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诰命夫人和她的儿女们 » 第九十章:承英阁“室中室”藏银

第九十章:承英阁“室中室”藏银

    福颂堂上,众人正叙话,慎妈妈来报,说晚饭好了,问在哪里吃。

    灿秀道:“去承英阁小书房吧,饭后,我还要看书补功课,莫先生近日常叫我们习字诵书,布置的课业多了起来。”

    慎妈妈应了一声“是”,离开了。

    张大娘子嗔怪道:“叫你白天出去乱跑,回来又装模作样去念书,再坏了眼睛。”

    灿秀只说白天出去玩忘记了时间,求母亲原谅,以后不敢了之类的。

    张大娘子并不放在心上,知道他只说说而已。

    见时间不早了,张大娘子吩咐其他人去休息,自己带着灿秀去承英阁,陪他用晚饭。

    说是陪用晚饭,其实,大娘子是要问话。

    堂上众人心里自然清楚,都施礼退下了。

    灿秀和母亲一起到承英阁小书房时,饭菜已经摆好。

    今日的晚饭比较简单,一盘时兴蔬菜、一盘荔枝肉、一盘羊头签,外加两个鸡汁茄子香覃馅料的馒头和一碗香覃鸡丝虾仁汤片子,都是灿秀爱吃的。

    慎妈妈和随行提灯的遐心退了出去后,屋里只剩下张大娘子和灿秀。

    灿秀确实饿了,端着碗一气喝了几大口汤片子,今日的香覃格外新鲜,汤亦好喝。

    趁着灿秀吃饭之际,张大娘子问道:“你且说说,今日出去,都做了些什么?”

    灿秀一边吃着,一边把白天的事情简单说几句,只说结识了丰乐桥的周楚烟,流福井的康衙内,一起去七宝山周家别院玩,而后又出城去了灵隐寺,至于去做什么,灿秀没细说。

    简家“四虫”、色僧所为太过阴毒,且都关乎闺阁女儿,灿秀担心引起母亲不必要的恐慌,就隐瞒了一些。

    张大娘子知道周家、康家,便没再多问什么。

    张大娘子又道:“灿哥儿,我听采蘩说,肃羽回来的时候心情不好,怎么回事?”

    灿秀思量着,言道:“嗯……大约是我带遐心去灵隐寺,没叫她,她不高兴了?”

    他随便编个理由,没敢讲实话,怕母亲由此更看不上肃羽。

    哪里有闺阁女儿自己找配偶的?

    这在灿秀生活的时代,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但在张大娘子看来,那断断不是好女儿所为。

    若钟秀她们姐妹有此心思,只怕张大娘子要狠狠责罚!

    齐家的嫡女春苗到菡萏园来读书,本意是冲着灿哥儿,她心里思慕灿秀。

    然而,通过与钟秀姐妹们相处,春苗很快发现张大娘子管束女儿格外严苛,便赶紧把自己的心思隐藏起来。

    在菡萏园里,偶尔遇到灿哥儿,春苗只与他见个礼,最多由彼此的丫鬟沟通几句。

    自从知道东篱园的家规,春苗一次也没跟灿秀说过话。

    小八安秀聪慧,先前看出了春苗眼里对灿哥儿的爱意,如今不过几日,春苗就变了,她不觉感叹:“古时候的女儿家真是聪慧早熟啊!”

