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洪武十二年 » 第六章 洪武皇帝的一天(3)

第六章 洪武皇帝的一天(3)

    “朕本想着今天歇息会儿,刚和信国公走到望江楼,云奇就跑过来说,韩国公非要见朕,在大善殿等了一个时辰了。任他怎么劝,你也不肯走,是这回事吧?”

    朱元璋斜倚在大善殿正殿的官帽椅上,斜眼睥睨着跪在台阶下的韩国公李善长,说话的语气也冷冰冰地。

    听到圣上的文化,李善长依然是埋首跪在地上,一动不动,默不作声,大殿的气氛突然变得微妙起来。

    “胡惟庸让你来的吧?”朱元璋探起半个身子,将头望向李善长,“朕知道你为何而来。”

    “既然圣上知道老臣为何而来,还请圣上明示。”李善长终于开口说话了。

    “明示什么?朕说的还不够明白吗?”朱元璋清了清嗓子,“清查天下土地田亩,编纂黄册,这是如今朝廷的第一大事,任谁也不能阻挠。”

    “圣上,容老臣说一句,这土地田亩查不得啊!”久跪的李善长终于开口,“况且就算是查,又如何查的下去?”

    “韩国公,你给朕抬起头来。”朱元璋的话语中隐隐浮现出了怒气,“洪武三年,朕派三千胥吏清查人口,打造户帖,没人说没人拦;后来朕又让国子学夜以继日培养丈量计算的人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查清楚我全天下的土地田亩,编纂黄册存于后湖。这事儿朕准备了足足九年。有了黄册,我大明的土地、人丁、赋税便跟照镜子一样看得清清楚楚。朕问你一句,这土地田亩为什么差不得?朕要是查了,又是谁会阻挠?”

    “我大明土地辽阔,人丁繁密,加之这土地问题极是复杂,府县道台的民田,都司卫所的军屯,各地皆有自己的民情,有自己的考量。这样说起来,清查土地是一件于国力耗费极大之事,历朝历代就从来没有人查清楚过。”李善长抬起头来,竭力装出无可奈何的语气,“这不是老臣一个人的想法,这是所有人的想法。老臣这有一份奏疏,是一百多名京官和地方官,还有二十三个都卫指挥使联名写就。他们都是想着劝谏圣上勿要靡费人力清查土地,编纂黄册,请圣上顾念一下诸臣工为我大明着想的一片赤心啊!”

    听了李善长的话,朱元璋先是沉默了一下,接着满腔的怒火喷涌而出:“放你娘的屁!查个土地,我大明还能亡国不成?联名奏疏,联名奏疏,当年聚百官于奉天门的也是你,朕就说你们最擅长搞逼宫这一套......这他妈究竟还是不是大明的江山了?李善长,你咋不干脆直接来当皇上得了?”

    朱元璋脸上的肌肉因为愤怒而微微抖动,他“嚯”地一下站起来,把椅子一脚踢翻到台阶下,“来来来,李善长,朕把位置让给你,你就在这大善殿即位吧!”

    李善长再次垂下头,沉默不语。

    “什么为了大明着想的一片赤心!放屁!放屁!放屁!”连骂了三声“放屁”后,朱元璋稍歇一口气,在大殿上不停地来回踱步,“你们那点小心思朕还不清楚,京官也好,地方官也罢,个个在老家都是拥田千亩的大豪绅;各都司卫所指挥使手里的军屯,更是一块不清不楚的大肥肉。土地查清楚,黄册编纂完,家家户户有多少亩地,水田旱田,位于哪里,全都有据可查,一清二楚。到时候你们想兼并穷人的土地,侵吞国家的军屯,可就难办咯!一本黄册虽小,却能把你们裤子扒得干干净净,扒出来的恐怕就是你们的‘一片赤心’吧!”

    “均田之制溃,则盛唐日衰;熙宁变法败,则两宋积弱。一般来说,王朝三代以后,开国勋贵的子孙便会强奸民意,挟持国君,贪墨土地,成为国家最大的蛀虫。可我大明开国才十几年,诸公就忘了当初驱逐胡虏、恢复汉唐旧疆的志向了?就没了安定黎民、开创万世基业的雄心了?你们口口声声说为了朕,为了大明的江山。可实际上,文人的嘴最会骗人,能把黑的说成白的,把白的说成黑的。整出一堆花里胡哨的东西,说是祖制,说是正统,连朕都不可违背,不能逾越,其实不过为了自己的一点蝇头微利,蜗角虚名罢了。如今天下太平了,眼里就全是钱和权了,那打江山牺牲的几十万将士,还有天下嗷嗷待哺的亿兆子民,就全忘了!忘了!”

    “圣上!”李善长心知现在已是多说无益,但还是想做最后的挣扎,“就算圣上不想看这份奏疏,也请听听老臣的话吧!老臣的心,圣上还不清楚吗,老臣是真的为圣上担忧啊!清查田亩,编纂黄册,会失了天下官员的心呐,人心失了,圣上恐怕就要——”

    “就要什么?”

    “就要众叛亲离了!”

    听到“众叛亲离”这四个字,朱元璋的情绪倒没有再次爆发,这大大出乎李善长的意料。只见他快步下殿走到李善长跟前,鼻孔里发出了一丝冷笑:“呵,官员的心是人心,士绅的心是人心,黎民百姓的心就不是人心?韩国公你出身士绅之家,对这百姓之心不甚懂,就由朕说给你听吧。”

    “朕少时在濠州。濠州土地平整,供养繁密,每户耕农大概能分到三亩稻田,一亩稻田丰年产稻两石多一点,欠年收成则两石不到。交够税赋,打点了朝廷派来的胥吏,余下的稻谷,摊到人头上,每人每天不足七两,老弱尚可以此充饥,壮丁则是远远不够,只能去河川山林打点野货,砍些柴火,换些米面油盐勉强糊口度日。“

    “就这也不过是太平时节的光景。到了至正年间,蝗灾、旱灾、瘟疫、水灾年年不断,鞑子贵族、汉人地主则趁机贱价买入农户的耕田。那时候的淮西诸府诸县,赤地千里,饿殍连城,枯骨盈野,饥民相食。百姓没了耕田,只有两条路:要么饿死,要么造反。这才有了元相脱脱强征民夫修黄河时那句‘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没过多久,河南江北弥勒宗、白莲教各堂口的信众揭竿而起,这造反的人里也有朕和你,后来的事朕不说你也知道了。”

    “你觉得老百姓很愚鲁,其实他们精明得很,在生计上不打一丝一毫的马虎眼;你觉得他们胆小,被逼急了就会爆发出摧枯拉朽的力量。朝廷腐败,土地兼并,今天有个朱元璋带着大家伙儿造反;保不准明天就出个李元璋、高元璋。改了朝换了代,你们这些官儿照样能做下去,朕呢?所以说,天大地大,百姓的心最大,黎民百姓的人心就是粮食,就是军队,有了这股人心,我们可以赶跑鞑子,坐稳江山;没了这股人心,等着我们的就是亡国,亡天下!”

    李善长沉默了。

    “也正因如此,朕才铁了心要清查天下土地,编纂黄册。”朱元璋的语气变得斩钉截铁起来。

    “圣上——”李善长欲言又止,朱元璋摆了摆手,他不再说话。

    “朕意已决,韩国公勿要多言。你下去吧!”

    李善长起身退下,他刚退到门口转身向外跨过大殿门槛,背后突然传来朱元璋的声音:“韩国公,你年纪大了,就在家享享清福吧,别趟这趟浑水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