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唐通鉴 » 第十三章 唐太宗(1)

第十三章 唐太宗(1)

    626年9月,丁未日(22日)。太宗每天带领数百将领在庭院练习射箭,告诉他们说:“自古以来就有周边戎狄等族的侵扰,边境稍微安定,君主就开始淫逸游乐而忘记战事,因而一旦寇贼来犯就不能抵抗。现在朕让你们专门练习射术,闲居无事时,就是你们的老师。一旦突厥入侵,朕就做你们的将领,这样中原的百姓就能过上和平的日子了。”有臣子认为在后庭皇帝面前使用兵器太过凶险,太宗说:“真正的君主应当视四海为一家,朕要推心置腹地待人,怎么能对宿卫之士加以猜忌呢?”练习的将领们听到后都自我勉励,几年之间,都成为了精锐。

    太宗说:“朕自年少就开始南征北战,颇知用兵之要。每次观察敌方军阵就能知道强弱之处,然后用我方弱旅抵挡敌方强兵,用我方强兵进攻敌方弱旅。敌方追逐我方弱旅不过百步,我已攻破到他们阵后形成反击,如此则敌军无不溃逃。这就是我百战百胜的原因。”

    太宗与群臣商议对于功臣封赏的问题,命令陈叔达在宫殿下高呼他们的名字并大声宣布爵位和封邑。于是众将领纷纷争功,议论不止。淮安王李神通说:“臣在关西举兵,首先响应大唐的义旗,现在房玄龄、杜如晦等不过是刀笔吏,功劳却我之上,我很不服气。”太宗说:“叔父确实先参与起兵,但在当时可能更多是自求免于祸患。窦建德吞并山东时,您全军覆没,刘黑闼叛乱时,您望风而逃。房玄龄等运筹帷幄,让社稷安定,论功行赏本来也应当在您之前。叔父您是我的至亲,朕不是吝惜奖赏,但不能把私恩当做功劳。”各位将领于是都说:“陛下连亲属尚且不徇私情,如此公正,我们还有什么可争的?”

    太宗诏命:“民间不可私自设立妖祠,杂滥的占卜之术全部禁绝。”又将经、史、子、集四种书共二十多万卷聚集在弘文殿,在殿旁设置弘文馆,遴选天下文学之士在那里兼任学士、轮流值班。太宗上朝之余,有时会将他们请入内殿,讨论前贤先哲的思想言行、当朝政事,直到半夜才停止。

    下诏追封已故太子李建成为息王,谥号“隐”。李元吉为海陵王,谥号“剌”。以皇家葬礼重新安葬。葬礼哪天,太宗痛哭,十分哀伤。魏征、王珪请求陪送灵车到墓地,送隐太子最后一程,太宗答应了。

    太宗立皇子中山王李承乾为太子,当时年仅八岁。

    民部尚书裴矩上奏:“遭到突厥侵害的百姓,请每户赐绢一匹。”太宗批复说:“朕应以诚信对待百姓,而不是追求虚名,现在百姓每户人数都不同,怎么能够给予一样的赏赐呢?”于是下令按户口计算该赐予绢的数量。

    当时天下刚刚安定,还有不少的盗贼,太宗和群臣一同讨论整治的办法。有人请求重用刑狱,太宗微笑道:“百姓之所以去当盗贼,很多是由于赋役繁重、官吏贪鄙。他们饥寒交迫的没有办法才不得不做些寡廉鲜耻的事。朕要做的是励精图治,节省用度,轻徭役、薄赋税,选用廉洁的官吏,让百姓衣食无忧,这样他们自然不会为盗了。”自此之后数年,大唐海内升平,夜不闭户,商贾旅人都敢于在野外过夜。

    太宗对裴寂说:“最近有许多上书言事的奏章,让朕非常欣慰开心。朕把它们都粘在了屋内的墙壁上,好在进出时都能观览,督促自己每天都要思考为政的办法。你们也应当恪尽职守,这样才合朕的心意。”

    太宗多次请魏征进入内室,询问朝政得失,魏征知无不言,太宗都欣然嘉勉采纳。有臣子上奏说:“国家初建时曾规定未满十八岁的中男不用参与兵役,但其实他们身体已足够成熟强壮,可以征召。”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将诏令发出,结果魏征坚持认为不可实行,前后四次拒绝签署太宗的敕令——不得不说魏征确实很刚烈。太宗果然大怒,召他前来责备他的固执。魏征回答说:“军队战力在于运用得法,不在于人数多寡。陛下常说要以诚信治御天下,怎么能前后更改诏令失信于民呢?”太宗高兴地说:“朕原本认为你固执己见,还不懂政务,现在听你谈论国家大事,果真能切中其中的精要。如果连朝廷政令都不讲信用,百姓将不知所措,天下又将如何治理?”于是打消了征召中男的想法,还赏赐了魏征黄金一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