    一则春苗才七岁,而灿哥儿也不过十岁出头,灿哥儿的意识里好像还没有儿女情长一说。

    二则,若自己多嘴,把这苗头传了出去,只怕会坏了春苗姐姐的名声。

    于是,小八便装作什么也不知道。

    由此,春苗、灿秀之间,就没什么值得刻意关注的。

    见春苗懂事,张大娘子很喜欢。

    春苗的母亲已经过世,张大娘子格外疼爱她一些,看作自家的女儿一样。

    因此,即便是休息日,春苗也会来皇甫府,常与钟秀众姐妹在东篱园玩耍。

    这是插话。

    和身边的女儿一对比,莫说女儿,就是和身边的大丫鬟一对比,张大娘子都能说出十条八条肃羽“不得体”的地方。

    故而,大娘子心里,属实看不上那个肃羽。

    张大娘子道:“肃羽这个丫头,不像是安分的,灿哥儿,你以后可得小心些她。”

    灿秀颔首,只顾吃,今晚的荔枝肉味道也好;还有那拳头大的馒头,灿秀一口下去便少了三分之一。

    看他狼吞虎咽,确实饿了,张大娘子便不再多言,嘱托灿秀慢些吃。

    过了一会儿,灿秀大约饱了,进食的速度慢下来,张大娘子这才又道:“今日,扬州那边来人,说官家到了扬州,江北各州乱得很,金兵日盛……灿哥儿,你先前在绣月亭讲过,说官家可能要来杭州,莫不是近日要应验了?”

    听到这里,灿秀来了劲头。

    他记得,赵构南渡之后曾把金陵改为建康府,一度作为行都。

    行都不行,那离升杭州为临安府也就不远了?

    不过,灿秀不知赵构还去过扬州。

    先前,灿秀一直以为赵构南渡后便定都金陵,后来金兵过江,小朝廷才不得已到杭州来。

    灿秀放下碗筷,沉思半晌,看向母亲,言道:“母亲,我上次跟您说,要折银的事情,如何?”

    张大娘子边想边道:“倒是一直在做,但家业那么大,一时半刻哪里能够完成?这段时间,刚折出300万贯现银……”

    灿秀“啊”的一声,扑倒在母亲怀里,笑道:“母亲,300万已经很多了。”

    要知道,家里一等大丫鬟一年的收入不过二十几贯钱,这已经是百姓里收入较高的了。

    由此可见,300万对于普通人而言,已经是天文数字!

    不过,因为家里钱太多,且自幼富贵,张大娘子对于300万贯似乎没什么概念。

    其实,不是没概念,是张大娘子的现钱并不止这么多,300万于她而言,确实不算什么。

    其父张三官在世时,便觉出朝廷要乱,把北方诸州的产业转卖一些,归拢了一部分家财,含黄金白银,共计有一亿八千万贯,就储存在东篱园。

    前段时间,取蓝田剑、秋霜匕时,张大娘子带灿秀去的那间密室,是大娘子之父张三官在世时修的。

    张大娘子知道有此室,但只知道那里是父亲的“兵器库”。

    对藏银一事,张大娘子并不知情。

    因为,东篱园承英阁的这个密室之下,还有一个密室!

    一亿八千万真金白银,就藏在那里!

    目前,灿秀也不知道此事。

    灿秀只去过密室一次,还没发现有“室中室”。

    若发现了,灿秀定然不会再为了做生意的本金发愁。

    既然大家都不知,那这些钱不是要被埋没了吗?

    不然。

    张三官去世前,给女儿胜男留了一个锦囊,叫其万难之际再打开。

    那锦囊,张大娘子一直贴身收着。

    而锦囊里,便写了“室中室”的开启方法。

    虽说不知家藏巨财,但张大娘子自幼跟随父亲学习,耳濡目染,得了许多父亲的智慧,也从父亲身上学了些“狡兔三窟”之计。

    金兵攻陷东京前,张大娘子已经开始着手归拢家业,合计存有两千万贯,一部分放在杭州的家里,一部分安置在扬州芍药馆。

    这,才是张大娘子的底气!

    和两千万贯相比,这三百万现钱算什么呢?

    自朝廷乱了之后,新君继位,忠奸不辨,朝令夕改,社会动荡,官场腐败,务农经商者处在社会最底层,是最受其害者。

    这几年,张大娘子因何困于福颂堂?

