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带着网咖回大明 » 第42章 宝钞(二合一)

第42章 宝钞(二合一)

    苏缘看着自己身前这位“大明战神”

    他的名号可谓是如雷贯耳,但凡了解一点明朝历史的人都听说过他。

    不过苏缘现在算是亲眼看到本人了。

    只能说史书没有说错。

    身材高大,眉目疏秀,顾盼伟然,雍容华贵。

    就外表来说,他是二代勋贵里,最有贵族气质的那个了,难怪朱允炆这么看重他。

    而一旁的徐辉祖虽然被说成面如冠玉,英姿非凡。

    但没有李景隆来的帅气。

    不过外表这东西不重要,只是让人看起来觉得舒服而已。

    真正要看的是他们办事的能力。

    外交要的是长袖善舞之人。

    远洋航行那就需要沉稳的人。

    他们俩正合适。

    老朱安排完毕之后,打算再在这船厂里逛一会儿,了解了解造船相关的知识。

    毕竟大明未来对海上的攻略是少不了的,不了解了解造船业实在是不行。

    而跟在队伍里的李景隆找上工部尚书徐本正。

    李景隆小声的跟徐本正说话:“徐尚书,您知道皇上身边那人是谁吗?我怎么从未见过?”

    徐本正往两边看了看,见没人看自己便小心的回道:“李公子,那人被皇上唤作苏先生,具体来历我也不清楚。”

    “苏先生?”

    李景隆疑惑,开国功臣里好像没有姓苏的。

    连尚书什么的也是没有姓苏的担任过,这人是从哪来的?

    “那你知道他是做什么的吗?”

    “这个...”徐本正有些犹豫。

    看到徐本正这样子,李景隆的好奇心更浓郁了。

    “咋了,这不能说?”

    “不是,我都是听说的传闻,不能当真的。”

    听到这话,李景隆一脸我懂得的表情。

    “我晓得,我绝不当真。”

    “李公子,知道前些日子市面上出现的那些所谓化肥,以及土豆那些新种苗吧?”

    李景隆点头,他当初也派人买了一些呢。

    毕竟是朝廷办的,他总得给个面子,买些来种了。

    “那七、八月第一波种下的土豆最近熟了,有农户挖出来,那一亩的土豆都堆成山了,称量之后足有两千余斤。”

    徐本正伸出两根手指在李景隆面前晃了晃。

    “还有些农户种的好,肥施的到位,三千余斤都是常见的事。”

    “当真?徐尚书的意思是这东西是那苏先生搞出来的?”

    “咳咳,这可不是我说的,李公子。”

    李景隆点头,“那是自然,都是传闻而已。”

    “难怪皇上会如此看重他,一亩的产量顶原本的十亩,当真是利国利民的好东西。”

    “非只如此。同样的还有水稻,按那农技农销站里传授的方法施肥,即便是下田都能亩产四百余斤,可谓是神迹也。”

    徐本正感叹道,提高亩产是各朝各代都想做的事,结果却是被这么一个年轻人搞定了。

    虽然李景隆有些理解了苏缘的地位来源,但还是有些疑惑。

    即使有这些功劳,也不至于听皇上降旨的时候不用跪吧?

    不过李景隆这疑惑很快就被打断。

    因为老朱今天的视察结束了,不过却是把徐辉祖以及李景隆留了下来了。

    看着面前这两个人,老朱开口道:“苏先生有话要跟你们说,咱先回去了,你们好好听,他说的话就是咱要说的。”

    “臣等恭送陛下!”

    看着老朱离去的背影,苏缘转头看向面前两人。

    “你们想必对我很陌生,不过没关系,我们以后应该会经常接触的。”

    两人面面相觑。

    李景隆对着苏缘拱手,“苏先生,难不成是你向皇上建议让我们出海的?”

    苏缘很大方的承认了,“是的。”

    坦诚到有一种就是我干的,你们能把我怎么样的感觉。

    看到李景隆皱起了眉,想必是不怎么想出海,在海船上受苦的。

    他堂堂未来的曹国公,去出使东瀛干什么。

    还要再搭上一个未来的魏国公去做什么下西洋,这种事让国公去做干什么。

    朝廷里没有其他人供你选了吗?

