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潍水风云 » 第三十九回 慰问军队忙备战 韩信受诏封齐王

第三十九回 慰问军队忙备战 韩信受诏封齐王

    话说韩信打发信使去面见汉王后,感到时间过得异常缓慢,内心非常煎熬。

    没有了蒯彻,他又不能把心事告诉任何人,他的心情忽而异常兴奋,忽而惴惴不安,阴晴不定。这让他更加想念蒯彻,希望蒯彻能突然出现在他的眼前,及时为他排解心中的烦忧。但他知道蒯彻再回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便时常暗暗叹息不已。

    虽然心焦,但他仍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自己毕竟身负重任,还是得以大局为重,决不能因为自己的心事而影响了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尽管暂时没有战事,但他知道练为战的道理,部队绝对不能闲着无所事事,便时常到曹参、灌婴、傅宽的部队慰问、视察,嘱咐他们在休整的同时,要抓紧时间训练投降过来的齐、楚军将士,让他们尽快了解汉军的军规军纪,与汉军士兵团结一致。更要做好动员工作,从齐国百姓中征集青壮年扩充兵员,准备将要到来的大战。曹参、灌婴、傅宽和他们的将士都深受鼓舞,莫不依令执行。

    一日,韩信率少数随从带着慰问品来到历下城。守将牛才和李吉茂得知消息,忙出城门迎接。在这烽火不断的岁月,已分别四个多月的将帅,自然感到非常亲切和激动,他们都庆幸还能活着见面。

    互相拱手施礼过后,韩信语气极为诚恳,“在潍水大战前夕,二位将军顶住了齐军的攻击,还支援了粮草辎重,足见二位将军的才干。否则,我军将处于不利境地。我韩信谢谢牛才将军,谢谢李吉茂将军。”

    牛才和李吉茂见韩信又是夸赞又是感谢,心里感觉很不好意思,也赶紧拱手施礼,“大将军谬赞。我们是遵照了蒯彻先生的策略,又得到丁复将军的解围,才侥幸保全了历下城。所幸不辱使命。”

    “二位将军不必过谦。能坚决执行蒯彻先生的策略,也是我们汉军上下同心的表现,正因如此,我军才无往而不胜。”说起蒯彻,他的心里又有说不出的滋味。

    进入城中,看百姓熙来攘往,安居乐业,军队严整有序,韩信的脸上便一直挂着笑容,直夸牛才和李吉茂治理有方。弄得两人抓耳挠腮,心里觉得很别扭,他们还不习惯被主帅当面赞扬,高兴之余又感到受之有愧,他们也只是遵守了韩信的“定齐三令”罢了。

    来到指挥大帐坐定,韩信语气严肃下来,“历下,是齐地的战略要地,历下安,则临淄安。将来还有很多仗要打,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还要拜托二位将军多费心思,确保临淄的屏障无忧才好啊。”

    牛才和李吉茂忽地站起来,双手抱拳,高声道:“请大将军放心,我们为大将军万死不辞!”

    韩信摆摆手,“诶,不是为我,我们都是为了汉王。”

    二将听韩信如此说,又红着脸讪笑着低下了头。

    韩信也笑了。这两个年轻的将领心地可真是单纯,肯定比自己快乐多了吧。

    时光飞逝,寒冷的冬天渐渐过去,温暖的春天正迈着脚步缓缓走来。时间已进入公元前203年2月。

    韩信在齐王偏殿闲坐时,见派出的信使一直没回来,更加心焦,茶饭不香。他不知道汉王到底是什么态度,难免牵肠挂肚,惴惴不安。现在他又后悔给刘邦写那个竹简,自己已经得到不少了,为什么还是不满足?这下倒好,肯定会在汉王心里落下以战功相要挟的印象,以后见面该是多么别扭。他顺着这条思路继续想下去。如果刘邦不但不答应自己的请求,反而派兵来攻打该怎么办?他把自己问愣了,难道自己真的会如武涉和蒯彻所说要撕破脸皮,自立为王,三分天下?不,不会的,自己不会那样做的。刘邦也不可能分兵来攻打自己,当前刘邦与项羽正处于你死我活的胶着状态,谁都没有分兵来攻打自己的实力。如果刘邦不同意自己所请呢?不同意就不同意吧,自己还是得报答他的知遇之恩……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在心中又否定了自己那天晚上作出的决定。都怪蒯彻,没有他的蛊惑,自己的内心一直是平静的,坚定的。可真的完全怪蒯彻吗?自己又何尝不是贪心不足蛇吞象……他不停地检视着自己的内心,出现了少有的犹豫和自责。

