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洞天传说 » 第十四章 烛火

第十四章 烛火

    晚饭后,程夫子找到李自敬:

    “自敬,想不到你崖门书院才几个人,却藏龙卧虎;今天三人打破了獳鼠楼榜单几十年都无人更改的记录。你真舍得将这几个小孩送到其他书院?”

    “先生,异蛇洞天实在太小,他们继续呆在崖门书院,只能耽误他们的修行,再怎么舍不得,既然他们叫过我先生,我就的为他们的前程考虑啊,他们过得好就比什么都好!”李自敬感叹道

    “那文庙十年一次的书院考核,你怎么办?就这么放弃自己建起的书院?当初雄心壮志吵着要离开文庙,对文庙的贤士夸下海口,对同僚吹嘘要建立名传千古的书院;到时没了崖门书院,你还继续守着崖门石场?”

    “你这性格这么多年都没变,持才傲物、高傲自信、意气飞扬,看似放荡不羁却总想做出一番事业,超过你那文庙先贤祠挂像的老爹;意气飞扬是好事,但持才傲物过头就容易得意忘形、高傲自信过头就容易目中无人;你要注意其中分寸。”

    “知道了先生,我以后见到他们就躲着走,还不行吗”

    “你啊,还是像以前一样,嘴上答应的快,想干嘛还是干嘛。”

    “自敬,我岳麓书院想留下张逸生和孟春花这小姑娘;李勍你还是送到稷下学宫,那里离你李家近,妮儿想看儿子也方便;”

    “其他几个小孩,我会向其他书院推荐,最迟一周就会有消息;青羊宫宫主太元真人今日刚到书院,想进玄武洞天修炼一番,要不要让他看看你的几个学生,如果他愿意收徒,倒也不比进几大书院差,不过到时要远去东土大陆。”

    “先生,张逸生自幼父母双亡,从小就很有主见,现在家中还有一个经常卧病在床的爷爷,张逸生这事,还是要问问他自己的意见。”

    “太元真人愿意收徒,如果自己学生也同意,这当然是好事。”

    崖门石场

    一个月后,挂着崖门书院匾额的小厢房里。李自敬双脚搭在讲桌上,一本书盖着脸。

    张逸生、王白水两人自己拿着书在朗读着,其他六张桌子已经无人,整整齐齐摆放在厢房里。

    张逸生求程夫子,用刘家给的一枚玉沁钱请一个兼修医学的儒家七境儒师,帮自己爷爷看病,得知爷爷长期琢石雕像,吸入太多灰尘,肺尘肿严重,加上年纪大了,身体机能衰弱,自己无能无力后,张逸生决定还是回到崖门石场陪着爷爷。

    孟春花、欧旌被程夫子留在了岳麓书院。

    宫柳去了白鹿洞书院。

    李勍去了稷下学宫。

    钟坤去了金山书院。

    现在崖门书院只有张逸生和不能修行的王白水,两个学生。

    太元真人在几人当中第一眼就看到钱山三,就感觉钱山三跟自己的缘分,绝不止三生三世这么简单!

    如果不是确定自己这十多年都没来过神州,不对,是几十年都没有繁衍活动,自己又没有子嗣;太元真人自己都认为这钱山三是不是自己遗落在人间的儿子或者孙子。

    一样的绵软细黄的头发,一样的小眼长下巴,一样的脸颊无肉,一样从小就营养不良的样子。

    太元真人高兴不已,恨不得不进玄武洞天,直接带回青羊宫。

    而岳麓书院这一个月里。

    刘向阳坐镇獳鼠楼,在崖门书院学生离开后,就发现獳鼠洞天里灵气每天都比平日里消耗大很多,进去修炼的学生,每日里带出的獳鼠丹却是正常;

    按照日常投入神仙钱补充灵气,根本不够!只得上报书院,几位书院儒师检查几次也找不到原因,只能以为是獳鼠洞天这段时间出现异常,加大神仙钱的投入,补充灵气。

    这种情况,持续了一个月才恢复正常。

    而洞天里张逸生幻化的螭龙,这一个月里,每天晚上都带着小猴子来到獳鼠洞天,沿河找到獳鼠岩洞,把小猴子留在洞口,杀穿獳鼠洞,找到岩洞最深处的图腾柱,再叫小猴子进来。

    就这样,每天晚上一只小猴子坐在图腾柱边上炼化獳鼠丹;一条满身鲜血的螭龙靠在图腾柱,吸收里面的血脉之力。感受那种体魄、内劲、灵力、精神力明显增长的感觉。

    半个月后,螭龙头上开始长出两个小角。

    一个月后,再也找不到新的獳鼠岩洞,螭龙头上的角已经差不多有三四厘米长,身体差不多有石柱大,身长接近20米;嘴和头也越来越大,跟图腾柱的雕像也来越像,不过雕像上的角像鹿角,螭龙的角是直的。

    小猴子也长到有30多厘米高,不再是手掌大的小猴子;不知是不是长期炼化吸收土属性的獳鼠丹的原因;30多厘米高的小猴子却给人一种厚重感,小猴子趴到蛇背上,螭龙都觉得有点重。

    找不到獳鼠岩洞,张逸生没有再穿越草原,而是腰缠着一个有着似玉石扣的腰带,载着小猴子漂浮在大河上,顺着河流,随波逐流向大河下游游去。

    石扣腰带,是张逸生用图腾柱最坚硬的玉质石心炼化后,用8枚玉沁钱,让李先生请人帮忙制作的微尘物。只能取放物品的十个立方芥子空间的微尘物。现在里面已经装了差不多一半的獳鼠丹。

