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诰命夫人和她的儿女们 » 第三章:捡来的《伤寒杂病论》竟有大作用

第三章:捡来的《伤寒杂病论》竟有大作用

    (1)

    这一路南下,灿秀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是时是地的礼仪习惯、说话语态、与人交流的注意事项等等。

    他非常聪慧,学什么都快。

    下山途中,与皇甫嘉叙了几句话,灿秀就猜出这个郎中是文人出身,骨子里有些迂腐和保守。

    灿秀心里道:“我可不能太张扬,先讨来这个皇甫嘉的喜欢再说。他的秉性如何,姑且不知,我再观察观察,若他当真是好人一个,我和初阳投靠他,也未尝不可。”

    (2)

    灿秀沉思之际,皇甫嘉也在沉思。

    皇甫嘉是中过文解的举人,聪慧程度岂会低于一个八岁小儿?

    灿秀对自己有所保留,这一点,身为成年人的皇甫嘉一眼便看出来了。

    皇甫嘉知道灿秀有话未说,不过未及追问,便因灿秀的来处而忧思起来。

    (3)

    方才,听到灿秀说“东京”二字,皇甫嘉便立刻想到那被金人践踏的国都。

    粘罕攻陷太原后,金国以割地相威胁,先后又攻破拱州、绛州等地,“王师不克阵而奔,相蹈藉及溺隍者以千数”,金兵渐渐逼近东京城。

    去年十一月,金兵由宣化门拥兵登城,守御人弃甲而走,通津门之南亦破,金兵“下城纵火,杀旁居人殆尽”,东京十一月二十五日被围,午时即陷落……灿秀就是那之后的几日逃出来的。

    远在杭州城的皇甫嘉悉闻彼地彼时之祸,已近年末,只是大致听说金人索要大额金银,东京自诸王、内侍、帝姬、百官,到手无寸铁的黎民百姓,献金捐帛,依旧无法满足金贼。

    欲壑难填,金人不断勒逼……过了几个月,皇甫嘉便听闻二帝北上的噩耗……前不久,五月庚寅朔,康王赵构在南京登基,改元建炎,大赦天下。

    北宋有四京:东京、西京、南京、北京。

    东京即国都,亦叫汴梁、开封等;西京即河南府,是当今河南洛阳;南京即应天府,是当今河南商丘;北京即大名府,是当今河北大名。

    此四京,国都东京城最重,东京一破,国乱开始。

    (4)

    时下,官家行在不定,有的说要回东京,重整旗鼓,对抗金贼,救回二帝;有的说要过江到金陵,倚江南诸地,休养生息……大河不足以恃,大江便足以恃?

    金人能够渡过黄河攻陷东京,难道不会渡过长江攻破金陵?

    江南一带富庶,暂时又没有战火波及,像皇甫嘉这样的读书人尚会考虑一二,而许多普通百姓根本无暇关心朝局,每日里似乎有做不完的工,吃不完的苦,受不完的累,交不完的税。

    河北失真定等四郡,河东失太原等六郡,金兵掳掠过的东京城楼橹俱废,盗贼纵横,百姓生活不堪。

    这些,似乎离杭州很远,离皇甫嘉很远。

    然,皇甫嘉心里明白,北方战乱,财力必然不足,后续军政必然需要从民间搜括大量财物以支撑,取财于东南是必要举措,到时候,少不得又要加重赋税课额……朝局动荡,吏治腐败,只怕江南百姓也要遭殃了。

    思及至此,皇甫嘉免不得一阵感怀。

    (5)

    眼下,江南一带,一切如斯,日常生活好像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除了时不时有人起义或造反。

    其实,对于像皇甫嘉这样惯常远离朝堂是非的人而言,谁是官家,没有什么区别。

    只是,渡江而来的难民越来越多,死的死,伤的伤,凄惨不可胜言。

    身为杏林中人,岂能视若无睹?

    就如眼前这个小儿,怀里还抱着才几个月大小的婴儿,若无金兵祸城之乱,他们兄妹何须流离失所、漂泊至此?

    “车辚辚,马萧萧”“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这些文字勾勒的场景从杜工部的诗行里一跃而出,在大宋国境内,成了一幅幅真实的画面。

    耳闻目睹战乱中普通百姓的苦楚和艰辛,有着悲天悯人情怀的皇甫嘉感同身受,总忍不住暗暗落泪,恨自己一介书生,不能上阵杀敌。

    (6)

    皇甫嘉祖上乃皇甫谧一脉,颇有医德。

    那皇甫谧生于东汉,长于曹魏,没于西晋,青年时期受叔母教诲,矢志苦学,倾心于针灸学专书的编著,并写出了一部为后世针灸学树立了规范的巨著——《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也称《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

    皇甫谧在针灸学领域贡献卓著,后人称其为“针灸鼻祖”,赞之曰:“考晋时著书之富,无若皇甫谧者。”

    皇甫一族家学颇深,到了皇甫嘉祖父这一代更是以行医救人为任。

    (7)

    早年,皇甫嘉原本有志于科考,中过举人,而之后接连几次都金榜无名,最后一次好不容易中了个三甲进士,却被人冒名顶替。

    皇甫嘉一介书生,无权无势,求告无门,于是弃了那读书做官的路子,转而继承家业,在杭州流福井附近开办了嘉安堂。

    凭着祖传的针灸绝技,皇甫嘉在苏杭一带颇有名气。

    所谓医者仁心,皇甫嘉最是心慈。

    (8)

