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职路广阔 » 第七十章 不敢当

第七十章 不敢当

    如约而至的寒假,在不知不觉中就又过去了。

    一年前,“职教20条”这一重磅文件的发布,就像是投入职业教育之湖中的一块巨石,一时掀起了大朵的浪花。一年后,波浪渐平,整个职业教育界似乎并没有发生什么显著的变化,又似乎有一些改变在悄然发生着。

    滨海电信高等专科学校机械系机械制造教研室的全体老师,像从前一样,在正式开学的第一天,组织了教研室研讨会。如果非要找出一点和去年的不同之处,那大概就是增加了徐正永这位新成员。

    徐正永到办公室的时候,只有高平和教研室主任邵老师在,其他几位老师还没有来。

    这个邵老师今年43岁,已经做了5年的教研室主任,是一个兢兢业业规规矩矩的人,能够按要求完成系里和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除此之外最大的个人爱好就是钓鱼了。因为专业课的教师们不要求坐班,所以他经常在没有教学任务的时候和钓友们去垂钓。

    邵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最大的福利就是假期与自由,我们应该充分的利用好。

    同时,他也十分感谢国家和学校所给予的福利,每当有工作需要做的时候,他也会认认真真的做好。

    教研室里还有一位与他年龄相近的崔老师,或许是共同的时代经历造就了人们的思想,这位崔老师的各种观点和邵老师很相近,只不过他并不喜欢钓鱼,他的爱好是体育运动,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足球,各类活动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因为保持运动,崔老师的身体可以说是整个教研室里最好的,就连几个三十岁上下的年轻人都自愧不如。

    此外,教研室里还有年轻一点的邓唯和田老师,以及年龄大一些的王老师和孟老师了。

    开会时间还没到,徐正永和高平随便的聊了一些假期里的事情,邵老师也不时的接上两句,等着其他人的到来。

    按惯例,教研室研讨会要完成一个指定主题的研讨,同时还要进行无固定主题的自由讨论。

    在这个机械制造教研室的研讨会上,还有一个现象,那就是对于指定主题,大家几乎都没什么想要发表的意见,所以就会由教研室的主任依次要求每一位教师发言,但是无固定主题的自由讨论,倒是能让大家提起兴趣,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

    今天的指定主题是关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内容,大家的观点主要包括提高双师队伍建设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双师队伍建设可以提高教师积极性,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之类的。

    正当教研室主任邵老师准备做一下总结的时候,王老师提出还有一点想法想要说一说。

    这位王老师,是一位十分受人敬重的老师。受人敬重不只是因为他现在是教研室里面年龄最大的,还因为长期以来他一贯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据说是因为他对学生完成的图纸要求严格,一丝不苟,质量差的图纸甚至会被他当场撕掉,于是学生们私底下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叫做“王司徒”。

    王老师的发言申请有些出乎意料,于是大家都定了定神,准备好了认真的听一听。

    “老师们,我就借着今天双师型教师的话题,再多说一点。前面学校发布了一版关于‘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条件,大家也都积极的参与了申报。现在咱们教研室应该是已经达到了百分之百的比例,就是说大家都符合双师的要求,只是在级别上略有差异。我之前也认真的看了这个认定条件,发现在这个高级双师认定的六个条件中,我满足了其中的四条,尽管要求只需要满足六条中的一条就可以了。但是我还是觉得这个条件设置的不太合理。”

    “就拿我自己满足的这几条来说,第一个是获得省级一等以上的教学成果奖,要是这样的条件符合,这闹了半天不还是教师的本身就该有的能力吗?这跟双师有啥关系呢。双师中的第二师是什么呢?”

    “第二个说是有发明专利,排名前两位。我这之前是别人带着我名字的一个发明专利,说实在的我啥也没干,就这也能成为高级的双师?别说我啥也没干,就算这东西是我写的,也跟双师没多大关系吧。双师是不是应该是指的能够在理论是实践发展双方面都能给学生做出指导啊?还有这个教材建设成果奖和在线精品课程,我也是符合的,但是这些也跟双师没关系吧。”

    “凭良心说,我这教学几十年,大家对我的工作态度也还算认可,我自己可以说也是问心无愧,但是要是就这就能称为双师了,我还真是不敢当。真是让我在实践方面对学生的关键技能尽行一些指导,有啥说啥,也不是完全干不了,但是我觉得照着高级的双师,还有一定的距离。既然是高级双师,那一定是要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上都格外突出的才行,两条腿一般长,我这样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要是能称为高级双师,那人家教学能力突出,实践技能过硬的大师放哪里呢?不公平嘛。”

