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召唤隋唐文臣猛将 » 第26章 袁隗

第26章 袁隗

    年轻男子点了点头,他直步走上台阶,走了几步,转身回头问道:“四叔父在家吗?”

    牵马的侍卫刚想从侧门牵马去马厩,听见年轻男子问他,连忙回答道:“这个小人不清楚,不过没有见家主出门。”

    “我知道了。”年轻人快步走进了府门。

    只见这间府宅门前上挂着一张“袁府”的牌匾,门口两个石狮赫然蹲立,台阶还站着几个手执铁戈的侍卫,无一不在宣示着这间房子主人身份的显赫。没错,这正是天下名门汝南袁氏在京城的宅子。这个府宅占地近百亩,在一寸土一寸金的京城里可谓是巨宅。所有在京城为官的袁氏族人都居住在这里。

    刚才被侍卫称为'大公子‘的年轻男子正是袁绍,他原是袁逢之子,不过是庶出,年龄最长,而他的兄弟是后来称帝的袁术,袁术则是正妻所生,是嫡长子。

    说道袁绍的身世,就得提一下袁绍的祖父袁汤。汝南袁氏,“四世三公”,从一世袁安任司徒起,二世袁敞任司空,三世袁汤累迁司空、司徒、太尉等。袁汤生有十二个儿子,前四子都是人物,特别是四子袁隗、三子袁逢,两人先后做了三公。袁隗于熹平元年(172年)十二月官至司徒,袁逢于光和元年(178年)九月官至司空,所以说袁隗“先逢为三公”。

    袁氏一门为何会在汉灵帝出现连续的三公呢?因为在东汉汉灵帝这个事情,发生了很大的政治事情:党锢之祸。

    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桓帝发生过一次,灵帝也发生过一次,两次党锢之祸都以反宦官集团的失败而结束,反宦官的士大夫集团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党人被残酷镇压。

    在这2次党锢之祸之中,诸多世家大族、清流名士被掀翻在地,要知道,凡是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中任官的,一律罢免,禁锢终身,并牵连五族。

    但是汝南袁氏,作为世家大族的典型代表,又是士大夫,却稳坐钓鱼台,没有遭到迫害,反而一直升官。这其中当然少不了中常侍袁赦的关照。

    没有办法,汝南袁氏,在皇帝宠信的太监集团之中都有自己人。于是汝南袁氏在第四代领袖逢和袁隗的带领下,并没有成为政治风暴的牺牲品,而且积累的筹码越来越大,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189年)四月,汉灵帝刘宏驾崩,遗诏就是以袁隗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共掌尚书台,辅佐刘辩。

    至此,袁隗带着汝南袁氏这个名满天下的世家达到权力的顶峰,这也成为了他袁家最终在第五世大爆发的关键点。

    话说回来,袁汤生了十二个儿子,长子袁平,二子袁成,三子袁逢,四子袁隗。长子不过中人之资,做了河间相。二子袁成做了左左中郎将,当官的时候,就跟当朝权臣梁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在梁冀把持朝政二十多年的时候,袁家并没有遭遇很大的伤害。

    不过袁成由于身体原因,并没有子嗣,于是他的弟弟袁逢就把他的妾室所生的长子袁绍过继给袁成。

    这也是一个袁绍的幸运,在这讲究血脉的东汉,嫡子和庶长子的地位可是天差地别。嫡子可以继承父亲的大部分资产,还有地位、身份、等级都是高出很大一部分。

    血脉的高低在西周确立宗法制后一直延续,在两晋时期最为鼎盛,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之说。”普通人在两晋时期几乎无上升之路,权利可以说只是贵族的游戏。

    连那个后世闻名的陶渊明,田园诗人,也是出身贵族,这才有资产支撑他隐居田园,纵情山水。不然就以他那“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种田行为,恐怕不用几天,自己就要饿死了。

    而这种血脉的关系在北周北齐隋唐时期依然存在,北齐方面支撑他们的是关东士族,著名的有渤海高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闻喜裴氏等等,北周则是关陇贵族,例如孤独氏、元氏、侯莫陈氏、窦氏、长孙氏、赵郡李氏、弘农杨氏、韦氏等等。

    杨坚在关陇贵族的支持下篡夺了北周的政权,击败了北齐,接着南下击败了江南士族支持的南陈政权,建立了又一个大一统的隋王朝。

    不过正如《老子•五十章》中所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倚”,在帮助杨坚的同时,关陇士族也得到了很大好处,像土地、财产就不用说了,最为重要的则是关陇士族掌握了很多的政治资源,朝廷上的大员几乎七成的都是关陇士族,像弘农杨氏的杨素,官拜内史令,孤独氏的孤独罗官拜大将军等等。

    而杨坚的继承者杨广不满关陇士族过于掌握政治力量,不利于平衡各方势力。于是便进行改革,像迁都洛阳。特别一提,隋朝时的洛阳不是汉朝时的洛阳,汉朝的洛阳早就在战火中被焚毁,(例如西晋八王之乱,还有胡人入主中原等等),杨广特意拨钱还征发数十万百姓在几个月修建洛阳,然后从从前的大兴城迁到洛阳,就是为了削弱关陇士族的影响。因为关陇士族的老巢就在关中。

    还有修建大运河沟通南北,加强南北的联系,弥补几百年来南北分割而形成裂缝,大运河还能将南方的粮食、布匹、铁铜等等资源供应京都。

    政治上重用南方的士族,像江南虞氏的虞世南、虞世基等等,军事上削弱关陇士族的军事力量,通过东征高句丽,故意让府兵送死。

    不过由于杨广好大喜功、不爱惜民力、残害忠臣、像几个月修建洛阳,时间仓促,至使几十万民夫十不存一,修建大运河,征发数百万民夫,又使无数民夫死于荒野,家家穿缟素。在位时期,又修建宫殿,大兴土木,十几年时间便干了别人一辈子的事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关陇士族,但也失去了关陇士族的支持,而关东士族、江南士族也不领他的情,军事上在三征高句丽后,也失去了军心,百姓方面由于杨广过于压榨百姓,也失去了民心。最终百姓揭竿而起,而在关陇士族的支持下的李唐最终击败了那些窦建德的农民势力、萧铣的南梁割据势力,建立了新的大一统王朝。

    …话说回来,下人帮袁绍禀报一声,袁绍走了进去。

    书房内,袁隗正躬坐在书桌前,他刚才正在看老子的《道德经》,其中那一句“治大国,若烹小鲜”让他很受感触。到了他这个位置,他对于如何治理国家有着他自己的见解,治理一个大的国家,方方面面要照顾的地方都很多,如果过于倾向一个势力,那么就有可能造成失衡。如同炒菜,如果你放多了盐,那么这个菜就有可能咸了,太少有会太淡,不多不少则才是最好。不过这个平衡之道,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做好的却没有多少。平衡也是一门艺术,要学好它,《中庸》必不可少。

    袁绍这时走了进来,他看见袁隗躬坐着,于是上前躬身施了一礼,“叔父。”

    袁隗点点头,“做下吧。”

    袁绍在一旁坐了下来,接着道:“叔父,刚收到消息,南阳郡出现一股不明势力,有数万人,有着几千的军队,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意思,对朝廷是什么态度,我们要不要上报天子?”

    袁隗听了也不吃惊,淡淡的拿起茶杯抿了一口茶,“你还记得前天我和你说过的话吗?”

    (终于考完试了,让大家等久了,后面会持续更新,大家可以留着慢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