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春秋群贤录 » 第002章 高人点拨

第002章 高人点拨

    李仁山和公孙玄来到泰山脚下的一个岔路口。

    公孙玄问道“你师父的住处位于哪里?”

    “在南山中,距离这里大概还需要步行一个时辰,如果骑马的话,只需要一柱香的功夫就可以到达。”李仁山回答道。

    “兄弟,那咱们只能各奔东西了。”公孙玄对李仁山说道。

    “兄长去泰山之中的哪里?”李仁山问道。

    “如果我们有缘再见,下次见面时告诉你。我们可是约好的,以后你要请我吃面的。”公孙玄故弄玄虚的说道。

    “好,有缘再见。”

    顿了顿又说道:“贤弟多多保重,江湖再见,后会有期。”

    “兄长保重!后会有期。”

    于是二人拱手抱拳,相互告别,李仁山跨上白马,公孙玄继续步行,各自向自己的目的地出发。

    李仁山骑在马上走了一段,最后因为山上道路过于崎岖,白马走起路来也显得没那么轻便了。

    于是李仁山下马走了一段,在天色还没有全黑之前来到了师父的石屋“无为居”外面。

    李仁山把白马拴在屋外的一棵松树下,准备再去叫师父。

    “仁山来啦!我估摸着你这个时候是应该到了。”只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

    看来这师父真是料事如神啊!

    李仁山并未感到意外,毕竟这师父料事如神的本事他是知道的。

    “是的,师父。徒儿给师父请安!”于是李仁山左手压在右手之上,举手齐额,九十度鞠躬,给师父行了个礼。

    “一路辛苦,快进屋吧!”单手示意李仁山进屋。

    于是这师徒二人进入无为居之内。

    看着这熟悉的地方,还是那么整齐干净。

    虽说这泰山之中人迹罕至,飞禽走兽不少,但这石屋却显得简洁雅致。

    石屋旁一棵巨大的松树,从岩缝中破石而出,看上去少说也有数百年了。

    这时青松道人问道:“这次是不是去太乙学宫?”

    “师父您怎么知道?”李仁山诧异道,自己去太乙学宫的事情之前并未跟师父说过。

    自己上一次离开这泰山那是半年前的事情,那时候自己还没有被太乙学宫选拔成功。

    “师父真是料事如神!”李仁山接着说道,语气中带着敬重之情。

    “知子莫若父,知徒莫若师。太乙学宫如果错过了我这样的徒儿,那岂不是重大的损失。君子三乐中,我这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才是我的第一乐也!”青松道人调侃道。

    这时李仁山有些不好意思,但心里确实还是很高兴。

    李仁山心里想着,以前每次来到师父这里学习,师徒间的互动总是有那么一点一本正经。但这次居然心里如此放松。

    “这次来了,要多住几天,再去曲阜城看看你大姐,然后再去太乙学宫如何!”师父接着说道。

    这话虽说像是征求意见,但却有几分这事就听我安排的意思。

    李仁山心里却一点没有感觉到不悦,而是觉得这师父真是山中神仙,什么事情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这次来泰山,一是向师父告个别,毕竟这太乙学宫路途遥远,求学之旅一去三年,说不定什么时候再回来。

    再就是有些学问上的问题需要请教师父。

    这太乙学宫人才荟萃,藏龙卧虎,自己虽说在学业上有些收获,但要实现心中的志向,那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夜无话。

    泰山之中遇高人,

    指点学问解疑惑;

    奇书从此出世间,

    但看江湖谁至尊?

    第二天一早,晨曦朦胧间,师徒二人又开始往泰山上攀爬而去。

    李仁山并没有问这次的目的地是哪里,毕竟师徒二人这种默契已经持续了8年。

    到了该到的地方,师父自然会开始传授所学内容。

    但走了一会师父却说道:“我带你你去见一个人”。

    李仁山有些诧异,师父这要带我去见谁。

    于是问道:“师父,我们要去见谁?”

    “天门老儒。”师父说道。

    “泰山五老之一的天门老儒?不是听说已经…”李仁山一阵惊讶,脸上顿时好像写着一个大大的问号!