    几位老师一下被这位王老师的自我否定给说的有点跟不上节奏了,也只好静静的听着。王老师喝了一口水,又继续说:“有这些条件,能评上了,大家都高兴,我也高兴,这何乐而不为呢?”王老师说着看了看几位认真听着的同事,“是吧,都高兴啊。首先领导们高兴,因为老师们都称赞领导英明。然后呢老师高兴,因为大家都顺顺利利的评双师了。那些个管理部门也高兴啊,因为各个院校积极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嘛,响应他们的政策。最后家长也高兴,因为教孩子的老师都是双师型的教师,那么谁不高兴呢?到最后只有用人单位不高兴,一招人就说这特么都是些什么学生,啥都不会。”

    老师们听到这,不禁笑了起来,心里当然也知道王老师所说的话是实情。可是实情又能怎么样呢?就如同王老师接下来说的一样,这样松垮的条件设不设定有啥意义呢?无非是在玩文字游戏,数字游戏,说严重点就是一个浮夸风。可是不这样,又有什么办法呢,很多办学的条件就达不到,就没法得到支持,就难以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就好比是现在面前有两条路,一方面是没有发展的机会,一方面是能争取到发展的机会,但是需要走一些错路,该怎么走呢?这当然是领导们的工作所在。但是作为基层的老师,又有多少人会去思考,我们到底走在一条怎么的路上呢?我们用尽各种方式,努力的争取得到了支持,又是否真的用来修正错误弥补不足了呢?还是继续去自欺欺人的编造数据,最后让职业教育自降身价呢?

    还是邓老师的发言打破了尴尬的局面,他说:“其实说到根本,无论是双师队伍也好,还是校企合作,技能大赛,各方面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学生实在不给力啊。就他们这样的学习状态,别说双师,就是三师、四师都没有用,天师来了都没用。”

    谈到学生们的情况,老师们自然也是一肚子的话,大家都跟着自由的讨论起来了。

    孟老师不无感慨的说:“说起学生的情况,恐怕王老师我们俩最有发言权了。像是小高,邓唯你们年轻的,自打一接触学生,基本上就是现在这样的水平。”

    “嗯嗯,还真是。”邓唯应和着,:“我就没见过好学生啥样。”

    “邵老师他们刚来那时候,学生的基本素质应该也还可以,到了小田她们过来那会,学生的质量就下降了很多。要说老王我们刚参加工作那会,八十年代末,全国的大学生也没多少,能考进咱们学校的学生,不夸张的说,也都是万里挑一的,学习方面都不用说,学习以外的,他们那时候对实事的关注,对未来的思考,对人生的规划,大多都是明确的。可以说现在最好的在那时候基本上都不入流,因为现在的学生身上,总感觉缺点什么,找不到那种大学生的感觉。”

    “老孟这话说的对,我也有这种感觉,就是缺少那种读书人的家国情怀,缺少那种读书人的气节。有一种学生,就是上课的时候,你怎么讲,怎么要求他都是不听,等到了考完试的时候,他又过来嬉皮笑脸的找你要分,求你别挂科,一说就是挂科了影响这个,影响那个,知道影响早干嘛去了。自己的事根本不当回事。对于这种学生,我是从来都不手软。”

    “哈哈,所以学生们都称您王司徒。”邵老师开玩笑说。

    “咋叫我那是他们的自由,其他的事怎么都好说,但是学习这事马虎不得。不管学生的水平怎么变,我们教育的宗旨不能变,不能说他们的水平降低了,我们的要求就得降低。”

    “大学扩招,满足了更多数人的需求,也提高了全民的综合素质。但是对我们这类学校冲击也确实是挺大的。”高平跟着说,他在刚入职的时候王老师是他的指导老师,所以很多方面也受到了王老师的影响。

    “很多时候问题的根源还在于一些中小学的老师的态度和教学方法。”邵老师发表着他的看法:“学习成绩固然是衡量学生表现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学校或者任何人终究难以把所有学生的知识水平做到一致,学生们会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成绩表现的不一样。老师们不能因此带有偏见,说学习好的学生我就稀罕,学习不好的就放任自流。作为中小学的一个重要责任,除了带领学生们参加考试,还应该引导学生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好的品格。那么不管进入到了什么大学,走向什么工作岗位,都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邓唯接着邵老师的话说:“就是这样。中小学的时候,学生的思想逐渐形成,各方面习惯也逐渐养成,在这时候如果不重视,指望说到了大学再去重塑,改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已经对学生们向不同的方向做出了分流,大学老师再怎么努力,也只是在某个范围内优化,而难以对学生有根本的改变了。”

    “邓老师说的这个中小学很重要的观点,我也很认同。”徐正永一直在听着大家的讨论,也有了一点自己的想法:“但是现在的学生们,虽然说接触到信息的途径比以前多得多,但是他们也并没有比以前的孩子们有更成熟的思想。大概是父母们都给孩子们创造了良好的物质生活环境,让他们感受不到生活的压力,也就缺少了对现实的认知。大学作为最接近社会的校园教育,可以给学生们创造更多的成长机会,尽快补齐思想完善的最后一环。”

    ……

    老师们有各自的表达了自己看法,最后邵老师对整个研讨会进行了总结,也就完成了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