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宋歌行 » 二百四十三章 得意莫要忘形

二百四十三章 得意莫要忘形

    宋代的爵位其实很操蛋的,不能世袭、没有封地还是一回事,可前面那些爵位名称简直太相似了。

    亲王叫王,接下去是嗣王、郡王、国公、郡公,然后再来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和开国男。

    其实还不是公侯伯子男加上王爵,整的乱七八糟的让人看不明白,加上开国两字的反而更小了。

    当然有一点是明朝比不上的,那就是宋朝的爵位不能世袭,连亲王都不能世袭。

    即便是皇子皇孙也是世降等级,亲王的死后爵位是不能继承的,长子只能是低一等的嗣王,后代同样降等级继承。

    因此赵昉上回给唃厮啰和播州杨家的爵位,算是极大的恩典,开创了新的爵位继承制度,只是还没有普及罢了。

    而且由于赵宋皇室普遍短命,整个南北两宋仅有四人有嗣王的爵位,其他的都是孙子继承,从郡王开始。

    第一个正是英宗父亲的濮王爵位,被英宗的弟弟赵宗辉继承为嗣濮王,后面三个都是南宋的。

    历史上神宗和南宋高宗都改过爵位,因为很早就有人指出大宋的爵位“徒为烦文”“无益治体”了。

    现在赵昉想给张载封爵,文彦博迟疑着同意后,想了想顺势再提爵位不合适。

    别看大宋的爵位没有权利,也没有实际封地供养,可这供养的俸禄朝廷还是要给的。

    以前的爵位是由封地百姓提供供养,比如关羽被赐封为汉寿亭侯,那么他的爵位俸禄就是由寿县这个地方百姓提供的。

    大宋则是取缔了地方供养贵族的传统,改为朝廷统一发放,可那也是钱呀,朝廷同样要开支这一块。

    十二等级的爵位,肯定会造成贵族人数多,朝廷冗费这也是其中一项,有异议也是正常的。

    何况如今朝廷改革多年,减少了大量的冗官冗费问题,爵位冗费变的更突出了。

    听到文彦博再提此事,赵昉也没做好这方面的准备,只好说道:“爵位是要改变,只是朕一人决定是不行的,文卿回到阁部后商量一下,拿出一个章程咱们再议如何?”

    文彦博当然答应了,不久后回到内阁把今天之事跟大家详细说了一下,特别兴奋的谈起张载的《正蒙》来。

    韩琦等人一听个也大感兴趣,收拾完手头的工作后,结伴去找赵昉讨要书籍。

    赵昉自己还想好好研读呢,可一个个不要脸的大臣死缠烂打他也顶不住呀,只好下令刊印这本书。

    “对了官家,我记的张子厚还有一部《易说》,要不也一起刊印吧。”

    富弼笑嘻嘻的提出建议,赵昉一想也对,赶紧追加了这本书,大家这才心满意足的回去。

    但也把赵昉折腾够了,除了文彦博看过外,其他四人轮流看完后才走的,赵昉还要倒贴一顿晚饭给他们。

    回到后宫的赵昉天都黑了,不好再去打扰赵盼儿休息,人家大肚子不能侍寝呀。

    只好就近去了梁洛瑶那里,还别说,梁洛瑶的确有本事,虽然进宫后被提防,可随着时间推移,她还是得到赵昉的欢心。

    不说赵昉会不会信任她,至少她侍寝的次数不少,在宫中也站稳了脚跟。今晚赵昉这么迟才来,她好奇问道:“官家这是刚从崇政殿回来?今天怎么这么多事啊,可别累坏了身子。”

    看着美艳的梁洛瑶,赵昉心情也好了很多,笑呵呵的搂住她道:“哪有什么正事,还不是内阁那些人赖皮,为了看书不让我回来。”

    “看书还能不让官家走,什么书呀?”

    别说她好奇,这话放在谁身上都好奇,赵昉也不介意吐槽一番,这事算不上军国大事,跟后宫干政无关。

    笑眯眯的摸着人家的大长腿,一边说道:“张子厚写了一部儒学大作。可以开宗立派的,大家想先睹为快嘛,这事能理解。”

    说着就不正经起来,双手越发的没规矩,心情畅快的继续显摆道:“子厚厉害呀,朕因为他可以名传千古了,后人会记录大宋皇帝赵昉治下,出了一代宗师张载,大宋的文教之功足以万古流芳!”

    这下梁洛瑶惊讶了,她可不是文盲。梁家虽是在西夏,也是大族,家中也是从小教育汉文化的。

    “官家是说子厚先生能成为儒宗?”

    看着惊讶的美人,赵昉得意的笑道:“儒宗是妥妥的,要我说他可以成圣了,至少不输给亚圣或后圣。”

    “啊”的一声,梁路遥掩住嘴,大眼睛中满是惊异和不可置信,亚圣、后圣呀,那可是孟子和荀子的称号,不是谁都敢比的。

    “官……官家不说笑吧?”

    “谁说笑了,朕很正经的,过些天等这部书刊印出来,你也可以看看。”

    不提当晚两人如何颠倒,第二天这消息传出去了,赵昉刚起床不久就被围攻了,群臣一个个上书想要读这本书。

    更多的是上书请求,立即把张载调入京城讲学,太学和国子监也得到消息,联名上书的褶子也到了他案头。

    这下他头疼了,昨天跟文彦博说好的官职,在吏部被顶了回来,吏部尚书张方平直接拒绝签署。

    并上书要求张载必须到礼部或太常寺任职,什么观察使加个爵位,皇帝你想哄弄谁呢。

    赵昉抓瞎了,怒视着内阁五位,都怪他们大嘴巴,不然外朝怎么会知道这本书究竟写什么的。

    可韩琦等人很无辜的摊摊手,表示这锅他们不背,你要给张载越级提拔总能有理由吧。

    单单靠政绩张载只能够升一级,只有知道他这本书对儒学究竟有多大的促进作用,大臣们才会同意越级升迁。

    无奈的赵昉只好跟群臣讲道理,还是那套原因,关中地区儒学沉寂太久了,应该有个宗师级的人去那,这样能够吸引大量的学子,对教育有好处。

    还别说,这原因说出来后,陕西籍的官员开始叛变了,支持赵昉这决定,朝堂顿时分成两派吵架,不再是一边倒的讨伐皇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