    合该灿秀命好,在他走投无路之际,遇到这个真真是面慈心慈的长者。

    且,这个长者有心帮持于灿秀,以慰矜悯之情。

    然,此时,灿秀尚未完全信任皇甫嘉。

    听到皇甫嘉问“家人”,灿秀不敢搭言,便是他疑心病犯的征兆。

    皇甫嘉知道灿秀大约有难言之隐,并不逼问什么,从烦乱的思绪里走出来后,皇甫嘉安慰灿秀几句,只说带他们兄妹到山下李二婶家歇歇脚。

    由于经常进山采药,皇甫嘉和凤凰山、玉皇山乃至北高峰、飞来峰一带的山民俱相熟,每每帮助这些贫苦百姓问诊把脉治病,有钱的便给些,没钱的管一顿饭即可,实在连饭都煮不出来的人家,皇甫嘉还会倒贴几个钱。

    故而,皇甫嘉在这山前山后、十里八乡颇有威望。

    (9)

    路上,为了缓解同行不语的尴尬,灿秀主动寻找话题,问起那李二婶。

    皇甫嘉道:“李二婶是本地村民,中年丧夫,寡居至今,家境甚窘,膝下只有一女,叫善姐儿。我给她母女看过病,故而相熟。”

    先前,有一次,善姐儿连续头痛几日,发热汗,出恶风,请了一个走方郎中给看。

    结果,那人是个江湖骗子,善姐儿病得反而更重。

    彼时,适逢皇甫嘉进山采药,看了善姐儿的症状,开了个桂枝葛根汤的方子,不几日便见效。

    李二婶深感其德。

    (10)

    听完皇甫嘉的介绍,灿秀道:“我知道这个方子,取桂枝、芍药、葛根、甘草等物熬煮,《伤寒杂病论》里有记载。”

    皇甫嘉倍感惊喜,高兴地问道:“灿秀你懂医术?”

    皇甫嘉沉迷医药多年,遇到“知己”便“眉飞色舞”。

    “我算不上懂,不过凑巧看过罢了。”说着,灿秀从初阳的襁褓里取出一本有些破烂的《伤寒杂病论》,递给皇甫嘉,言道:“这是我路上捡来的医书,想着有用,便自己翻着看看。有一次,同行的一个大哥腹胀,我照着书上写的,给他开个茯苓白术甘草汤的方子,当真管用,他感激我,还送了我们许多吃的。”

    说完,灿秀笑了几声,自嘲说自己“现学现卖”。

    皇甫嘉接过那医书,翻着看了看,里面研读的痕迹颇重,想必是灿秀留下的。

    皇甫嘉觉出灿秀是个性子稳、隐忍且聪明的孩子,十分喜爱,随后大笑几声,连连夸赞几句,说“灿哥儿学得好、卖得好”。

    因为一本《伤寒杂病论》,皇甫嘉与灿秀的感情陡然升温,随即,灿秀也成了他口中的“灿哥儿”。

    见皇甫嘉呼自己如他家孩子一般,灿秀心里的防备卸却些许。

    二人说笑着,不觉到了山下,皇甫嘉领着灿秀兄妹去往李二婶家中。

    (11)

    李二婶是个朴素的农妇,且屡次受惠于嘉安堂,见到皇甫嘉来了,喜笑颜开,非常热情,急急丢了手里正浆洗的衣物,赶紧起身见礼,请客人进屋去。

    李家陈设极其简陋,堂屋里摆着一个半旧方形木桌,配几把破旧矮凳,两个长条凳,其中一个断了一足,可见其年份已久。

    印象中的金交椅、太师椅、灵芝椅、榻、条案、屏风等名目繁多、雕饰精美的家具,在这里,灿秀都没有看到。

    灿秀知道,这里不属于古代绘画、诗词作品里的世界。

    李二婶荆钗布裙,一身半旧的村服,一看便是朴素无华、家境寒酸的农妇,倒是她的女儿善姐儿,有些特点。

    (12)

    善姐儿与灿秀年岁近似,尚未及笄,面庞干净。

    今日,这小丫头梳着两个小髻,髻上簪了两朵淡红色的野花,衬托着她如初升的云霞,叫人一眼便觉可爱。

    善姐儿衣着虽朴素,幼稚的神情却透着几分傲气。

    灿秀心里揣测道:“大约是长得有几分颜色的缘故吧,这个善姐儿,面相不善啊。”

    灿秀对古人的衣着、发髻等还不大了解,叫不出她们的打扮是什么样子,只在心里暗暗慨叹:自己日后要学的东西可太多了!

    就说这善姐儿的发髻吧,灿秀只知道那是古代女孩儿未及笄前的装扮,至于叫什么,还有无旁的样式、点缀,他一概不知;至于及笄后,各种发髻、钗环等等,他也不大清楚。

    为此,灿秀早前都不大敢开口讲话,怕露怯。

    穿越而来后,为了不暴露自己,灿秀尽量按照宋人的习惯生活。

    所谓“入乡随俗”,南下的路上,灿秀模仿同行的难民,学了些“古言古语”,但还不够熟悉。

    灿秀不懂的东西,实在多,故而他与人初见时,往往表现得拘谨乖巧,其实内里不然,灿秀可是个热血少年!

    他还有一个远大的梦想:做临安显贵、南宋首富!

    (13)

    进了李家堂屋,李二婶热情地请客人落座。

    皇甫嘉、抱着初阳的灿秀先后坐到矮凳上去。

    灿秀举目四顾,再次打量李二婶家,心里道:“这里,岂止‘寒酸’二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