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宋歌行 » 二百零七章 大权在握

二百零七章 大权在握

    “……臣建议早朝时间延后……不仅办事效率提高,更能保护老臣们身体……”

    洋洋洒洒的奏章,看的赵昉笑眯眯的,原来苏辙上书建议修改早朝时间,正对了他的胃口。

    早上那么早起床,其实他自己都不愿意,可制度如此,没人提议他又不愿意在这小事上跟大臣们扯皮。

    现在有人提了他巴不得改掉呢,大早上的抱着老婆睡觉不好吗,特别是冬天,真的很讨厌早起啊。

    赶紧的召集重臣们商议,包拯看着他那兴奋的模样,忍不住吐槽他,但也不反对。

    老包毕竟也老了,早就发现自己早起太累,而且他这种工作极其认真的人,精神不振是很煎熬的。

    很快这项改革被实行了,在全面新制还在筹备中时,最晚提出的项目最早开始实行,可见每个人其实都是不愿意那么早起来的。

    虽然有人提出异议,说太迟上朝,大臣们在路上会跟早起的百姓遭遇,可能会耽误在路上。

    但很快就被否决,毕竟早上五点多不可能满街都是人,除了食铺和卖菜的不会有其他商店开门。

    而且城门还没开,城外的人进不来,人流量自然少很多。

    “韩琦为首辅,富弼次之,另外三位阁臣不分排名,分别为文彦博、王拱辰和王尧臣。”

    第一项任命宣布,毫无意外的是韩琦和原先的政事堂四位参知政事当选,基本上没人反对,马上就通过了。

    但接下来的六部尚书就有的争了,包拯调任刑部尚书没人异议,薛向改任户部尚书也好,人家本来是三司使的,自然大家不好反对。

    还有一个商部尚书,这是不少人看不上的职位,王尧臣提议让陈旭担任,也很快通过了。

    剩下的礼部、吏部和工部争夺激烈,连续吵了七八天才最终定下。

    轮到武臣任命时,狄青上奏辞去枢密使一职,请求调任五军都督府,赵昉纠结了良久才同意。

    的确,现在的枢密院是领导行政的,虽说底下还有武臣,可不可能让他去降级担任司长。

    思前想后把他调任到步军都督府当都督,程勘调到枢密院当枢密使,这老头原本就是枢密副使任上调走的。

    至和年间他担任枢密副使,跟枢密使宋痒不和被调到鄜延路当经略安抚使,而后成立五军都督府被调回。

    程勘是真宗时代进士,虽说是文臣,武略也并不出众,但对军事很熟悉,多次在西北担任知州。

    属于那种熟悉军务,但对指挥打仗没多少谋略,却能稳健防守不让敌人占便宜的人。

    他在延州时西夏多次侵袭,却每每铩羽而归,不是他多厉害,而是他严防死守让西夏人占不到便宜。

    枢密院的大变动,使得五军都督府中原本的文臣,全部调任枢密院,改制枢密院主官为正使一人,副使两人。

    这两位副使正是赵昉的两个舅舅曹佾和俞佐,看起俞佐是吃亏了,从亲军都督府都督成为副使,曹佾原本只是他副手,现在跟他平级。

    不少人等着看笑话,认为俞佐会不高兴,可等来等去一点动静没有,人家一句质疑的话都没有。

    不得不感叹俞家家教太好了,这要是别人,不去金明池哭上几次才怪呢。

    紧接着刘从广和杨畋也被调入枢密院,担任司长,亲军都督府的三大主官全部调走了。“任命折继祖为亲军都督府都督,曹佺为都督同知,调任陕西西路都巡检刘昌祚进京,任亲军都督府都督签事。”

    刘昌祚三十八岁,正是壮年时期,宝元元年继承其父刘贺之志从军,从一个恩荫的右班殿直主升到一路都巡检。

    十几年来战功赫赫,但他的高峰期还没到,历史上是在神宗朝,他大放异彩,差点把西夏打出屎来。

    后人经常说北宋无将,若是真的无将,那北宋早就被灭了,辽国和西夏都是全盛时期遇上北宋的。

    只能说北宋太喜欢苟了,朝中决策者不愿打仗才是关键。

    中国的兵志就是在北宋时期最为繁盛,一部部的兵志成为后来者的研究古代军事的材料。

    “任命郭逵为海军都督府都督,王韶为都督同知、种谔为都督签事。”

    这又是一项惊人的决定,因为王韶是进士出身,但这家伙去年跟杨文广去河北巡边后,迷上军事。

    这次文武改制,这家伙上了一道奏折,文转武职掀起朝野上下热议。

    以文转武其实赵祯当年就提出,想要把任职西北的四路统帅,全部转为武职,被全体文官喷口水。

    范仲淹气的都跳脚了,因为他当时跟韩琦和庞籍,都是西北统帅之一呀。

    好像只有夏竦一个人支持,这家伙也因为这事被人骂的狗血淋头,说他不要脸,堂堂的宰辅大臣,竟然支持这样荒唐的决定。

    可这次是王韶自己自愿的,人家无法骂皇帝赵昉,但骂他不要脸的人多了去了。

    可王韶就是不为所动,他是读书人,但他更喜欢军事,后世他留名史书的也是北宋名将的赞誉,大多数人都忘了他是文臣。

    赵昉自然巴不得,这位熙湟开边拿下西夏两千里地盘的名臣,本来就是军事出众的人才,干嘛要当文官。

    热热闹闹的争吵了几天,大家伙也疲惫了,再说这事也无法更改了,再说就没意思了。

    自此五军都督府除了境外驻军都督府外,其余四个都督府全部调整完毕。

    最后是九寺的任命,宗人府改为宗正寺,依然是赵宗实为宗正卿,老三赵曦被扔进宗正寺当副手。

    九寺之中除了宗正寺,其余八寺的职能看起来跟六部是重叠的,应该没必要才是,可这样认为其实是错误的。

    九寺不是重叠职能,而是制约六部职能,并分担细化的职务,其实是皇帝驾驭群臣的平衡之道。

    宋代几乎把九寺取缔,仅留名称和三两个闲职人员,那是因为群臣权利太大了,皇帝被制约住才形成的。

    王安石变法中就恢复了不少九寺的功能,这才是使得神宗大权在握,能够支持变法。

    现在赵昉恢复九寺,同样也有这目的,削弱臣权,加强皇权,但他不能明说,闷声发大财才是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