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职路广阔 » 第八十五章 临别

第八十五章 临别

    一周很快过去了,又到了陈老师选修课的时间。李振华和陈海娜早早的来到了教室。

    这一天,教室里来的人要比平时多一些,以前没怎么出勤过的一些学生也都来了,大概他们都希望用最少的时间投入来获取最多的学分。

    看着教室里明显增多的人数,陈老师大概的清点了一下,然后感慨的说:“难得大家还记得我们的门选修课今天是最后一次,在百忙之中抽时间过来参加结课。”

    听的学生们都笑了起来。

    “我们作为一所工科为主的学校,校园里面的文科生相对较少,这也造成文化的氛围就相对要弱一些。但无论是对于一个人,一个组织,还是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化的伴随都要比技术更加的长久。纵观历史,制作石器无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当时原始人类极其重要的技术,但是早已在历史中过时,但是当时原始人合作共享的精神却在几年也格外重要。再比如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技术,对文明的发展进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现在只能存放在博物馆里,而它曾经印刷的那些典籍内容,却作为文化的组成至今流传。”

    “现在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一些手工艺品,或者某些品牌推崇的纯手工制作,都被赋予了不菲的价格,那么同学们可以想一想,这里的卖点真的是手工技术吗?”

    陈老师说到这里,停了下来,他在给学生们的思考时间。不知道学生们是否听进了他说的内容,反正是没有人做出反应。

    见学生们都没有反应,陈老师也并不意外,他继续说:“并不是的,卖点并不在于手工技术能够达到一种机器技术达不到的水平。他卖的是一种情怀,也就是精神上的东西。在现在的社会,各种各样的技术可以说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很少能有哪一种单纯的技术可以伴人一生,但是各种技术所伴随的精神,却永不过时。比如精益求精的精神能够促使人们不断的追求新的技术技能,并且不断做的更好。比如爱岗敬业的精神能够让人们始终保持适合岗位的发展需要。如果没有人文精神的支撑,单纯的技术就是无源之水,很快便会枯竭。然而,人文教育的缺失,也正是我们这些年在大学教育中的遗憾。”

    “早在七十年前,著名的建筑史学家和建筑师梁思成就曾经在清华大学发表过关于‘半个人的时代’的演讲。梁思成或许有的人不熟悉,更多的人可能是知道他的妻子林徽因,知道林徽因可能是因为她被称为民国才女,写出了‘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样的名句,也可能是因为她和著名诗人徐志摩的情感纠葛。不过如果你不熟悉梁思成,那也应该知道他的父亲梁启超,这是我们近代史上的名人。前一次课我们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梁启超概括出来的。梁思成所说的半个人,就是人不再是完备的人,而是偏于人文或者偏于技术。这个现象,在我们这个时代变得更为普遍,因为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以高考为目标的文理分科造成大部分学生只能选择文科或者理科,导致不能均衡发展……”

    “分了文理还学不过来呢,不分的话,还不得累死啊?”有个学生在下面接茬说到,引得原本安静的教室哄笑起来。

    陈老师等了一下,然后摆摆手示意学生们静下来,继续说:“不分科也未必就会累死啊。最近几年的新高考选科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就缓解了这种情况吗?现在看到我们这个工科为主的学校还有这么多的学生能够因为这样一门课聚在一起,特别是今天能够因为诗歌聚在一起,还是很让人欣慰的。但是现实中仍然还有很多重要的问题存在,比如为什么对于高考来说同样重要的语文和英语,到了大学以后,几乎所有的专业都要继续学习英语,而却不再学习语文。与之矛盾的是,英语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除了上学时候的考试几乎再也没有其他用处了,而语文却后半生都还要用。有用的不去学,没用的却要往死里学,我不理解……”

    学生们纷纷为陈老师的话叫好鼓掌,“学生苦英语久矣”也可见一斑了。

    陈老师继续摆手示意大家停下来,“好了,伤感的话题,我就不再多说了,毕竟有些问题我们也确实了解的不够。下面我们来说说让人高兴的话题吧,也就是咱们选修课的结课考核,希望大家都能顺利通过。下面,就把时间留给大家了,可以尽情的进行交流展示,我也会根据不同的表现给出一个分数等级。”

    陈老师话音刚落,就站起来一个男生,“老师,我先说一个。”

    “好,好,那就你先来。”

    “辞驾欲登九霄台,天光万里为君开。流云毕竟靠不住,不知风从何处来。”

    “诶?你这是借的哪首诗的韵吧?”