    用书盖面的李自敬在想着张逸生这一个月的变化,张逸生更加沉默寡言,心思更加深沉。

    身上透露出久经杀戮的气势也越来越明显。

    李自敬已经知道张逸生有秘密,也猜到这秘密跟洞天有关。不知道他在洞天里究竟经历了什么,一个月里有这么大的变化。

    想起张逸生昨天鉴定的属性:

    体魄:3阶25%

    内劲:3阶21%

    灵气值:3655

    精神力:7236

    神识值:0

    战力值:70355

    这破境速度已经让李自敬都诧异,看到精神力李自敬惊叹不已,这比一般四境修士都要高。不过张逸生能在二境就能维持明镜状态,应该还有其他原因。

    战力值也是高的离谱,不过这只能作为参考。

    时间就像石场边的白水河一样,静静地流淌,悄无声息地溜走;

    三年后的秋天,张逸生的爷爷还是没有等到孙子长大成家,在一个晚上悄悄地走了!

    张逸生早上像往常一样叫爷爷,没人应,小猴子跳进窗户,吱吱吱直叫,打开房门,才发现爷爷已经离自己而去。

    床边放着一把黄色竹鞘的短刀,那是爷爷最常用的一把刻刀----昆吾刀。

    张逸生在爷爷灵前跪了三天三夜,不吃不喝;所有的后事都是李自敬和石场的匠户帮他完成。

    爷爷走了以后,李自敬发现张逸生愈加冷漠,渐渐将自己封闭起来,很少出门。石场的匠户都似乎能感觉到张逸生身上那一股萧杀的气息;相熟的人跟他打招呼,也不太搭理,最多是面无表情点个头。

    张逸生后来连书院也不怎么来了,王白水今年年初也离开书院去雁城一家当铺去当学徒,自己讨生计去了。

    崖门监察院就李自敬一人。

    李自敬偶尔还是会去张逸生家串串门,跟张逸生聊几句。每次去看到张逸生的饭桌上都是米饭、馍馍加青菜要么就是榨菜。

    岳麓书院那次张逸生拿到四万多两白银,够普通一家人奢华生活半辈子了,张逸生却依然过着艰苦清贫的苦行僧生活。

    又是两年过去。

    张逸生已是颌下开始长出胡须的少年,细长的眼睛里满是冷漠的眼神,棱角分明的脸上永远都如万年寒冰一样,面无表情,看不到任何情绪变化,似乎将情绪已经剥离。只有见到李先生和小猴子时,眼神才会柔和一些。

    现在的张逸生给李自敬一种古老沧桑、漠视一切,已是非人的感觉和面对洪荒巨兽的压迫感。

    就是那种,洞天幻境里面对青龙、玄武、饕餮这种洪荒巨兽相似的压迫感。早两年就进入八境的李自敬确定自己的感受没有错。

    也不知道张逸生这几年在洞天里到底经历了什么?

    可是这小子总是一副我很酷,别爱我没结果,拒人千里之外的表情;

    先生我厚着脸,嬉皮笑脸地问他,都是冷冷地一句:没什么;就没了,没了!人都这么大了,拿竹鞭打又不太好!

    这段时间张逸生每天傍晚都会在白水河河边坐一会,已经跟他肩膀一样高的小猴子,也会静静地陪着他,看这秋日余晖洒落白水河,波光粼粼的景色。

    此起彼伏的金光照映在河边一人一猴身上。

    这段时间里李先生的监察院里,其他书院的人来往频繁。

    张逸生开始以为这是其他书院派一些三境以下的子弟来异蛇洞天修炼。

    但很快就发现,这些人来了以后并没有去异蛇洞天那里,而是待了一会,就眉开眼笑地又走了!

    好几天,平日里总是嬉皮笑脸的李先生,却是面色阴沉一副落寞的表情。

    自从五年前顺河而下开始,在洞天里日日夜夜的厮杀,时时刻刻都要保持明镜状态,视野里到处是走兽、飞禽、鱼虾;或红或绿或蓝各种鲜血,各种残肢断臂、破碎的身躯。

    张逸生发现自己已经陷入这种厮杀中,无法脱离;自己的性情也在这无止境的厮杀中变得冷漠、无情;

    以前对生食异兽还觉得反胃,现在却习以为常,毫无知觉,只当是一种快速补充体力和灵力的生存方式;

    随着进入洞天的次数越多,境界越高,张逸生察觉到自己在洞天里每进化一次,人类所拥有的情感和情绪,这种人性就会越少,越来越把自己当成洞天里的那条蛇,现在应该叫蛟龙;

    渐渐分不清是现实还是幻境中;对所有的生命都有了一种漠视感;

    对视野里的任何生灵都充满猎杀的欲望;

    所有生灵都是猎食的对象;

    杀戮成了自己的本能。

    所以自己躲在房间里,不敢面对那些熟悉的人。

    以前爷爷在的时候,家是系在自己心底的一个锚,爷爷是照亮心底的一簇烛光,在这片烛光下才能看清心里的自己,人的样子。

    当爷爷走了,家也没了;系着锚的绳索断了,烛火灭了。

    自己的心底陷入一片黑暗。人性即将溃散、泯灭时;才发现心底还有一个微弱的灯火,一直在黑暗中散发光芒,一根纤绳也早就系在心间。

    这灯火就是李先生,是崖门石场那些熟悉的面孔,是小时候给自己的那一颗颗滚烫的鸡蛋、几粒花生、一张烙饼、一小袋面粉;

    纤绳的另一头是崖门石场、是崖门书院。

    张逸生从河边站起来,小猴子习惯性牵着张逸生的衣袖。一人一猴在余晖中拖着长长的影子,向崖门书院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