    一则外头乱,出去不得。

    二则是外头的生意不好做,张大娘子原有的买卖停了许多。

    先前,张大娘子每年都要去金陵、扬州、秀州、荆州、梓州、柳州等地巡检一番。

    尽管买卖不如先前好,可张大娘子的日常生活丝毫不受影响,依然富足繁华,原因便是她手里有两千万贯余钱。

    这是前话。

    钱,张大娘子不缺。

    但战乱,张大娘子无力改变。

    虑及一屋子的小女儿,张大娘子很怕杭州会成为战场。

    于是,张大娘子看向灿秀,问道:“灿哥儿,你再占卜一次,看看杭州近日可会有兵乱?”

    灿秀心里叫苦道:“这可如何是好?”

    他哪里会占卜?此时此刻,灿秀只盘算着一会儿就找小八,跟小八一起,再把《宋史》里的细节梳理一遍。

    为此,前些时候,安秀常常打趣灿哥儿“临时抱佛脚”,说他是“在《宋史》里寻商机”。

    先前,绣月亭占卜一事,灿秀只是为了“吓唬”母亲,叫母亲归拢一些现银,以便充作自己的本金。

    思量片刻,灿秀道:“母亲,兵乱哪里是能占卜的?不过母亲放心,据上次的情况来看,杭州只是一时蒙难,不会有大事。”

    张大娘子叹气道:“也对,时局如此动荡,岂能靠占卜?”

    灿秀又道:“母亲,就您得到的消息来说,官家来杭州,以后极有可能会在这里定都。”

    张大娘子好奇,问道:“灿哥儿,你如何确定?”

    灿秀把先前“骗”三个姐姐的话,又说了一遍,无非还是“金陵、苏州、扬州、杭州,乃江南一带的繁华之地,而杭州是吴越旧都,又有凌霄宫,历来繁盛,水路便捷,航运发达,适合定都”一类的话。

    说起定都一事,灿秀忽而格外高兴,拉着母亲撒娇,“怂恿”道:“母亲您想,如果以后皇城在杭州,而咱们提前谋划一番,到时候是不是能赚大钱?”

    张大娘子疑惑地问道:“谋划?谋划什么?”

    灿秀畅想道:“首先便是房产,母亲想,官家来了,文武百官便得跟着来,那么多京官,哪一个不是拖家带口?再者,各处的地方官亦需赴行在面圣,还有每三年一办的春闱,到时候,杭州肯定会更加热闹繁荣。人流量大,做什么都赚钱。当然,我觉得第一波投资还得是房地产。咱们赶在定都消息来之前,先大量购进一些地皮和房产,如今是‘供大于求’,自然便宜;待到建皇城后,必然‘供小于求’,那些房产,转手便能三倍五倍地卖出去,抑或出租,皇城、御街一带必然都是黄金地段,做各种买卖都不缺顾客……”

    这些话术,听得张大娘子一愣一愣的,不过大娘子大约能懂。

    毕竟,大娘子自幼经商,懂得“无尖不商”的道理。

    然,张大娘子还是有些惶惑,问道:“灿哥儿,你哪里学得这些?”

    灿秀道:“母亲,这都是您教我的啊,您怎么自己不记得了?只不过,您教我的时候,举的例子是别的方面,比如咱们柳州的蓝田馆,在人力相对便宜的柳州,大面积种植蓝田花,集种植、采摘、印染等于一体,而后把成品拿到东京去买,利润高出好几倍。母亲,我是举一反三罢了。”

    张大娘子大喜,夸赞灿哥儿“聪慧通达”。

    灿秀道:“既如此,母亲,我方才所言,母亲您且说,信不信?”

    张大娘子反问道:“我若信你,当如何?不信你,又当如何?”

    灿秀道:“母亲信我,便借我200万贯钱,日后我定双倍奉还,母亲若不信我……”

    说到这里,灿秀叹口气,故作沮丧,又道:“那便让我,碌碌无为,一辈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