    “对,这个是用的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是我今年暑假开学时候在路上写的,当时感觉自己已经大三了,该找工作了,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好的前程吧。但是也认识到好的前程要靠自己的实力,如果把希望寄托在一些虚的方面,那就会像浮云一样,不知道哪里来的一阵风就给吹散了。”

    “嗯,不错。”陈老师夸赞说:“这位同学不只是说的很好,而且勇于第一个站起来,大家给鼓励一下。”

    学生们鼓掌的时候,陈老师问了这位男生的姓名,给他记了成绩。

    掌声过后,陈老师又问:“哪位同学继续?大家主动点啊,先说的分高。”

    在陈老师的鼓励下,又一位男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也分享一个我写的吧。”

    “好的,有请。”

    “此去前途未堪疑,敢向雪峰擎红旗。豪杰当有凌云志,纵横万里自无敌。”

    “不错,也不错。给大家讲一讲创作的背景。”

    “嘿嘿,也没啥背景。就是上周上完课您不是说让大家写一首诗吗。正好赶上下雪,周日出去玩的时候,就有了点想法,改了几遍凑出来的。”

    “嗯嗯,凑的不赖。我是听出了满满的豪气。”陈老师说完,又向教室里其他的学生说:“想说的尽快啊,前三名马上就都揭晓了。”

    这时候,坐在教室靠窗位置的一个女生站了起来。陈老师见是一位女生,额外的鼓励说:“很好啊,女同学也不甘示弱。咱们共同来听一听吧。”

    “感谢陈老师,给我们讲了那么精彩的传统文化,又在最后安排这么有意义的结课。我个人很喜欢诗歌,特别是古诗,以前自己也会写一点自娱自乐吧,但是从来没有公开的与人分享过。今天恰好有这个机会,我想把前几天下雪的时候写的一首小诗和大家分享一下。”

    说完,她拿起一张纸,看样子诗是写在上面的,念到:

    不知雪何舞,远山相与茫。愿得一小炉,慢火煮茶香。

    恰有故人来,添薪解银装。纵无五花马,觥筹亦酣畅。

    高谈近星月,低语凌晨霜。倚窗惊相问,归路几处藏?

    一首小诗念完,陈老师听的似乎还意犹未尽,直到女生又加上了一句“老师,我说完了。

    “大家觉得怎么样?”陈老师问到。

    “好~”有几个学生做出了反应。

    “有请继续给大家介绍一些创作思路吧。”

    “好的。上次上完课那天正好下雪,我在回宿舍的路上,看到远山白茫茫的一片,就有了这个第一句的灵感。但是酝酿了半天,也没有合适的后句。回到宿舍后,我喝了一杯热水,就来了灵感,把宿舍想象成一间大山上的小屋,我一个人正在用土制的小火炉煮茶。这个场景也是我一直向往的,就像是白居易的《问刘十九》里面说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后面这些场景就都是我想象出来的了,在一个美好的雪夜,恰好有老朋友来访,我给炉子加柴,为朋友取暖。下面这句是虽然没有好酒,但是也喝的很尽兴。然后朋友们边喝酒边聊天,时而声音很大,似乎能吵到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时而窃窃私语,只有窗户上的冰花能听到。这样一直聊天喝酒,等到天亮的时候,靠近窗台向外一看,才发外面的世界都已经被大雪给覆盖了,完全辨认不出哪里是路。这个倚窗是借用的陶渊明归去来兮中的一句‘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这也是我特别喜欢的一种生活场景。嗯,我要说的就是这些吧。”

    陈老师带头鼓起掌来,他没有想到班里还有能写出这样诗句的学生,学生们也都跟着鼓起掌来。李振华虽然没有听的很明白,但是也觉得这首诗写的很好,像是之前陈海娜写的那两句一样,听起来特别像课本上那种古诗,大概这就是李振华评价好不好的标准吧。

    他问陈海娜说:“你写的那首诗,后面那两句诗补上了吗?你也给大家说一下听听。”

    陈海娜还正在品味刚才女同学的“高谈近星月,低语凌晨霜”,听李振华问,低声的回复说:“我不想说给大家听,只想说给你听。”

    “没关系,分享一下吧。我听不懂,浪费了你的诗了。”

    “你听不懂,你是个傻子。”陈海娜说完,转头不再看李振华了。

    接下来一直没人再站起来继续了,不知道是其他同学都没有准备,还是被前面同学的作品比的不好意思说了。

    陈老师一再的鼓励大家,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情感,还是没有人主动站起来。

    过了一会儿,他又说:“如果大家都不主动,那我可就要点名了。”

    说完又等了一会儿,还是没有人站出来,陈老师说:“大家可以自己先思考准备一下,我再多说几句。”