    毕竟,韩信还很年轻,没有长时间在王、侯身边待过,更没有进入过领导核心阶层,在政治上还是非常稚嫩的,没有了在战场上的杀伐决断。

    一日午后。卫兵来报,说信使和汉王使者张良快到临淄城南门了。

    韩信稍一愣神,随即明白过来。在整理衣服时,又有了隐隐的担心,汉王会不会……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他迅速冷静下来,调整好心情,与曹参、灌婴出南城门迎接。时间不长,便见从南面来了一行人马,有二十多人,再往后看,目之所及,晴空之下并没有尘土升腾,放下心来。

    很快,张良等人便到了跟前,都满身尘土,一脸疲惫。张良跳下马,拱手道:“感谢韩大将军出城门远迎。”

    韩信拱手还礼,“张良先生一路辛苦。”

    张良与曹参、灌婴相见过后,一行人重新上马,相跟着进入临淄城内。

    张良与韩信并马而行。见城内不但无比繁华,百姓更是安居乐业,秩序井然,称赞道:“韩大将军不但善于用兵,还善于治理地方百姓啊。”心中却想,难怪他要求封为齐王,这里真乃洪福之地,四塞之国。暗暗地替汉王担忧起来。

    韩信在马背上拱了拱手,“张良先生过奖了,与先生相比,我乃一介武夫,不值一提。”说完,二人哈哈大笑。

    一进入齐王大殿偏殿,张良就被里面的奢华程度惊呆了,边信步看着四周陈设的物品,边赞叹道:“这里尚且如此,大殿想必更加富丽堂皇,齐国之富庶果然名不虚传,与汉王住的地方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在说话的同时,眼睛并不只是盯着金银玉器奇珍异宝,韩信的脸色更是他观察的重点。

    韩信赶紧施礼,“我可不敢享用,这里的一切都归汉王所有,我不过是替汉王暂时看管罢了。”面色惶恐,毫不骄纵。

    张良暗暗点头,坐在了上座,韩信旁边作陪。

    张良喝了一杯茶水,略一沉吟,看着韩信,“汉王大度,不吝赏赐,已答应大将军所请,将军很快就可以住进大殿了。请把将领们都叫到大殿去吧。”

    韩信赶忙站起施礼,推辞道:“是我思虑不周,还望先生代我向汉王请罪,我受之有愧。”

    “诶,将军平定齐国,为汉王解除忧患,威胁项羽,立下不世之功,当受封赏,王侯并不为过。若将军推辞,反而有违汉王一番美意。”张良语气极为诚恳。

    韩信讪笑一下,又冲张良拱手作揖,表达了谢意,不再言语。心情极为复杂。

    很快,曹参、灌婴、傅宽、柴武、丁礼、丁复、蔡寅、吕马童、陈贺、孔聚、赵将夜等主要将领陆续来到齐王大殿,就连齐国降将卢罢师、卢卿也来了。曹参、灌婴、傅宽、丁礼等将领与张良相熟的,久别重逢,都笑容满面,上前施礼,诉说别后之情。赵将夜等不相熟的,也过来施礼打招呼,旁边有人向张良作介绍,张良便颔首微笑,算是认识了。

    卢罢师和卢卿面面相觑,不知该不该上前与张良相见,正犹豫间,韩信向二人招手道:“这位是汉王身边有名的谋士张良先生,上前来拜见先生。”

    卢罢师和卢卿快步上前,深施一礼,“我们久闻先生大名,只是无缘相见。今日目睹先生的风采,真乃三生有幸!”

