编修,自然也就参加了这次京城乡试的阅卷,还是主考官,作为当世文宗,“古文运动”的发起者,他对于文章的要求非常之高。

    而欧阳修被放作本次乡试的主考也有一定的原因,在京城参加乡试的人,多数都是官宦之家的子弟,他们将来入朝为官后所推行的政策,势必要比寒门士子所推行的政策阻力更小,因为他们大部分人的都背靠着一些强大的势力。与其由官家出面去整合这些势力,不如给他们的子弟施恩,让他们站出来,为官家推行新政出力。

    所以欧阳修此次任主考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遴选接下来变法所需的人才。而他对于经义的看重程度也就没有那么高了,在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况,他会更偏重于策问。

    之前,其他考官已经定下了三份卷子,分别是辛亥号、己亥号、辛丑号的卷子,三号的三场试题都答得十分出彩,经义功底也都相当深厚。

    当把三份卷子交给欧阳修时,欧阳修就开始对这三份卷子进行评定。其中辛亥号和辛丑号的策论,能看出有一定的思想,也有新的东西,但从根本上没有脱离旧有的思想,也就是守旧派的一套论调。

    欧阳修也能看出来,这两份卷子必然是大家族出身的子弟,平日里耳濡目染的就是守旧的东西,显然家里都是守旧思想浓郁的人。

    当看到己亥号的卷子时,欧阳修眼前一亮,“这小子倒也是别出心裁啊,知道不能提变法,顺势提出了一个‘因’字,有点意思。”随即看了下去,在看到文章内容后,也是颇感欣慰。自己等人当初跟随范相公变法,有些东西确实太过着急,正所谓急则生变,有些人终究是狗急跳墙了。而这篇文章中,提出要因地、因时、因事逐步制定政策,不可操之过急,似乎正和当下的形式。再看到文章行文大气磅礴,颇有古文之风,欧阳修心下有了主意。

    随即和众位考官说道,今科解元就定己亥号考生吧。随即将糊名起开,看到了上面的名字,欧阳修不由的一阵心动,“杨文昭,天波府杨家的杨文昭,看来变法有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