    还没等李仁山说完,师父说道:“那只是江湖传说。这江湖上有很多事情,真真假假,不可全信。”显然知道徒儿心里想说什么。

    “你的问题,也许他能够给你想要的答案。”真是什么问题都瞒不住师父,还没问呢,就知道自己有问题要问。

    说话间,师徒二人已经来到了泰山南天门之下。

    这南天门是泰山南面山下通往山顶的一个狭窄山门。

    站在天门前往下看去,是巨大条石砌成的石梯,一直从山门通向山下。

    其中天门前的这一段几十米的距离,笔直而陡峭。

    李仁山八年来无数次的爬过这山门。

    江湖传说这南天门之上的天门阁旁,住着一个天门老儒,据传是儒门夫子再传弟子,修为境界位列儒门同辈儒者前三甲,但于十年前下山云游江湖再未归来,据传阳寿已尽,已经不在人间。

    难不成江湖也会对一个儒门贤哲编造这等荒诞的传闻。

    真是假新闻什么时代都有!

    思绪间,师徒二人已经登上了南天门。

    只见那用巨大条石建造在两山之间山门处的楼宇上,篆刻着“南天门”三个大字。

    那这天门阁又何在?

    李仁山无数次看到这“南天门”三字,却从来未看见过“天门阁”三个字。

    看来这天门阁定是在别处。

    师父看出徒弟的疑问,说道“没错,这里并不是天门阁,天门阁在另外的地方。”说完朝一条小路走去。

    李仁山跟着师父在山间小路走了约莫有一里左右,在一个小山坳里,看到几间房屋,这房屋全部是青石砌成,屋顶是灰色的瓦片,屋外有个四周围着围墙的小院子,院门上写着“天门阁”三个字。

    等到走到院门前,这用竹条做成的两扇院门是虚掩着的。

    青松道人轻轻推开院门,这时一个书生打扮的青年迎了过来,站立在三步开外,拱手抱拳行了个礼,说道:“先生,屋里请,我们夫子就在屋内等候。”说完身体向右微转,略向前倾,右手作了个引导之示。

    这番对话,这让李仁山有些诧异,他们似乎早就约好了,知道我们这个时候会到这天门阁来。

    但自己昨日日落前才来到青石屋,一早就上山,期间并未通报。这神乎其神的天门老儒却知道我们要来。

    难道这世外高人间传递信息有很多常人不能知晓的方式?

    二人在青年书生的引领下进到了位于中间的石屋内,正是这几间石屋的最大的一间。

    进得屋来,只见一老者正襟危坐,堂中放置一个木制条案,条案之后正是老者所坐的蒲团。

    这时老者说话了:“青松老弟,由于老朽最近身体抱恙,行动不便,不能亲自迎接,还请见谅!二位请坐。”

    “不妨不妨,是小弟的不是,这般来叨扰您!”说话间向老者行了个拱手礼!

    “老弟客气了,这也是老朽之幸!”老者说道。

    说话间,李仁山才看清楚这老者容貌衣着,白眉银须,面带笑容,双目神采奕奕,丝缕清晰的银发披于肩上,一身青衣,盘腿而坐。

    身后的博古架上放满了各种书简。

    看来这天门老儒确实已经年岁已高,据江湖传闻,想来这年岁少说也有两个甲子了。

    这时青松道人走到了老儒右边盘腿坐下。

    老儒似乎看出李仁山心里所想,于是说道:“岁月不饶人,未来是你们年轻人的天下。仁山,来,你也坐下!”说话间指着左边蒲团,示意李仁山坐下。

    这话可把李仁山惊掉下巴,这老儒怎么知道我名字,说话的语气还显得那么亲近。

    并没有马上坐下来,心中升起了疑问。

    “你们学馆明德堂的子言夫子是老朽的弟子,老朽还认识你父亲呢!你幼年的时候我见过你。时间真快啊,转眼间你都这么大了,真是如当年我所言,你的人生定当前途无量。”

    这话语似乎在感叹,也是在告诉李仁山他们之间的因缘,也是解开他的心中的疑问。

    “那晚辈要如何称呼您老?”

    李仁山恭敬的问出这话,心里却想着,那不得称呼为祖师爷了。但还是那样问着,毕竟在长辈面前,不明确的事情还是多问为好。

    “你也叫先生好了,虽然我们在师门辈分和年龄上有先后,并不是直接授业,但也算同出儒门,这样称呼显得更亲近些。”

    “先生好!晚辈向您老请安!”