    不过徐辉祖倒是没什么反应,只是看着苏缘。

    苏缘微笑着看着李景隆:“李公子不想去东瀛?”

    李景隆心中虽有埋怨,但面上是不会说出来的,“这是皇上委托的差事,哪有什么想不想的。”

    苏缘点头:“那就好,要是李公子不想去,我可以把这功劳给其他人。”

    功劳?什么功劳?

    闻言,李景隆便说道:“苏先生,能否细说?”

    苏缘踏步向造船厂外走去,“前些日皇上打算给宝钞提供钞本,这件事应该听说了吧?”

    李景隆点头:“听说了,而且听说还将设立一个唤作中央银行的衙门,专门运作宝钞的发行。”

    钞本就是银行准备金,是给银行储户取款准备的。

    之所以要单独那这件事出来说,是因为老朱之前学习元朝发行宝钞。

    只学了元朝的形,没有学到精髓。

    他发行宝钞,禁止民间进行金银交易,禁止就禁止吧,但问题就在于宝钞只出不进。

    也就是说老朱他只管发行宝钞,而且禁止了金银交易,那宝钞也就不需要来我这换金银了嘛,那我还准备什么钞本。

    有种现代的信用货币的内味了有没有。

    但问题就在于,信用货币也是需要存款准备金的啊。

    在古代,货币天然就是金银,宋朝发明“交子”只是为了做生意方便而已。

    明朝哪有什么发行信用货币的社会基础,即便大明朝廷再有信用,也挡不住你天天滥发宝钞啊。

    宝钞从洪武八年开始发行,一开始每锭宝钞与一千文铜钱或一两银子等值。

    到了洪武二十七年,一锭宝钞就只值一百五十多文铜钱了。

    20年时间就贬值了83%,简直恐怖如斯。

    所以老朱这禁止金银交易的规定,在他死后第二年就成了摆设,宝钞也渐渐变得如同厕纸一样无人问津。

    直到朱棣上台重新发行宝钞,但是没用,最后还是厕纸。

    而李景隆这样的勋贵就是饱受宝钞之苦了,老朱发的许多宝钞都是让他们就是第一道接手人。

    所以李景隆对这件事自然非常上心。

    毕竟这可关于他们家里那一堆宝钞的保值问题!

    从元世界老朱在洪武十九年续写的《大诰续编》里可以得到一条数据。

    “洪武十八年,造钞六百九十四万六千五百九十九锭”

    按照每年六百万计算,除去十七年暂停发行宝钞,现在老朱已经发行了六千万锭左右的宝钞!

    这得准备多少钞本,才能抵挡得住届时百姓们的兑银潮?

    10%,20%还是30%?

    要不是有苏缘来了,这大明宝钞最好的结局也许就是像元朝那样进行“变钞”了。

    但老朱怎么可能会变钞呢,元朝灭亡,变钞也是占了很大一部分因素的!

    所以这宝钞就只能这样继续烂下去,最后换回金银铜本位了。

    就目前来说,没有强大的信息收集能力,去收集各种经济数据,发行纸钞实在是脱离了当前社会的经济基础。

    而且发行纸钞获得的利益实在是太大了,统治阶级对这种利益完全忍不住。

    从南宋开始发行的会子,还有元朝发行的各种钞,再到明朝的宝钞。

    无一例外,最后都是急速贬值。

    所以苏缘其实也不想挽救宝钞,他想实行的是银本位。

    这才才符合大明目前的经济基础的货币制度。

    但不挽救宝钞,那不就等于是直接掠夺百姓们的财富了吗?

    而且苏缘想实行银本位,就一定是对的吗?这一点在后面会讲明白。

    徐辉祖疑惑的说道,“我怎么没听说过要设钞本,还有这个中央银行是什么?”

    李景隆:“你那时候应该没有时间顾及其他事情。”

    说完这个,李景隆问道:“苏先生,既然要设钞本,那朝廷打算设多少?”

    “洪武八年起便开始发行宝钞,至今发行六千余万锭,你说该准备多少?”

    苏缘没有回答,反而是报了一个数字之后反问道。

    听到这个数字,沉稳的徐辉祖都震惊了。

    “多少?六千余万锭?”

