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江南道中 » 第十九章 天威

第十九章 天威

    七月二十四,卯时七刻,南国都城,上阳京。

    南皇城外,文武百官已陆续到齐,候着辰时的早朝。自武帝改革以来,国家大事多作为奏折在御书房便被南帝审批结束,少部分则由南帝传唤各部尚书及各御史等商讨。从千年前始的三日一朝到两百年前的五日一朝,再到五十年前开始的七日一朝,朝会的频率越来越低。今天则并非是例行的七日一朝,而是增补的小朝,但是人数却比往常还要多,只因此次朝会来的不仅仅是京官。

    官员们三三两两地聚集着交谈,而那“紫袍金狮”的周围却像是自动扩了个勿扰的圈,无一人靠近。江端微眯着眼睛,负着手肃穆地立着,百官弹劾也无非就是换了个地方的争吵,现在没人来触他的霉头,只能说明那些人正憋着坏,“山雨欲来风满楼啊。”

    这时,一个身着绣有仙鹤的红色官服的白须老翁姗姗来迟。李儒年见到江端的身影,他浑浊的眼睛一亮,连忙走上前来,但见着江端明显浮肿的眼袋、憔悴的面相,原本将要出口的训斥变作一声叹息:“江大人,现在正是多事之秋,你糊涂啊!”

    江端拱手做了个揖:“尚书大人,万般错误只在端一人。”

    “哪有你说的这么轻巧……现在只能够期望圣上能对你这事感同身受了。”

    “唉,但我怕的就是感同身受啊。”

    “嗯?江大人说什么?”

    恰巧这时,“辰时将至。”随着司辰女官的一声报时,百官开始整顿队列,“尚书大人,请吧。”

    于是在一片肃静中,百官分列两侧,各侧又分两列。江端居于右侧二行右列,即武官行三,而李儒年则居于左侧首行左列,意为文官最尊。

    “辰时已至!”于是南雁楼之左侧门大开,百官鱼贯而入,进南雁楼,行玉龙桥,经圣阳阁,过天威太甲广场,上三十六级白玉阶,入四方殿。

    入殿内,百官眼观鼻鼻观心,目不斜视,行一跪三叩之仪,高呼万岁,后由御卫女官呼“平身”,典礼女官呼“有事起奏,无事退朝”,此间遂礼毕。

    此时,自文官六行走出个面容刚毅的中年男子,他跪下叩首,然后双手举起一本奏折,目光直视御座前的台阶:“臣吏部郎中严平道,参一等忠勇侯,江南道牧江端。”

    御座之上,南帝南天公头戴冕旒,身着金日云纹正红龙玄色衮服,玉珠遮掩之后,低沉威严的声音传出:“所为何事?”

    “一等忠勇侯目无王法,私自调兵;封锁县城,毁坏民生,滥用私刑,逼死忠良。此乃臣的奏疏,还请圣上明鉴。”

    女官将他手里的奏折上交给南天公,天公只打开略微扫了眼便放在了一旁。此次朝会说白了就是因为平乐县令自杀一事,也就是严平道所谓的逼死忠良,他自然不可能不知。这封奏疏无非是言辞华丽点,态度诚恳点,屁股歪点,并没有看的价值。

    “江端。”

    “臣在。”江端出列,跪下叩首。

    “他说你私自调用江南卫,是否确有其事?”

    “是。”

    “你让江南卫禁止了平乐县城的人员进出?”

    “是。”

    “平乐县令张禅的自杀原因是?”

    “臣不知。”

    “所以你并不否认和你有关?”

    “……是。”

    这一连串的对话令殿内百官茫无头绪,拿不准圣上的想法。在场的都是人精,只是设局的,入局的,局外的,想法自然不一——

    “圣上怎么在帮他开脱?”

    “他怎么这就承认了?”

    李儒年越听越急,心里疑惑这江端怎么一副不想活了的架势。明阳公主和长公主的世子德王间的党争正愈发激烈,原本因为江端的加入,公主党的势力是要稳压世子党一头的,如今要是江端倒了台,那一切可就又难说了。

    想到这,他垂着的左手伸直轻轻挥了挥,于是便见文官侧第三行那位儒雅美髯的户部左侍郎出了列,叩首道:“臣以为江大人爱子心切,故而一时糊涂,念在初犯,应……”

    “肃静!”谁料他话说一半就被南天公含着怒气的声音打断,与此同时,左侍郎只觉如刀般锐利的目光正从自己身上扫过,他的心脏跳动得飞快,仿佛身上的每一寸肌肤都在恐惧着哀嚎。待到这目光收回,他的衣衫已经湿了大半。

    “一等忠勇侯降爵为一等忠勇伯,罚俸一年。平乐县令一事,彻查,日后再议。”

    “谢圣上。”江端叩首,只因雷霆雨露,俱是君恩。

    此时,李儒年的心已经凉了半截,然而他知道,这第一手釜底抽薪既然大获成功,那么第二手就必定要趁火打劫,借花献佛了。

    果不其然,此时又听严平道呼道:“圣上,适逢南阳盛会,江南道牧品行不端,臣以为盛会应另寻他址。”

    紧接着就见原本站在江端左侧的晏阳道牧走了出来:“臣晏阳道愿承办盛会。”

    沉默稍许,南天公道:“我意已决,日期将近,不宜另寻他处,南阳盛会仍在江南道举行。”

    “臣遵旨。”江端、严平道等叩首。

    天威难测,殿内的世子党虽然有点失落,没能借此拉拢到晏阳道牧,但是最重要的目的已经达成。李儒年等则是得了些宽慰,虽然只有一些。

    “众爱卿是否还有他事?”

    殿内百官沉默。

    “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