    李仁山恭敬的说道,向天门老儒行了个九十度的鞠躬礼。

    “来,做下吧!在这里,不必拘谨。”

    李仁山才慢慢在蒲团上坐了下来。

    天门老儒这样说了以后,李仁山心里好似轻松了一些,坐姿更加自然了。

    “天仕,你也坐吧!”老儒对青年书生说道。

    “好的,先生。”青年弟子轻言答道,然后在老儒对面的蒲团上坐了下来。

    看来这名为天仕的青年书生是天门老儒的弟子。

    青年书生坐下以后,顺手从位于墙边自己不远的一个木炭火炬上拿下一只正在烧水的水壶,在条案上的一个大陶瓷碗里倒上了烧好的水。

    这碗里放着四个精致的小瓷杯。稍后书生拿起一个竹子做的夹子,夹起小瓷杯,从老儒、青松道人、李仁山和自己的先后顺序,分别放在四人面前。

    又从条案上的一个竹筒里,倒出了些许茶叶,放入一个茶壶中,然后把水倒到了茶壶里,冲泡片刻,最后倒到了一个有把柄和水嘴的陶瓷杯中,放下水壶以后,左手托着右手肘,拿起陶瓷杯,按刚才的先后顺序给小瓷杯里倒上茶水。

    这茶水看上去红浓透亮,这颜色的茶水李仁山还从来没有见过。

    在这泡茶的过程中,大家并未说话,而是都在看着书生这一系列熟练的泡茶动作。似乎在等候,也似乎是在欣赏这个优雅的过程。

    等茶水倒好以后,老儒说话“请!”然后右手端起了茶杯,左右衣袖微微抬起于胸前,托起右手,把茶杯举到了鼻孔前,轻轻嗅了嗅,最后放到唇前,轻轻的喝了下去。

    这一系列动作像是在享受着茶水带来的愉悦感觉。

    青松道人也和天门老儒一样,把茶水喝了下去。

    “这是老朽几年前游历江湖时,在茶山老道那里学到的茶叶制作工艺,能够清火养胃,疏肝理气,过会让天仕和你说说如何做。”天门老儒对青松道人说道。

    “多谢您的美意!小弟正想着这茶叶的制作过程一定有些门道。先谢过天仕贤侄”青松道人说道,看向了青年书生。

    “道长不必客气,这是晚辈应该做的。”青年书生欠身恭敬的说道。

    李仁山在一旁看着一系列操作,心里也想着,那这茶水肯定很好喝。

    于是也端起茶杯喝了起来。

    果然,这茶水清香入鼻,入口生津,味道温润而甘甜。

    这还是李仁山第一次喝到这么好喝的茶水,虽然之前也喝过,但觉得味道有些苦涩,所以也很少喝。

    老儒说道“仁山,这次泰山之行,是不是心里有一些疑惑没想明白?”

    李仁山听到天门老儒这样问自己,心里想师父难道和他说了我有问题需要请教的事情。

    但在自己的师父面前向其它人请教问题,显得不符合求学之道。

    青松道人像是知道李仁山心里所想,于是说道:“没关系的,你的问题我也不能完全参透,所以一起来向老前辈求教。”

    既然师父都这么说了,说明师父确实知道自己这个徒弟的问题有些刁钻。

    虽然这青松道人也确实是当世高人,学问修为并列泰山五老。但还是谦虚的说一起来向天门老儒请教。

    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山外有山,人上有人。

    看来高人往往都是谦卑低下的,的这句话一点不假。

    道德经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就像师父和天门老儒这样的高人,往往是把自己放得很低的,才会更加接近于“道”了。

    李仁山想着,既然师父都这么说了,那我就只能向天门老儒求教几个内心一直疑惑不解的问题了。

    于是回答道“是的,先生,晚辈最近确实有些问题一直想不明白。”

    “那你说吧!”天门老儒说道。

    “天下学问有那么多种,众家学说莫衷一是,典籍记录也是浩如烟海,人生短短几十年光阴,如何才能把这些无尽的知识学完,最后还能够在这些知识中分门别类,区分主次,为我所用?”

