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宋歌行 » 一百三十二章 四人论道

一百三十二章 四人论道

    文彦博见张载答应,高兴的让他准备一下,这两天就去大相国寺讲学。

    张载迟疑一下把赵昉拦住自己的事告诉他,文彦博听后哈哈笑道:“子厚放心去吧,看来你是入了殿下的眼了。”

    张载一怔,迟疑道:“臣子结交太子不好吧,官家那边会怎么看?”

    文彦博摆摆手道:“按理臣子是不该亲近太子的,但咱们这位太子不同,官家巴不得有为之士亲近太子,最好能劝他早日登基呢。”

    “什么!登基……”

    张载傻眼的望着他,这可是宰相呀,竟然如此大胆说这话,难道这事是真的。

    见他愕然,文彦博苦笑道:“太子从小聪慧过人,新政大部分其实都是太子提出的,官家早就想让他继位,奈何他不愿意,咱们这位殿下啊,说当皇帝太苦,喜欢到处游玩,被抓回来过。”

    这事自然不是秘密,但朝中大臣知道,不等于全天下的人知道,毕竟事关太子,大臣们还是谨慎不传的。

    张载家在西北,后世延安一带,还真不知道赵昉的光辉事迹,被文彦博说的吃惊不已。

    他想过皇帝大多数是忌惮太子掌权的,可没想过这位太子给权利还不要。

    迷迷瞪瞪的他第二天去了赵昉那,结果再次震惊了。

    “殿下是说此拳术叫太极拳?”

    “对呀,怎么了,难道你见过其他的太极拳?”

    赵昉被他惊讶的神情搞懵了,不解的问他。

    张载一边摇头否定,一边说道:“殿下自创此拳术,可有相应的理论支撑?”

    “有啊!”

    赵昉点着头,也不隐瞒的说起太极拳的理论,还别说,上辈子他只是在网上看过一些太极拳理论,可这辈子他饱读诗书呀。

    《易》为儒道两家共同的经典,读书人必读的经书,传统文化中阴阳五行又是核心,读书人岂能不知道。

    何况八卦跟阴阳五行是相通的,河图洛书除了解释八卦外,何尝不是阴阳五行的源头。

    赵昉早就鼓捣出太极拳理论了,结合上辈子的记忆和这辈子的学识,他怎么可能会比陈长兴差。

    何况他本身就是武学高手,一套阴阳、刚柔、动静的理论从他嘴里娓娓道来,融合了五行和八卦。

    张载听的津津有味,因为他对易学造诣极深,自然更能理解这理论,而且还能触类旁通,利用拳术的理论来补充他对易学的理解。

    两人说的兴起,一边解说一边动手玩起太极推手来,正好门外来报,章惇前来相见。

    这下两人变成四人,因为章惇跟苏轼是好友,带着他一起来的。

    苏轼性格豪放,拘谨了一下就放开了,章惇原本就是傻大胆,连苏轼都说他胆子奇大无比而甘拜下风,哪里会拘谨。

    一场教学武术的事,却成了交流文化的事,这一谈互相之间都对对方敬佩不已。

    中午更是留在太子府,午饭休息之后接着交流,而且不再限于易学了,而是引经据典的儒道释三家理论,全都畅所欲言。

    赵昉才不会怯场,虽然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但他读过并背诵记下的书太多了。

    无论别人说什么他都能插得上嘴,这一谈就到了晚上,三人吃过晚饭后,才恋恋不舍的回去。

    “小章、老张,咱们这位殿下才学之高,让人敬佩呀!”路上苏轼感慨的说道,立马被章惇嫌弃道:“子瞻放肆,小章是你能叫的吗,咱两谁大呀?”

    苏轼哈哈大笑:“我叫子厚兄,两位都应我,这不是殿下为了区分两位兄长起的新叫法吗?”

    “可你比我小两岁。”

    章惇不放弃,可苏轼嘿嘿一笑道:“殿下也比你小两岁呀!”

    顿时章惇被噎的无话可说,苏轼今年二十岁,跟赵昉同龄,章惇二十二岁,张载最大三十五岁。

    无奈的章惇只好哼哼道:“也不知殿下从哪看出来你是大胡子的,不过这苏大胡子好听极了。”

    二十岁的苏轼自然没有大胡子,只有淡青色的一圈绒毛,不以为意的挑眉道:“殿下目光如炬,我这下巴你看,不是一小撮,而是一大片呢。”

    宋人男子必须蓄须,所谓三十无须不成相,至于后世有人说父在不留须的,不知道是哪个民族的风俗,反正汉族是没有的。

    要知道古代只有太监才没有胡须,宋朝甚至太监都以能长出胡须为荣,最典型的是童贯。

    所谓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这句成语最能说明问题,古人是鄙视没胡子的男人的。

    “哎对了,子厚大兄何时讲学,弟要去听听。”

    苏轼没再逗章惇,转向望着张载道。

    章惇一听这话也附和道:“是极!殿下说兄日后必是一代儒宗,小弟一定不能错过。”

    章惇是个很骄傲的人,不然历史上也不会放弃官职去重考,晚饭时赵昉点评他们三人。

    说张载日后是儒宗,苏轼日后是文豪,章惇日后是宰执大臣,必能造福天下百姓。

    这话章惇爱听,可还是有些不服气,儒宗啊,这才是读书人的最高追求。

    他章惇虽然理想是匡济天下,可他也是读书人呀,而且还是自负才学不比任何人差的读书人。

    赵昉这点评,等于说三人中他的才学最差,比不上张载和苏轼,他哪里肯服气呢。

    要不是这位太子爷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自己能啐他一脸。

    ……

    两天后张载开始讲学易经,历史上发生的事没有缺席,程颐来到现场听讲,张载让贤告诉大家程颐对易学造诣更深。

    这让程家兄弟名声大振,此时的二程名气没有张载大,却被张载推崇,可见一代儒宗的心胸果然不是大部分人比的上的。

    张载是二程兄弟的表叔,但不等于表叔就要让表侄,多少父子还不相让呢,只能说明张载的心胸的确宽广。

    数日之后,赵昉再次邀请三人过府,一点不隐晦的开口问道:“三位贤兄想过任官之事吗?我想问问你们,是愿意留在京中还是外任州县?”

    三人都不是三鼎甲,按照正常的程序是外放,但赵昉要是要留下来,朝中大臣也不会反对。

    毕竟六部之中也需要新鲜血液注入,而且这三人中张载和苏轼早就名声在外,考的成绩不理想不等于他们才学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