    张良微笑着向二人还礼,又扭头看向韩信。

    韩信介绍道:“卢罢师、卢卿二位将军,原是齐王田广身边的将领,英勇善战,现在已归附我军。后跟随傅宽将军攻打田横、田光,为我军平定齐国,立下了不少战功。”

    张良点点头,拱手施礼,脸上挂着深深的笑意,道:“汉王能得二位将军,乃天赐洪福。我们欢迎二位将军加入汉军,希望二位捐弃前嫌,继续为汉王立功建勋。汉王赏罚分明,不吝赏赐,待平定天下,必不亏待二位,定能封侯拜将。”

    卢罢师、卢卿又抱拳施礼,“只要汉王不嫌弃,我二人一定竭尽全力为汉王效命。”

    张良微笑点头,“好,好。我定将二位将军的忠心报与汉王。”

    事实上,确实如张良所言,卢罢师和卢卿跟随韩信平定齐国,后来又参加了攻打项羽和韩王信的战斗,立下不少大功,在刘邦君临天下之后,卢罢师被封为共侯,食邑一千二百户;卢卿被封为昌侯,食邑一千户。荫及子孙。

    张良见主要将领都到齐了,站到大殿案几旁,高声道:“众位将军请安静,我奉汉王之命,前来宣布重要任命。”

    众将闻言,都安静下来,自觉站成两排,站在韩信身后,看着张良,眼神中透出渴望,渴望能听到自己的名字。

    张良打量着每一个人。弄得大家更加紧张,支楞起耳朵,闭紧嘴巴,大气不喘,大殿内寂静无比。张良微微一笑,不慌不忙,恭敬地从怀中拿出一卷白色丝帛,慢慢展开,双手拽紧,朗声念道:“汉王诏令:大将军韩信,北伐东征,定齐败楚,屡立奇功,功勋卓著。为镇抚齐地,特封韩信为齐王。望韩信速领兵西进,进攻楚国,会于荥阳,消灭项羽,平定天下。”

    张良的声音落地后,有了刹那的寂静,紧接着就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欢呼声,“恭喜韩大将军”“恭喜齐王”“贺喜齐王”之声响彻大殿。

    韩信转过身,面色严肃,双手下压,大殿内又静了下来。韩信双膝跪地,声音高亢,“感谢汉王知遇之恩,我定不辱使命。”

    张良点头,下台阶,把诏书递到韩信手中。韩信双手接了过来。

    韩信站起来,面向众将领,目光炯炯,高声说道:“汉王命令我们西进击楚,定当执行!”

    众将领又群情激昂,高声呼喊起来,“西进击楚!西进击楚……”激扬的声音传出大殿,直冲云霄。

    张良在为汉军将士如此团结而兴奋之余,心中也不免有隐隐的担心,韩信确实是这支部队的核心,倘若……正当他不安的思绪要展开之际,大殿内渐渐静了下来。

    张良又站回到案几旁,再次从怀里掏出一卷丝帛,展开,高声念道:“封曹参为齐国相国,协助韩信处理政务。”

    曹参先是一愣神,这完全出乎他的意料,随即跪下领旨谢恩。众将领自然又是一阵祝贺、欢腾。

    张良心中又闪过一个念头,高举双手示意大家都安静下来,朗声道:“各位将军,你们跟随韩大将军南征北战,东征西讨,自然立功无数,汉王一直铭记在心,待汉王平定天下,定会论功封赏,你们也一定能封妻荫子,光宗耀祖。希望众将军继续听从汉王号令,再立战功!”张良声音刚落,大殿内又开始人声鼎沸,不绝于耳。

    众将军见韩信被封为齐王,曹参被封为齐相,又听张良如此说,感到前途一片光明,交头接耳,互相鼓励,恨不得立刻就上战场拼杀,渴望早日打败项羽,早日封侯拜将,早日实现光耀门庭的愿望。确实如此,在大汉王朝建立后,刘邦论功行赏,封曹参为平阳侯;封灌婴为颖阴侯;封傅宽为阳陵侯;封柴武为棘蒲侯;封蔡寅为肥如侯;封赵将夜为深泽侯;封丁礼为乐成侯;封丁复为阳都侯;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陈贺为费侯;封孔聚为蓼侯。众将最后各得封赏,不枉戎马一生。