    而李景隆也严肃起来。

    “难怪短短十年,宝钞便贬值到如今这个地步。”

    “那个新设的中央银行要是要准备钞本,得准备多少银两啊?”

    李景隆想想都觉得这种事情完全不能办到。

    苏缘看着他们两个说道:“所以才需要你们两个出海。”

    李景隆疑惑,“出海对准备钞本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了。”

    苏缘看向李景隆,“李公子,你难道觉得你去东瀛就是为了出使的吗?”

    “?”

    “那还有什么目的吗?”

    李景隆不解得问道,东瀛那穷乡僻壤的,他们能提供钞本?不要开玩笑了好吗。

    等等,钞本?

    李景隆一愣,他看向苏缘,“难道东瀛那里...”

    苏缘笑起来:“李公子,看来你想到了,东瀛那里有银矿。”

    “他们那里有一座山名曰石见,一年便可生产百万两白银,而且还能挖三四百年。”

    “要知道明朝以前所有朝代累计下来的银两不过四亿两,也就是说这一座山的银子就顶中国数千年以来生产出来的银子的总量”

    “李公子,你要是能将此山拿下归属我大明,得是多大的功劳?”

    一座山顶中国数千年的银存量!

    李景隆倒吸一口凉气,这确实是天大的功劳!

    李景隆突然对出使东瀛没有了反感,甚至兴致勃勃!

    既然有了银矿,那金矿和铜矿自然也是不能少的。

    之前的河南水灾由于苏缘来的比较晚,没有时间与能力去治理。

    所以只能是以工代赈,让那些灾民利用水泥去修筑水坝。

    除此之外就是修筑从南京到蒙古的马车轨道交通。

    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在元世界,距离我们边境不足一百公里处,就有一个世界级的超大型金铜矿!

    奥尤陶勒盖金铜矿!

    经初步探测,铜储量为3110万吨、黄金储量为1328吨、白银储量为7600吨!

    就这么一个项目,其规模就可以达到元世界蒙古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

    而且毫无开采难度的地表铜精矿就有数百万吨!

    这么好的矿区,苏缘又怎么可能会放过呢?

    而且除此之外,在这矿区附近还发现了另外一个铜矿,哈马戈泰铜金矿!

    含300万吨铜,250吨黄金,虽然跟奥尤陶勒盖金铜矿相距甚远,但只要在我们的掌握之下,那心里就踏实!

    而这片矿区,也会让大明的目光投向大漠,去好好的经营。

    想到这,苏缘看向徐辉祖,“徐公子,让你远下西洋同样重要,因为我们需要你为大明重新开辟前往西方诸国的航线。”

    “我们需要将大明的货物卖出去,赚取别国的钱财。”

    “这将为大明改革税制、币制有着巨大的帮助。”

    “而且皇帝也需要你和舳舻侯去开辟大明的海外飞地。”

    徐辉祖闻言,郑重的点头。

    虽然他不清楚开辟商路为什么跟改革税制、币制有关系。

    但他身为武将勋贵,开疆扩土什么的还是明白的,干就完事了。

    安抚完两人,苏缘依旧沉思。

    回到苏缘想实行银本位的想法。

    大明的白银货币化从成化年间开始,到嘉靖年间基本完成货币化,最后在万历年间通过“一条鞭”法,最终确立白银的本币地位。

    隆庆开关到明朝灭亡的七十多年里,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银流向大明,世界三分之二的贸易和大明有关。

    明朝白银存量从明初的将近四亿两,暴涨到八亿两。

    看似白银存量暴涨,但问题也随之而来,随着白银货币地位的确立。

    我们那爱存钱的天性被激发了出来。

    八亿多两的白银,其中有4-6亿两被达官贵族、富豪商贾们窖藏了起来。

    导致市面上流通的白银数量实际上没有那么多。

    你觉得离谱?

    那你想想李自成抄官员家产抄出来了多少银子。

    七千万两!

    这还是只是京城,还没算大明富庶的江南地区,以及那些晋商呢。

    这就导致了大明权贵富商通货膨胀,平民百姓通货紧缩的怪异景象。

    因为市面流通的白银也就2-4亿两,而那时的大明人口都一亿多了。

    平均下来,人均也就3两银子左右。

    这点银子能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