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职路广阔 » 第四十二章 差距

第四十二章 差距

    在李振华的老家岭北县,春天的气息已经日渐浓郁。

    每年到了谷雨节气前后,也就是阳历的四月中下旬,还留在村里的老一辈人就开始准备种地了。尽管世界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交通工具已经从骑马坐轿变成了汽车高铁飞机,神话故事中的千里眼顺风耳也都在互联网下成了平常人的基本技能,就连腾云驾雾嫦娥奔月这样的幻想也已经变成了现实。可是,在种地这件事上,岭北县的农村里还延续着很多传统。

    谷雨节气的前一天,是李振华的母亲孙玉萍早就选好的良辰吉日,她相信在这一天种地,能够保佑这一年会风调雨顺。于是,她和李振华的父亲李青山两个人在这一天早早的就起来吃过早饭,在太阳还没升起的时候,就把农具、种子、化肥等一应物品装在三轮车上,出发了。

    等李青山和孙玉萍都已经在地里干了一气活儿之后,村北头儿的老刘家两口子才上山来。在农村,一个村里住的人家很多都会是七拐八绕的沾亲带故,即便没有什么亲属关系,也会找个可以参照的辈分,然后互相称呼哥哥嫂子叔叔舅舅的。这个老刘家的男人因为排行老三,平辈里年龄大的都称呼他为刘三儿,年龄小的就叫他三哥,到了李振华他们这一辈的孩子也就叫他三叔,叫他媳妇三婶。走

    到李青山家地头儿的时候,刘三儿媳妇吆喝着跟孙玉萍说话:“大嫂子,你们可真早啊,都干上一气活儿了。”

    “嗐,是呗,今年华子不在家,少个帮手,我们俩就得早点。”李振华的母亲也提高嗓门回应着。

    “你们两口子还真是有福,老大老二都学习那么好,多个老三又给你们帮了不少忙。你说要不是华子这些年给你们帮手,你们得多受多少累啊。”

    “就是。”多年来,三个优秀的孩子一直是孙玉萍的骄傲。

    “我听说华子就上了个专科大学,跟他哥哥姐姐可是差了不少。你说这是不是帮家里干活给耽误的?”刘三儿媳妇的这个疑问,不知道是她自己临时的想法,还是村里大伙的传言。

    孙玉萍听她这么问,停下了手里的活,直起身子看向刘三儿媳妇,说到:“嗐,啥耽误不耽误的,人各有命。你说他托生到我们家了,父母都没能耐,不干活有啥办法呀。”

    “话是这么说,可是你说他哥哥姐姐都是上的名牌大学,华子脑瓜也不笨,最后就上个专科,还是让人觉得怪可惜了儿的。你们那会咋就不供他再学一年呢,让他好好考个好学校?”

    “哪是我们不供啊,是他自己要去这个学校,他自己也觉得不赖。这不寒假在家还说呢,学校各方面都挺好的。”李振华上的这个大学孙玉萍也有点不满意,这个不满意并不是她自己对孩子的要求或者期望,而是她希望孩子能上个好点的大学,将来有个好的出路。这个小儿子一直帮家里干活,有时候让她觉得有点亏欠了他,所以更加希望他以后的日子能过的轻松点。她对刘三儿媳妇说起这事感觉有些不愉快,于是换了个话题说:“你们家刘刚呢,也上了高中快要考大学了吧?”

    “还得几年呢,这才刚上初二,明年中考。”刘三儿媳妇说:“不过我们家那孩子不行,随他们老刘家的根子,脑瓜子笨,打小就学习不好。”

    “你可别说,我看刘刚脑瓜也挺好使的。后面再抓点紧,完全来得及。”

    “嗯嗯,是得抓点紧了。咋也得使劲上个本科,将来找个坐办公室的工作,可不能跟咱们这样吃苦受累的了。”刘三儿媳妇说着话,发现刘三儿已经走得远了,赶忙说了一句:“我不跟你说了啊,大嫂子,我得走了。”然后快步的追了上去。

    孙玉萍一边低头干活,一边回味着刘三儿媳妇刚才说的话,不禁想起了远在外地的三个孩子,眼睛竟然有些湿润了,也不知道是苦,是甜,还是让山风迷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