    “哈哈,看来正如你们子言夫子所说,你果然天资非凡,能够问出这样的问题,那实属难得。”

    天门老儒听完大笑起来,显得很开心。

    一旁的青松道人和青年书生也不由得同时看向李仁山,这个问题确实不简单。

    “我一个朋友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意为用有限的生命时光,去学习那与日俱增、浩如烟海的知识学问,如果没有明白学问的核心是什么,这是是不明智的,最后也是徒劳无功的。”天门老儒说道。

    “那什么是学问的核心呢?”李仁山问道。

    “同时借用我另一朋友所言:学问之道无它,唯求放心而已矣。”

    “那如何才能做到放心呢?”李仁山继续问道。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天下学派,百家并立,派别林立,确实是当今天下学术的现象。但天下学问,追根溯源,实则同出一脉。”

    “自伏羲一画开天地,文王羑里被囚而推演易学,周公制礼作乐,历代先贤效法天地,学取自然,代代衍生,脉脉相承,传承至今,已经形成了多个流派并存的局面。这是趋势,也是文脉传承过程中所必须走的路。历史洪流滚滚向前,时间会淘漉出那些对当世社会有用的学术体系,也会让糟粕之学湮没于历史之中。”

    “当然,学问的有用和无用是相对的,只是因时因机因人而异,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每个人本自具足的那颗赤子之心,那颗光明洁净的天然本心,还有那天心生发的浩然正气,这些不变的本心和正气只要永保于身,纵然世态万变,我们依然能够随事而变,随机而变,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也就是放心、安心之学。”

    于是天门老儒在这喝茶的间隙里,娓娓道来。

    李仁山也慢慢解开他心中的疑惑。

    李仁山把天门老儒的话作出了总结,天下学问有诸如以下几种。

    第一种:认识学。认识世间万事万物的存在形态和名称名相,以便慢慢建立起对客观世界的知识库。这类学问一般为记忆类,只要多重复记忆就可掌握。比如识字辨物等内容。

    第二种:变化学。学习和研究这个时间万事万物的变化过程和发展规律。以便掌握一个领域或者多个领域的变化规律,为生活和工作提供指导意义。

    第三种:治平学。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相关学问。儒门心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修内圣功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达外王实践。内圣外王,方能达人达己,成人成己。

    第四种:理数学。理数学是客观世界中的变易之数和变化规律的道理之学。此门学问需要对客观世界细微现象进行细致观察和找出变化的规律之数,总结整理,最后找到可以应对变化中不变之数。然后为人类发展做出响应贡献。需要一代代人的积累,也相对深奥难懂,常很难领会。一般都是心智超群、天资聪慧者方能领悟。

    第五种:心性学。成年以后,因自幼扎根熟读,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明德学以致用,涵养心性,唯德业无穷,学无止境,应时应地应人而随方就圆,随遇而安,专注当下。立德立言立功,建立三不朽功勋,方能实现。

    这前三种学问主要是一个人对于外在人事物的认识和应对之法。

    后两种主要是修炼一个人对世间万物的变化规律的体悟和对内在心性灵觉的自我觉照,由数入理,由理入贤,由贤入圣。

    这也是儒门学子的求学修身之道,也是一生的奋斗目标。

    求学问道当以圣贤为榜样,以天下苍生疾苦为念。

    通过天门老儒这一番点拨,李仁山对未来的路豁然开朗,明白自己未来的求学之路如何选择和取舍了。

    通过一整天心与心的交流,李仁山深感这次泰山之旅将是自己人生道路上重要的节点。

    在离开天门阁之前,心里已经感觉到无比的轻松和自在。

    在师徒二人将要离开之前,天门老儒从自己的身后的博古架上拿出一本帛书,交给李仁山说道:“这是我儒门一位接续了孔夫子道统的贤哲所著,是为我儒门近百年来之修身养性之心法,目前虽然已经成书,但还未取名。这书送给你,对你的学业也会有帮助。”

    这时李仁山内心激动万分,老儒不但言语点拨,临别前还赠送这么贵重的书简。

    这种丝织品做的书,还很少见,一定非常宝贵。

    “晚辈谢过先生!”说完恭敬的双手接过帛书。

    拿到书以后,不由好奇的翻来了第一页,上面的第一段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心里想,这可能就是儒门学子最近在传闻的儒门最新编撰还未普世的修身治世奇书。

    对天门老儒的感激和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虽未拜师授艺,但也恩同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