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召唤隋唐文臣猛将 » 第10章 议事

第10章 议事

    书房内,“王大人,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你来任太守已经有六年了吧”。

    王植有些疑惑,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不过还是如实回答,“是啊,有六年了,依稀还是记得当初刚到荥阳任职的场景啊,真是让人怀念”。

    “是啊,岁月如梭,这六年来王大人忠心为民,将荥阳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们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一番盛世之景。想必王大人也快升任京师为官了吧。”

    王植听到这话,却是有些无奈,“别提了,原本还可能侥幸去京师做个小官。现在出现了灾民,虽然不是本地的,但朝廷可不管,要是处理不好这事,别说升任了,还能不能做官还不知道”。

    说到这,王植心中好像猜到了些,但是还不确定,于是他问道:“王爷今天是不是想和我谈灾民之事,莫非是庄园被那些灾民冲击了?”

    王植可是知道刘仁在荥阳各县有着十几座庄园,每年的收成可是颇为不菲。听说在那些庄园内储存着无数的粮食,虽然没有证实过,但王植认为这并不是空穴来风。这些灾民如果听说庄园的存在,那铤而走险,去抢夺庄园也不是不可能的。

    可惜王植这次却是猜错了,刘仁并不是为这事。不过前面确实有些灾民想要去庄园闹事,但那些庄园内可是豢养着不少庄丁死士,那些想闹事的灾民被射杀了几个后,便不敢去庄园闹事了。这些庄丁死士并不从事劳动,只管训练和保卫庄园的安全。每个庄丁死士都配备弓弩和刀枪,只是没有盔甲而已,一旦穿上盔甲,那就不是庄丁了,而是一只训练有素的军队。

    刘仁笑道:“王大人真是机智过人,今天我找你来谈的事确实和灾民有关,不过和庄园却也没有关系”。

    “不知朝廷对这些灾民怎么看,有没有发布措施如何去解决这些灾民问题?”

    刘仁当然知道朝廷的决定,虽然说他已经退隐朝政多年,但是并不代表他不关心、不了解政局。他的人脉、资源还是非常的雄厚,足不出户也能知天下事。他就像一位垂钓者般,在默默等待上鱼。

    洛阳现在也是灾民无数,有足足三十多万,为此朝廷都是手忙脚乱。国库里面虽然还有存粮,但那些钱粮还要供应军队和官员的俸禄,即使还有些剩余,却也是杯水车薪。为此朝廷特地颁布诏令,要求各地官府就地开义仓赈灾,不得让灾民离开属地,处理不当之官员皆罢免。

    地方官府有官仓和义仓,官仓是用来储存官府的物资,像兵甲钱粮铜铁盐油丝等等,义仓则是在粮食收成的时候,百姓会按每户人数,上缴一定的粮食给官府,官府则将这些粮食存入义仓。待歉年的时候开仓给人们粮食以度灾年。这和要上缴国库的赋税是另外一回事,不过和缴税一样都是必须上缴的。按理来说,这个诏令也没错,可是荥阳这一带的灾民并不是全是荥阳本地的,甚至说荥阳本地的灾民微乎其微,这些灾民差不多都来自与河北、中原地区,那么你在打开义仓,就说不过去,荥阳人也不会答应。一旦处理不好,还会激起民变。

    为此王植非常头疼,他还没有办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毕竟官仓他也不能动,就算能动,可官仓的粮食也不足以供应十几万灾民啊,而且他们官府的还要开支呢。为此他后面又上了道奏疏,将荥阳的特殊情况汇报了上去,请求朝廷拨粮赈灾。不过朝廷也没有多余的物资了,最后皇帝在十常侍之首张让的建议下,允许王植可以让荥阳一带的豪强捐献一些粮食,朝廷可以给这些捐献粮食的豪强勋官,又拨付了三千石粮食给王植。

