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锦衣卫之华殇 » 第三十二章 遇见高知

第三十二章 遇见高知

    交接工作完成已到傍晚,最后送走定远县县令。刘勉对总旗队长赵义德道:“这定远县衙门就交给你了,你在收集这个衙门关于前县令高斗南的信息时还要正常处理衙门的相关事务,不能影响这个县的正常运行。”

    “是!”

    听到赵义德的答应,刘勉这才放心骑上马离开。

    靠近柏兴老家,一条黑色的狗听到动静,过来趴上了刚下马的刘勉。刘勉见大黑兴致勃勃,笑道:“看样子你挺喜欢这个地方。”随后在屋外将马拴好,便领着那条大黑狗进了屋。

    常家村的这个老屋确实是破旧了些,堂内就一张八仙桌和四个椅子。桌上摆了几个菜,正在端菜的刘廌看到刘勉领着那条狗进来,笑道:“回来啦,饭刚准备好。”

    刘勉见屋内小旗不在问道:“那小旗去哪了?”

    刘廌回道:“他在里面帮你妈烧火呢。”

    “让他也出来一起吃吧。”刘勉边撸着狗边道。

    “行。”

    等将所有菜都端完后,刘廌于上位坐,常氏坐左侧,刘勉坐右侧。看到旁边的小旗一脸严肃的站在那里,刘勉便道:“你也坐吧,这里离卫里那么远,我是你的最高长官,不用那么拘束。”

    “谢过大人!”那小旗说着便坐了下来。

    “你叫什么名字呀?”刘勉问道。

    那小旗听到这,放下刚刚拿起的碗,笔直坐道:“回大人,卑职名叫邓力宏,浙江温州人,洪武二十七年进入锦衣卫。”

    见那邓力宏如此惊恐的样子,刘勉笑道:“不要这么紧张,你就把这里当你家里就好。”

    “是!”

    看样子是无法进行正常交流了:职位官阶的悬殊,注定了两者无法平等对话。想到这,刘勉也就放弃了。

    次日一大早,刘勉便骑上马前往定远县视察工作。到达定远县衙门,门口守卫的两名小旗看到刘勉后立正站好行礼道:“副千户大人好!佑大明万年!”

    刘勉回礼道:“佑大明万年!”这一刻,刘勉似乎回到了镇抚司衙门。

    踏进门槛,便见到总旗队长赵义德。那赵义德看到刘勉俯首作揖道:“见过副千户大人!佑大明万年!”

    刘勉笑道:“赵队长就不用这么客气了,昨天晚上在这过得怎么样?还住的惯吧?”

    那赵义德笑道:“这里条件自然比不过应天府,但是物价确是低了许多。我等领取同样的俸禄,在这里可以买的了更多的东西。”

    “能吃好穿好就行,出来一趟也不容易,不能苦了大家。”刘勉抚慰道。

    “确实,谢刘大人关心。”

    “高县令的案子查的怎么样?时间过了这么久,也不知道还能不能查的出竹丝马迹。”

    赵义德回道:“昨天我等接过衙门的相关事务后,安排了八个总旗进行资料审查,同时让十五名小旗连夜进行地势搜索,目前还没有发现有利信息。”

    “能理解,毕竟才来了不到一天。”刘勉安慰道:“之后的几天可能要加大工作量,就辛苦大家了。”

    “应该的,应该的。为朝廷效力。”

    “对了,你查出高县令的家住在哪里了没?”

    “查到了。”赵义德回道:“他家住在离这里大概两三里的高家湾。”说着指向西方的位置。

    “他家里还有什么人没有?”

    “家里还有一个女儿,名叫高知,十六岁了。”

    “十六岁?”刘勉问道:“那不是应该嫁人了?怎么还待在娘家?”

    “据调查,按理说是应该去年就嫁人了的。”赵义德解释道:“去年这个高知已经订了婚,但是自从自己的爹入狱之后,非要说等爹出狱了才结婚。”

    “照这么说,是有未婚夫了,那也算是有夫之妇。”

    “哎。”

    听到赵义德的叹气声,刘勉问道:“赵队长为何叹气呀?”

    “说来也可怜。”赵义德缓缓道:“说起来她那未婚夫,自身条件不够好,之前已经说过两家,都是在订婚之后悔的婚。到了高知这里,又是同样的订婚之后托词暂时先不结婚,那未婚夫一时想不开就投河自尽了。”

    “应该不至于吧?”刘勉问道:“怎么会因为拒婚而想不开呢?”