    韩信听了张良的这番话语,心里不免一怔,他听出张良的话里别有一番深意。不称他为齐王,而依旧称大将军,是对他的打压;激励众将军听从汉王号令,建立功勋,也是为了让他与众将军之间产生罅隙。说到底,汉王还是对他韩信不放心,正如蒯彻所说: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他暗自叹了口气,纵然自己对汉王再忠心,也不会得到刘邦的信任,就算自己不向他讨要“齐王”这个封号,也是一样的结果,人的本性使然。但他的一怔也只是一闪即逝,待张良的话音刚落地,也与众将一起欢呼雀跃。

    韩信的表情自然逃不过张良的眼睛,又见众将如此癫狂的样子,心中的担忧少了一半。他已完成了出使齐地之前汉王对他的秘密嘱托。

    晚上。大殿内灯火通明,大摆酒宴。既是款待张良一行,又是祝贺韩信荣升齐王之位,更是祝贺汉军完全占有齐地,形成了对项羽侧翼的包围之势。张良与韩信等众将军举杯畅饮,互相敬酒,觥筹交错,一直到天亮。接连三日,韩信与众将陪同张良畅饮不休。

    第四天,张良吃罢早饭,来到大殿找韩信。

    韩信刚起床,尚睡意朦胧,听卫兵说张良来到,便顾不得洗漱打扮,急忙来大厅相见。

    张良深施一礼,“齐王,您现在已经得到了王位,部队也休整好了。汉王正在前线遭受项羽的攻击,情势岌岌可危,日夜盼望您去支援,不知您什么时候发兵,我好回去报与汉王,给汉王一颗定心丸。”语气和态度又极为恳切起来。

    韩信沉思片刻,“先生,此次出兵,不同以往,意在与项羽决战,我需从长计议。”

    张良眉头一皱,摇了摇头,“军情紧急,不可。”

    “先生,请告诉汉王,我一定尽早出兵。可毕竟这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仗,我不能不做万全的准备。”

    “嗯……”张良沉吟片刻,点了点头,“好吧,我这就动身,向汉王禀报。希望齐王以前线大局为重,尽早出兵。”说完,起身告辞。

    韩信率曹参、灌婴、傅宽等将领送至临淄城南门外。张良拱手告别,带着二十名随从向汉王复命而去。

    送别张良,韩信把曹参、灌婴、傅宽叫到齐王大殿。他前几日的喜悦已褪尽,代之以严肃凝重神色,“张良先生临行之前,说汉王与项羽的战事正酣,情势紧急,让我们出兵驰援。希望三位将军抓紧时间整顿军械,备齐粮草,训练降兵,扩充军队,一旦时机成熟,我们就向西攻楚,与汉王会于荥阳,与项羽决战。”

    曹参、灌婴听说汉王处境危急,心中万分着急。

    灌婴问道:“齐王,我们何不一边准备,一边先派一部兵力前往楚汉战场?我愿做先锋。”

    曹参也频频点头,用赞同的眼神看着韩信。他们担忧汉王的安危,恨不得立刻就赶到汉王身边,解汉王危局。

    “此去路途遥远,又深入楚地,粮草供应困难,如果小股部队前往,恐怕无异于飞蛾扑火。我们集团出战,稳扎稳打,方是上策。”韩信顿了顿,提高声音,“我们要不战则已,战则必胜!”语气极为坚定。

    “诺!谨遵齐王号令!”曹参、灌婴、傅宽也慷慨激昂起来。他们素知韩信用兵,从来不打无把握之仗。三人兴高采烈地回军营去了,他们要认真准备,迎接更加艰苦的战斗。

    韩信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面色沉静下来。他摊开楚国地图,看着故国上的山川河流,看着自己的家乡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陷入了沉思之中。自己就要进入故国的土地作战了,而且还是要消灭自己的故国,是对还是错?两国相争,各为其主,为了早日统一天下,为了百姓早日得到休养生息,我要全力以赴,要为我们的军队做万全的准备。

    渐渐地,韩信眼前的地图上尘土飞扬起来。三十万大军,旌旗蔽日,绵延数十里,正越过齐国边界,开赴楚国战场,势不可挡。

    (小说至此完结。因写作水平和查阅资料所限,难免有不当之处,请文友们和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