    三千石粮食对于十几万人来说不过是沧海一粟,每个人只得两斤左右,最多只能支撑几天。最终解决这个灾民问题的还是要说服让豪强捐献粮食。而荥阳最大的豪强便是荥阳王,只要说服了荥阳王,那其他的豪强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王植原本便打算找个时机和刘仁聊一聊,刘大的上门,他就知道时机来了,于是他便立刻登门拜访。

    王植犹豫片刻,最终还是说道,“也不瞒王爷,朝廷现在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解决京师那些灾民还能勉强过去,可是地方的灾民就爱莫能助了啊。”

    “我多次上奏,也只是无功而返。现在的粮食去赈灾也只能支撑几日罢了,我现在也是为此事发愁啊。”

    “不对啊,朝廷怎么会没有钱粮呢?虽说中原河北天不降霖,土地干涸,没有收成。可江南一带没有影响啊?”

    江南一带确实没有受灾荒,可江南的土地也大多都是掌握在豪强世家手中,像荆州的蔡家、黄家、蒯家、马家等等,江东的张家、陆家、步家、顾家…这些世家大族哪个不是掌握着数千顷的土地,还有无数的商铺。而这些世家的土地并不在官府的掌控,也自然不用缴税。这也导致虽然江南并没有天灾,但赋税也没有多少。

    如果这些赋税全部入国库的话,那还能支撑国家的正常运行,可偏偏灵帝还非常喜欢奢侈,经常修建宫殿供自己享受,衣食住行无一不是极尽奢华。这些赋税往往大部分都入了他的内库,不归国家掌管。甚至设置西园,巧立名目搜刮钱财,甚至卖官鬻爵,得来的钱财全部都入内库用于自己享受。

    王植也知道这点,但是他不能说,不然这官他就不用当了。于是他无奈说道:“江南自然是没有灾祸,可赋税也用到其他更加紧迫的地方为国分忧了,像凉州、并州、幽州的边军也需要粮饷。”

    “如果是正常岁月,各地的赋税也是够的,一到灾年就会紧张些”。

    刘仁自然也是知道这其中的缘由,但他也不会挑破。虽然他答应了刘璟会拨粮赈灾,但他不会主动说起来,这会让他被动。而且现在更加着急的是王植,于是他捊须笑而不答,等着王植主动问他。

    王植见到刘仁如此姿态,也不在拐弯抹角了,“王爷,实不相瞒,今天来见王爷,其实也是有一事相求。”

    刘仁依然是笑着不说,王植只得继续说下去。“不知王爷可知朝廷捐粮授勋的诏令?”

    刘仁淡淡道“乡野之人,如何知道这天下之事。”

    “王爷自谦了,朝廷这捐粮授勋一诏是为了解决灾民之事。朝廷决定可以授予为国分忧的士绅勋官,按照捐的多少来授予对应的勋官。”

    王植接着噗地跪了下来,声情并茂的说道:“其实今天我来,就是想恳请王爷能伸出援手,解救黎民于水火,上解君忧,下救饥民;百姓若知道王爷在他们最危急的时候给他们生的希望,一定会感谢王爷的大恩大德,我作为荥阳太守,也会率领他们为王爷建雕像,让后人躬拜!”

    “当然,卑职也会上奏朝廷,为王爷请功!”

    刘仁见此情形,赶紧上去将王植扶了起来,安慰了他几句。

    想了一下,既然王植都这样说了,他自然也不能在拐弯抹角了,“虽然我已经不问世事多年,但我还是大汉的子民,上解君忧,下利黎民的事我自然是义不容辞!”

    “不过,王府上上下下要吃饭的不少,恐怕我也提供不了多大的帮助啊。”

    王植听到这话,急道:“王爷,灾民的生死全在王爷的一念之间啊,王爷难道忍心见到这些饥民在饥寒交迫中死去吗?”

    “这,好吧,既然你都说到这个地步了,我也不好在说什么了。”

    刘仁停顿了一些,又举起杯子喝了几口水,然后笑道“不过王大人你要答应我一些条件,否则捐粮之事休得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