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传说三代之治 » 第四十一章 冬天

第四十一章 冬天

    在柳暗花明之后,教学的准备工作都准备的差不多了。

    虽然纸还没有准备出来,但是其实石墨的开采和选做墨笔也是差了很多火候。

    所以禾部落的这些孩子,其实是背着一块块泥板来上学的。

    也就是上古时代人均特种兵的身体素质素质,不然光是这二三十斤的负重,就是人难言之痛了。

    方博堂,也是今秋部族新搭建的一处大屋,现下白日充作幼儿学堂,主要讲解字的形意与一些简单的算数,至于老师也只能是姜济了。

    黄昏后,天黑前这么一小段时间则是成年人的时间,主要是对近期工作进度的总结和一些工作上的改善。当然也不是每天都有的。

    白日的教学多是在正午前后,其实这些岁数尚小的孩童,现在多背负着家中的活计,或是早上去河边挑水,或是去林中捡柴,再有些浆洗晾晒的活计,也是这些孩子去干的。

    当今形势人手确实不足,不拘男女,成人都是身负公共建设,对于家庭关注确实少了点。

    姜济虽强,却不能撒豆成兵,可能在明渠修好之前,族内诸人是绝对没有安歇的时候了。

    ……

    自从教学开展以来,姜济就愈发的清楚人的资质,确实是有很大差距的。姜济曾经教给蒿的普通数术,蒿花了半个月才掌握九九乘法表。

    现如今讲学已经两个月了,能掌握九九乘法表的人不过是十人中有三个而已。

    更多连数术都学不懂的,已经去跟随夏时学习纺织去了。

    而数术一般的才能跟随方前去学建筑六木之法。

    才情最高的才能去学习牵星术。

    如此这些孩童便因为天赋分了四等,姜济虽然清楚这样进行下去,部族的发展几十年后一定会出问题,可眼下的部落实在没有时间去等那些笨鸟,懂得先飞的道理了。

    计划生产虽然很好,却着实没法子刺激这些人锐意进取,更何况比起那些用尽全力都没法活下去的先人,禾部落已经是很好了。

    明渠的建设也是这样,一个冬天才挖了不到四分之一,不过这个进度其实是相当的快了。

    只能说,有一个头铁的神明做壮劳力,确实是今年冬天姜济所得到的唯一正反馈吧。

    今年冬天罕见的没有一场雪,姜济一方面欣喜于不必因天气耽误工期,也不必过于担心来年出现春汛的事情,另一方面是担心明年春耕缺水,和更为可怕的虫灾。

    可等到明渠的土除成奇外谁都挖不动的时候,新槐乡还是没见到一场雪。

    而就在第一场雪到来的时候,已经是大寒时节了。

    姜济却没法高兴,因为方圆死了。

    方圆的葬礼是姜济参与过的最简陋的葬礼,没有告别,没有墓碑,没有坟墓,没有仪式。只有方前重新长出来的,那条白净的右手。

    “方前,他有留下什么话给我吗?”居方氏刚迁居过来时安置他们的棚子,是被那场台风给撕烂了,现在却是一个好好的棚子。连这难得的大雪都压不住这一个简陋的草棚子。

    “他没说什么,只是让我照顾好这个棚子。”

    “这是方辞取义的地方吗?”姜济没搭理身后的方前,他其实很年轻,却有些见不得方前那只白嫩的右臂。

    “落得一片大雪,白茫茫好干净!”姜济再想不出别的什么话了,在这片雪地上飘着回去了,不敢去破坏这难得的干净。

    方前看着飘走的姜济也不做声,默默卷了条兽皮,蜷缩在棚子里。口中重复着姜济的:“白茫茫好干净。”

    ……

    姜济回到方屋的时候,庭抱着还没满一年的姜岁,和獬豸玩闹着。

    “怎么这种天气把小岁抱过来了?”姜济抬眼望去,发现年不过三十的庭也开始长白头发了。

    “部族中,再没有比‘太阳’更暖和的地方了。”庭脸上还是挂着那副安稳的笑容,“方前现在怎么样了?”

    “他在守着一个刚刚修好的棚子,数着天上落下的雪花呢。”姜济小心翼翼地从庭手上接过姜岁。

    “庭,今年部族有几个新生儿,你知道吗?”

    “只有小岁一个而已。”

    “我做得还不够啊。”

    一时再没有什么话语了,只留下不忍高声的北风和开始堆积的白雪。

    又是一场两天一夜的大雪,所幸有之前准备的纸衣和一些兽皮勉强保暖,部族并没有在这场大雪中损失太多。

    这场大雪的影响下,方圆的葬仪只有那两个人几句话,以后也再不会有那人的名字了。

    ……

    精卫鸟再次飞回新槐乡的土地的时候,姜济才刚刚翻好试验田的土。

    简单的种田翻地,姜济现在都是带着十几位年轻人,教导他们,如何翻地,土质如何分辨,要挖多深,怎么判断土地是否可以种地。

    这几个年轻人是去年筛选下来的第一批人,连在夏时那里学纺织都学不好。为了给他们寻个活路,不让部落的年轻人之间完全失衡。姜济就在今年开春带着他们种地了。

    不是说种地就不需要天资聪颖的人,只是种地的人是需要吃最多苦的人。

    春初要翻田,之后要选种,堆肥,浇水,种田。

    而在种下去之后,还有可能要毁地重耕,运气好,赶上风雨和顺,还有除草驱虫。

    这些工作一直持续到初秋,还有收割,烧荒,去壳,储存这些程序等着你。

    “每一步都不能错,你能骗过你自己,却绝对骗不了这块土地。你付出的越多,却不一定在秋天收得好收成。”姜济拄着上个冬天新炼制的铁镐,教训着这几个年轻人。

    “种田就是这样一个,你付出十二分的努力和智慧,却只能听天由命的可悲劳作。

    现在部落为了能好好种田,做了太多太多。收集候鸟的排泄物充当肥料,开辟建阳大堤,在缺水的时候对土地进行灌溉。

    而改善良种,更是千古事,绝不是一代人的事。或是天授之,就如烈祖得九穗禾一样。

    既然已经走到了这条千古路上,就安安稳稳,成全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