    “大家也都知道,我们这是一所职业院校。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要瞄准就业学技术。但是我感觉这个观点不是很完整,不是很完善。人总是有感情的,不管是管理者,还是技术员。有感情就需要表达与控制,也需要自我的梳理和调节。如果在教育中只是教会学生们就业的能力,那么他们的感情教育如何实现呢?说的好听一点,不能把人当机器用,说的再难听一点,不能把人当牲口用。”

    听到这,又有学生带头鼓起掌来。

    “情感教育的方式也有很多,我的方法就是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来完善一个人的思想品格和内心修养。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去探寻那些诗词中的美好,去和古圣先贤进行思想的交流,就是要把这些融入到自己的思想之中。一个人能够感受到春花秋月的美好,能够体验到名山大川的壮丽,能够知父母养育之恩,能够念师友帮扶之情,那么他就不可能轻生厌世,因为他知道自己活的并不孤独,他知道他的生命不止属于他自己,他也会对自己从事的工作专心致志,他也会把这种情感传递给他的孩子,因为他知道这才是我们文化源远流长,民族兴旺发达的密码。”

    “大学不只是年轻人谋求职业的地方,还要在这里实现思想的升华。要在这里变得心智更加成熟,态度更加乐观,精神更加向上。儒家经典里的《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面的大学,虽然不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大学,但是这里面的思想却具有现实的价值。这些东西,不是学哪一门技术的时候需要的,但是有了这些宝贵的思想,无论学习哪一门技术,都会让我们的技术更加的为我所用。所以,我希望大学里面不应只有招聘会,还要有读书会,音乐会,交友会,诗歌会。”

    学生们再一次鼓起掌来。

    陈老师摆手示意大家停下来,然后说:“得抓紧时间了,有人自己说吗?没有的话,我就点名了。”

    陈老师照着名册点了几个学生的名字,有的站起来背了一首古诗,也有的念了几句名句,大多出自《滕王阁序》《兰亭集序》《出师表》这些名篇,也有的大概是提前没有准备,以致什么都说不出来,也有几个名字干脆人都没在。

    最后,当陈老师把名单上的人都一一点过之后,他发现有两个坐在后面的学生似乎一直没有起来过。在大学里,像是这种选修课上到了最后老师仍然叫不上学生名字的情况还是很常见的,一方面因为校级的选修课,学生属于不同的专业,再就是选修课大多不需要考试,学生也不愿意和老师互动。

    陈老师向着李振华问到:“你们两个是不是没有在我的名单上?”

    李振华见老师注意到了自己,就回答说:“是的,老师,我们是来旁听的。”

    “哦,欢迎旁听啊。正好有几个学生没来,还余下一点时间,既然来了,也给大家分享点什么吧。”

    这可把李振华给难住了,他站起来一时不知道说什么,脑子里似乎有很多话要说,但是自己又感觉都是些上不了台面的土话,挑来捡去似乎只有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当他尴尬的想把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陈海娜站了起来,仍然用她那惯有的柔和但却有力的语调说:“老师,我这里有一首小诗,希望能和大家分享一下。”

    “好的,请大家一同来听一听。”

    “我写的这个算是五言绝句吧。”陈海娜先作了一下说明,然后她念到:“雪舞三秋树,心乱远行人。”

    李振华听出来这正是上周他们俩在雪地时候陈海娜说的那两句。说完这两句,陈海娜停了下来,没有继续说,她看了看李振华,似乎是欲言又止。

    停了一会儿,才又似乎是犹豫着说出了后面两句“重逢无年月,搓手忆余温。”

    “嗯,也不错。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这个,好像也没什么可解释的,也是前几天下雪那次,跟朋友在一起随便写着玩的。。”

    “哦,我说一下我的感受啊,不知道对不对。我能把它理解成一首写离别诗吗?”

    “这,嗯—,这个……”陈海娜说着的时候,声音竟然有些哽咽了,“这个也算不上吧。”当她断断续续的把这句话说完,竟然一时没忍住,泪水夺眶而出。

    她整个人也变得情绪激动起来,像是失去了控制一样,站起身跑出了教室。

    突如其来的变化,反到让老师有些措手不及,他看向了还站在那里的李振华,其他同学也都转头看过来。

    李振华的惊讶程度要比其他所有人更甚,这是怎么了?

    他一愣之后,也跟着追了出去。当他跑出门外,看到陈海娜的已经跑出了教学楼的门口。还没等他继续追上去,就听到后面有人在喊:“同学,手机!”

    李振华回头一看,见刚才的教室门口正站着一个学生朝自己喊着,貌似就是上课时候坐在后门边上的男生,这才想起来手机还在教室的桌子上。

    没办法,他只好又返身跑到教室。

    桌子上有两个手机,一个是李振华的,另一个是陈海娜的,原来她也没有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