    “刘大人有所不知,这中间的奥妙多着呢。”赵义德缓缓道:“据我等所查,他那未婚夫,在他还年轻时,就定下了第一桩婚事。订婚前后的各种礼金前前后后加起来多达二百五十两银子。”

    “二百五十两?”刘勉惊道:“看样子她那未婚夫还是有钱人的主。”

    “有啥钱呀。”赵义德继续道:“大人,你可知他那二百五十两银子是哪里来的?那可是他爹娘这一辈子的积蓄呀,当然这还不够,还有各种变卖家当甚至是砸锅卖铁,当然还包括向身边的亲朋好友所借的债款。”

    “那女方为什么不同意呢?”刘勉问道。

    赵义德说时眨了眨眼道:“听说是女方嫌弃他那方面不行。”

    “那第二桩婚事呢?”

    “那第二桩婚事可就是等了有七八年呀。”赵义德道:“那他至少先要把欠的一屁股债还上吧。等到七八年之后有了点小钱,又开始找媒婆了。这回他可学精了,开始不付那么多礼金,可虽说不付那么多礼金,把前前后后各种花费也有一百八十多两银子呀。”

    “那这第二桩婚事怎么又不行了?也是因为知道他那方面不行?”

    “这个人学精了。”赵义德小声道:“在结婚之前不搞房事,说是要守节操。那女方啊听到这以为他是正人君子呢,刚开始还是挺中意的。后来呀,就是在结婚前一天,那女方听说这男的在前面这桩婚事所花的钱比自己的多的多,以为这男的呀,对那女的心有余情,或者说对自己不够重视,跟这个男的大吵一架之后就不同意成婚了。”

    “那这个男的确实挺可怜。”刘勉同情道。

    “之后又过了十来年,这不又来提亲高县令之女高知了吗。”

    “等等。”刘勉问道:“按你这么说,他前面结个婚都要过了那么久,现在可不就是四五十岁了?”

    “对呀。”赵义德回道:“高知的未婚夫应该有三十四岁吧。男人嘛,男人大点会疼老婆。”

    “那高知怎么会同意呢?”刘勉问道。

    赵义德回道:“哪需要她同意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那未婚夫对高县令孝顺,高县令一开心不就同意了。这要不是高县令入狱了,指不定就已经结了呢。而且高县令淡泊名利,看中了他这个人,这会儿花的钱只有五十两。哎,真是飞来横祸呀,高县令这会儿没机会安排,他女儿暂停了这门婚事。她那未婚夫以为高知又不同意,一下子想不开就跳河啦。”

    “那他家里人呢?”刘勉问道。

    “他家还有一个弟弟。”赵义德回道:“他父母生了两个男娃,生的时候那是个开心呀,现到了人生婚姻大事可是愁破了脑袋。他那父母听说他那大儿子跳了河之后,找人捞了上来,埋了。过了两三个月又开始给他弟弟安排婚事。”

    “这么急吗?”

    “那可不。”赵义德回道:“听说这边的风俗就是,未婚先死是大不孝,没留个种下来连个葬礼都不给办一下。他父母能给他捞上来已经很不错了。”

    两人沉默了一会儿,刘勉想起来什么,对着赵义德道:“对了,聊了这么久,刚刚差点忘了。我先去高县令家看一看。”

    “行。”赵义德送刘勉出来。见刘勉上马后道:“大人慢走。”

    向西行了两三里路,进入高家湾,刘勉来到一座极其普通的宅前。宅门未关,刘勉试探着走了进去。

    走到正堂,正堂内空无一人,刘勉好奇:这高斗南一入狱,家中怎么空了?只听到厨房一阵响声,正要进去,出来一年轻女子:那女子身着质朴,无所妆容,却面净有神,刘勉不禁退后几步。

    那女子见家中突然多了一陌生男子,竟未恐慌,只问道:“公子不知有何事?”

    刘勉听了,解释道:“在下不知府中有人,无意闯入,多有冒犯。”

    “无人便入,若非要紧事,也不会如此着急。”那女子将手中的餐碗放下,缓缓问道:“不知公子有何要紧之事?”

    “在下受朝廷命前来调查高县令入狱之事,便来此了解情况。”

    那女子听了,神态恍惚一阵,道:“家父得罪的便是皇亲国戚,调查又如何?不调查又如何?”

    看来这女子便是高斗南之女:高知了。刘勉听这高知一番话,竟吃的一惊。他以为,自己来高斗南家为高斗南伸冤,高斗南的家属一定会如何如何哭诉,如何如何祈求,却万万想不到,其闺女是这种超脱世俗的淡然与不屈求人的坚韧。

    “你就不想让你爹出来?”刘勉问道。

    “自然是想了,但想又如何?朝廷若放,自是放了;朝廷若不放,小女子又能怎样?”高知继续道:“小女子所能做的,便是每日为家父送饭,尽绵薄之力。”高知说着,将餐碗端起道:“公子若是没别的事,小女子便去给家父送饭了。”

    刘勉看这赶人的架势,出了正堂,出了宅门。高知跟在其后,将堂门、宅门一一锁了,直接离去了,只留下刘勉一人站在宅门前久久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