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职路广阔 » 第十一章 参军

第十一章 参军

    赵天阳的录取结果并不让人满意,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不能让他的母亲满意。

    在几个月之前,班主任孙老师说到“单招”事情的时候,刘丽芬经过再三的考虑,她终究还是没有过了自己心里的一关,没有同意让赵天阳参加“单招”考试,为的就是能够通过高考,进入一个本科大学。可是现在,虽然参加了高考,最终还是被一所专科学校录取了。

    这就是命吗?刘丽芬一度这样反问自己。为啥我的孩子就不能上个本科大学,将来也能有一份轻松的工作,不再吃苦受累。她当然不相信这是命运,她自己也并不相信命运,而更相信事在人为。可是,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她实在是无能为力。

    尽管在赵天阳还上小学的时候,她就对他的严加管教,希望他能够好好学习,有个好成绩,考个好大学。可是,孩子的脑袋就像是被胶水糊住了,无论如何也不开窍。不管挨了多少打骂,不管上了什么样的培训班,不管怎么跟班主任老师沟通,成绩就是没有起色。这也实在是让刘丽芬束手无策,但凡换成其他什么能代替的事情,她都宁可自己去做,也不跟孩子费神了。

    后来上了初中,打骂也无济于事了,刘丽芬又把主要方法换成了鼓励。她承诺,只要成绩有进步,无论是什么愿望,只要不超过能力范围,全都满足。结果,大概是赵天阳为父母考虑,不想让他们为了他的愿望为难,成绩一直保持的很好,基本都是原地踏步。

    渐渐地,母亲也就对他不再抱有幻想,转而把压力转给了父亲,希望能通过他们的勤奋,给孩子攒下一点资本,将来能够有一个轻松的起点。

    考高中的时候,他以一个有惊无险的分数考进入了岭北一中,虽然只是分到了培基班,但终究比那些直接去了职业高中或者技校的学生要强,好歹是给母亲留了一线希望。

    可是,经过三年的高中,在转了一大圈之后,现在又回到了这条路上,越发的让母亲心有不甘。

    整个假期里,全家人似乎也没有对这件事达成一致意见。

    母亲的的第一建议是让赵天阳去复读。她坚持认为成绩不好就是因为努力不够,只要肯努力,花上一年的时间,总是能考个本科的学校。为此,她和赵强商量了几次。

    在赵强看来,这个学校确实不太理想,但也并不是完全不能接受,毕竟那么大一个学校,又不是只有赵天阳一个学生,既然别人家的孩子能去,为啥自己家的孩子就不能去呢?于是对于让赵天阳复读的建议,他并不是很支持,虽然没有明确的反对,总还是保留了意见。俗话说“知子莫若父”,他相信复读一年,孩子的成绩只会更差。

    见与赵强沟通没有结果,刘丽芬就直接和赵天阳商量复读的事情。对于赵天阳来说,复读无异于坐牢,他当然更愿意去上大学了,并且信誓旦旦的说自己去大学里一定会好好学习,争取一个出色的成绩,将来还可以继续考本科。

    明确和赵天阳站在一起的只有爷爷了。赵老爷子对于赵天阳的录取结果很是满意,并坚定地支持他去上学。还放下狠话说,要是赵强和刘丽芬两口子不供赵天阳上学,他就把老院子卖掉给孙子换学费。两口子有心告诉老爷子,那老院子现在根本没人买不说,就算真有人买,也卖不够学费钱。终究还是念在老爷子也是一心疼爱孙子的份上,没有和他理论。

    事实上,赵老爷子之所以这样坚定的支持赵天阳去读一所专科学校,除了是对孙子的疼爱,也还是有他自己的实际理由的。在他所熟悉的上个世纪,也就是赵强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学校里面的老师们很多都是“中师”毕业。所谓的“中师”,就是中等师范学校,相当于中专学历。而那时候能够进入“中师”学习,最后进入到学校做一个公办教师,是很多家庭梦寐以求的事情。而且,“中师”在生源选拔上也十分严格,往往是去不了“中师”的学生才会被迫去读高中。也正是因为有这样高标准的选拔,那一年代的“中师”人,挑起了全国基础教育的大梁,为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新一代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赵老爷子还有另一个理由:村里老李家的老三也是专科,他们家老大老二都是出名的大学生。但是刘丽芬不接受这个说法,她觉得正因为他们家有了俩大学生,不需要再多个大学生光耀门楣了。

    不管怎么说,四个人里面,接受这所专科学校的人数占到了两个半,不接受的只有一个,最关键的是当事人也接受。刘丽芬尽管满心的不愿意,但在事实面前却也无能为力,强烈的不满似乎正在被一天天的消磨。直到有一天,事情出现了转机——新一年征兵的通知下发了。

    看到征兵通知的时候,刘丽芬忽然觉得找到了新的希望。虽然当兵也没什么直接的好处能让她扬眉吐气,但是至少可以缓解眼前的尴尬局面。

    一时间,不能让自己家的孩子上一个专科大学这件事,又成了她的首要目标。

    经过一番打听之后,她了解了关于征兵报名的各项流程,而且也觉得孩子能够满足相关的要求。于是,又和赵强商量起来。

    对于她的这一提议,赵强的评价是“越来越不靠谱”。因为在他看来去当兵是一种逃避的选择,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迟早还要回来找工作,成家立业。但是刘丽芬也给他说出了一些理由,包括参军回来可以重新入学优先读本科,可以有安置工作的优待,还能锻炼一下孩子的性格——现在的阳阳有点软弱,做起事来缺少男子汉的魄力与决心——这也是她总结高考失败经验时候,分析出来的原因之一。

    赵强终究被刘丽芬陈述的各种理由和坚定的信念给折服了,他接受了参军的选择。

    赵老爷子本来是不大乐意让赵天阳去当兵,他担心孩子吃不了那份苦。但是既然父母都觉得孩子正好需要这方面的锻炼,而且他也想到了赵强的修车师傅也是在部队学的手艺,于是也就表达了支持的态度。

    面对大人们的统一意见,孤立无援的赵天阳只能选择了妥协。

    很快报名参军的流程开始走起来了,并且一切顺利。入伍通知书下来的时候,刘丽芬总算舒了一口气,觉得儿子这么多年没好好学习,练出了一个好的身体,也是十分不容易的。

    就这样,赵天阳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子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