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让你读瓦尔登湖,你在干嘛 » 第14章 阅读第九十九页

第14章 阅读第九十九页

    “一本好书是经过慎重思考后,再含蓄的写出来的,所以,阅读它的时候也应该谨慎而含蓄。”

    “读好书,也就是要读真实的蕴含着真挚精神的书。”

    先抛出一个楔子,便是怎样才能找到一本好书,理解一本好书呢?

    我认为首先便是思考。

    “最古老的埃及的和印度的哲学家曾掀开了神像的一角轻纱;那件微微颤动的衣袍,至今还是撩开的。”

    对于旧时代的西方人们,我本来是没有多少敬畏的,毕竟都是被教派宗会控制的人,甚至还出现过教会圣地,延续至今。

    但对于这二位的做法,我表示起立。要知道在那个时代,神这个名词就是伫立在所有人心底的一座大山,不容挑衅,不容置疑。胆敢撩起神像衣袍的一角,这是在探寻神的密码,这份胆识与探索精神令我敬佩。

    可惜的是,在那个时代也仅能撩起一角衣袍了。

    “我发现它同当年一样的鲜艳荣光,当初存于他体内的‘我’,是如此的英勇,而今我体内的‘他’,重新仰望那个形象。”

    精神枷锁重新出现,曾经敢质疑神的我们,而今重新跪拜在不知名的神身前,撩开的衣袍停止在那一刻,神还是神秘的,令人仰望的。

    这代表思考被限制了,之前的两位先驱曾试图解开这个限制,如今看到神的形象依旧光鲜亮丽,这代表了什么已不言而喻,信仰等同于限制与枷锁,思考也随着停滞不前。

    读一本好书,它是一种崇高的锻炼,需要一个人耗费精力去超越现时代的任何一种锻炼。它需要读者经受一种像竞技者们那样的训练,还要锲而不舍,并奋斗终身,这便是开解思考的代价。

    等到可以开始思考了,人便会开智,最好的办法便是拜读佳作。

    卢梭在这里提到了这本书在未经翻译的时候是很难推广的,因为这本书所使用的是民族语言。即使你能说也远远不够,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别很大,前者是用来听的,声音或舌音往往变化多端,只是一种方言土语,是比较粗野的。后者是用来阅读的,是在口语基础上的成熟经验的凝结;

    “虽然演说家有时能爆发出令我们赞赏不已的好口才,然而最高尚的文字往往就隐藏在转瞬即逝的口语之后,或者凌驾于它之上,犹如苍穹中闪烁的繁星就躲藏在浮云之后。”

    “演讲台上的所谓善辩之才们通常就是学术上所说的修辞。”

    “凭借着大脑中突然闪过的灵感,演说家对着面前的群众和那些能倾听的的人展现了自己的口才;然而,作家所需要的却是宁静平和的生活,至于那些能给演说家带来灵感的社会活动和众多的听众,只会令他们心烦意乱,精力无法集中,可以这么说,作家说话的对象是全人类的智力和心灵,是任何时代任何一个能够理解他们的人。”

    通过这句话可以认识到,演说家是不挑听众的,因为他们要做的就是将听众转化为自己学说的传播者,倒不如说他们希望无知又物质的听众更多一些。

    而作家不同,在卢梭的想象中,创作是一门非常高尚的工作,它需要专心致志的对待,需要有一定思想觉悟的人发现自己书中的精彩与智慧,从而在精神的层面中迸发出灿烂的火花。

    宁静以致远,淡泊以修身,所追求的是心灵上的认同与理解。

    书籍,是全世界最珍贵的财富,是所有国家都能世代相传的最优良的遗产。

    它们没有什么私事要讲述,然而,当读者受到了他们的激励与启迪时,就自然无法抗拒它们的魅力。

    “那些或许有些傲慢的大字不识一个的商人,通过苦心经营和奔波操劳,赢得了自己向往已久的闲暇和独立,进入了财富和时尚的行列,最终,他将不可避免地转向那些更高级的,却又无法走进的天才与智慧的领域,这时候,他会深深的体会到自己的无知,发觉自己的所有财产只是虚荣浮华,根本不值得骄傲。”

    “于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头脑很清醒,他费尽苦心让自己的孩子们去学习他所缺少的文化知识。就这样,他变成了一个家族的奠基者。”

    不得不感慨,卢梭说的很有道理。

    倘若商人只知道追名逐利,从不思考如何让家族变得更强更大,更能持久的延续下去,那么他终将消亡。

    但,若这个商人认识到了智慧的重要性,从而让后代开始专攻文学与技术,那么家族便诞生了,商人作为家族的创始人。如果这个商业家族能长久的维持这样的思想觉悟,很难想象到消亡的那一天,我反倒认为这个家族极有可能发展为商业巨头。

    格局,引导命运。

    “在我看来,我们识字后,就应该去读最好的文学作品,而不要总是重复a-b-ab和单音节的词儿,不要一直停留在小学四五年级的水平上,不要在小学最低年级教室的前排坐一辈子。”

    这种想法我现在是认同的,仔细想想,为什么成年人会觉得很多以前的问题其实很简单,放到现在的年龄就是迎刃而解呢?

    我觉得一是经历,二是沉淀。

    首先,如果孩子识字之后便不去管他,让玩乐填满他的生活,天真自由固然美好,但还可以更好。找一些文学作品给他阅读,可能其中的大意他们暂时还不理解,但是这些知识会沉淀在他的记忆里,也许就在成长过程中某一天的某一刻,他回忆起来了这句话并理解了它的意思,有点“初闻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的意思。

    书籍装载的不止前人的智慧,也有生活,多读,便是在阅览不同的人生,领悟不同的人生意义,作家们的经验与智慧融解在字里行间,读它便是增添阅历与经历。

    其次,年龄小是怎么也躲不过的硬伤,这代表他们有更强大的好奇心与动力,“疯”这个字便是专门形容他们这个年纪,无所畏惧,无法无天,其根源还是不懂得太多的道理,家长们一边对他说着不要说谎,一边自己又谎话不断,这样的经历不要以为他们小便不理解,长大那一天,他们都会明白,这种矛盾的记忆最是深刻。

    从小了解好的书籍,其中道理与知识虽然还不明白,但有句老话叫“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书读多了,重复的场景与知识一遍遍的印在脑海中,随着时间沉淀,假如普通人的18岁只懂得学习,玩电脑手机,出去疯玩打架;经过智慧沉淀的18岁会很清楚的认识到这些都是没意义的事情,从他有这种感悟开始,属于他自己的人生便开始了,他想做的一切都源自于他自身,是理性的,又包含着感性,是一个智慧与人性共存的年轻人。

    他自己会慢慢的成长,成为自己的港湾。

    我们听到最多的教育办法就是与孩子做朋友,也知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哪一个不需要经历与沉淀。

    “在身体的疾病方面,我们大把大把的花钱,而在精神的疾病方面,我们却不舍得掏一分钱。”

    成年人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