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职路广阔 » 第九十七章 合力

第九十七章 合力

    确定下了土地,这件事也就真真切切的开始了。下一步就开始着手开始建设了,建设方案自然就成了当务之急。

    赵天阳找机会又自己去了两趟之前随领导检查工作的乡镇,镇上的种植户见是县里领导的司机,自然也不会怠慢,况且他也没什么过分的要求,就是看看大棚的各种设计,问一下灌溉、防虫等各方面的问题,农户们都很细致的做了回答。

    尽管收获不少,但是距离他预想的建设方案还有些距离,因为农户们大多都是尽量节省成本,能用人工的地方也都不会选择用设备。至于设计图纸之类的,更是从来没有的事情。

    这也让赵天阳看到了一点点现实,一帆风顺只是美好的愿望,一波三折才是事情的常态。

    那么,之前设想的标准化示范项目要从何入手呢?仿佛又没有了头绪。好在还可以找沈君聪商量一下,而不用单凭自己一个人闷在那里苦恼了。

    经过一番商量,他们又找到了新的解决办法——既然是要做示范,要做成标准化的标杆,那就要做从无到有的东西,何不自己制作一套可用的自动化设备呢?

    可是说归说,对于他们两个人,不要说设计自动化的设备,连最基本的方案都没有思路。

    大概是人真的到了这一步,头脑自然也就灵活起来了,思路自然也就宽阔起来了。所以有句话说的就是人不逼自己一把,就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那么到底由谁来做设计方案呢?赵天阳突然灵光一闪想到了李振华,当然并不是找他来帮忙设计,而是上一次在吃饭的时候,听他说过一些关于大学里面老师给企业做服务的事情。那么找他来介绍一个大学里能做设计方案的老师,似乎是值得一试的。自从滨海电信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大学之后,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地位也提高了不少,毕竟学校能从大专变成大学也是实力的体现。从这样的学校里请个人来做一个设计方案,那自然是不在话下的。

    只不过不知道人家那些老师得要多少钱啊?这个问题让他又有了些许的疑虑。恐怕那里面的人不是自己能够用得起的。

    疑虑终究不是放弃的理由。

    赵天阳给李振华打电话的时候,他已经开始在公司里上班了,刚刚加入了一款新开发的产品的试制任务之中,公司领导看重的是他在技能方面突出的能力,而且刚毕业的单身小伙儿,没有家庭的负担,正可以连续作战。

    听明白了赵天阳的意思之后,李振华答应帮忙联系一下。他想到了老师高平,在过去将近两年的时间里,因为做辅导员助理的缘故,他和高平的接触比较多,也知道高老师以前承接过外面委托的设计开发之类的工作。他所顾虑的也是关于费用的问题,否则可以当场给赵天阳一个确定的回复了。

    李振华没有直接打电话联系高平,而是决定等下班后直接到学校去找他。他很熟悉高平的作息规律,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在学校。把事情当面向老师汇报一下,他觉得这样显得对事情更重视,也对老师更尊重。

    他找到办公室的时候,高平果然还在。他把情况大概的描述了一下,高平问了一些细节的问题,但是他基本上都说不上来,因为他本来了解的也不多。只是反复的强调赵天阳是他认识多年的好朋友,人很靠谱,希望老师能够给他帮这个忙。

    高平基本上听明白了李振华的意思,大概是一套用于实现农业自动化的设备,但是还不确定具体要做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

    他告诉李振华,可以等时间方便的时候让他的朋友过来见面详细的聊一聊,或者也可以一起到现场去看一看。

    李振华又犹豫着试探性的问了做一次这样的沟通,需要多少钱?

    高平呵呵的笑着说,具体的设计服务费和加工制作成本需要到时候看情况才能估计,前面的交流沟通不要钱,“我也不是明星,不需要出场费。”

    事情的顺利完全超出了赵天阳的想象,或许是因为他自己没有上过大学的原因,以为大学里的老师是一种格外缥缈的存在呢。在接到李振华的消息之后,他就开始期待着尽快能够和这位高老师见面了。本来他说听老师的安排,他随时都可以到市里去和老师见上一面,当面说清楚。等到晚上又琢磨了一下,觉得还是请高老师到现场看一看更合适。

    于是,他又在第二天的时候,让李振华转告高老师,请他在时间方便的时候到城关镇河下村来看看。

    ……

    按学校里的校历来说,已经到了期末,课程都结束了。高平合计了一下时间,选择了一个周末的早晨,开车带李振华一起到城关镇去见赵天阳。

    此时节气上已经过了夏至,尽管外面的天气早已明显的热了起来,车里却因为有空调,保持着舒适的温度。李振华大概是已经毕业的缘故,也或许是工作的这一段时间里有了改变,总之是不再像以前在学校时候那样拘束,随意的和高平聊着一些话题。

    从滨海市城区到岭北县将近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到了岭北县的县城还要继续再走大概十五分钟左右就到了城关镇。按着赵天阳提供的定位,汽车一直导航到了他家的老院子门口。

    赵天阳根据李振华提供的行程时间,已经提前在门口等候了。他把高平和李振华请到屋里,说是先休息一下再去地里。

    农家里的环境,自然带着一种让人放松的随和。赵天阳端上来新切的冰镇西瓜,高平也没有客气,一连啃了两块。李振华也自不必说了,这个老院子他已经不知道来过了多少次,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自然。

    歇着的时候,赵天阳又介绍了一下自己的想法,对于高平关注的一些细节问题,他都尽力的做了说明。

    聊了一会儿,高平提议趁着上午还不太热,早点去现场看看,再晚临到了中午就更热了。

    赵天阳本想开车去,高平了解了一下,听说是距离不算太远,就建议走路过去,一路上还可以多看看。

    李振华也说:“那就走着去吧,我也好几年没到地里去过了,估计现在荒着的地更多了。”

    于是,三个人步行往地里走去。

    所见的景象,正如赵天阳所说,大部分的地都荒了下来。本来各家各户的地块之间都是有一道矮矮的堤埂,每到修整田地的时候,邻家都会仔细的堤埂修正好,既是方便走路通过,也是一个界限的确定,就像是两家邻居之间的伙墙,有的时候邻家会为了让自家的地多上分毫,故意把自己家这一侧的堤埂修整的更窄一些,另一家如果为了不让走路的时候把堤埂踩坏,就要损失自己家的地把它加宽,年头久了,两家的地块就会出现此消彼长。但是如果另一家不一味的忍让,这两家可能就会因为这分毫的土地动起手来分出高下。可是现在,很多相邻地块之间那道曾经誓死捍卫的堤埂已经破败的模糊了,说明相邻的两家都已经放弃了这块土地。

    一边走,李振华一边给高平介绍了一些村子里的情况,河下村是城关镇距离县城最远的一个村子,也一直是有名的贫困村,去年才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现在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还有一些实在走不了的孩子,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是常年在外,只有一部分会在过年的时候像是候鸟一样回来住上几天。赵天阳也补充说以前到处都贫困的时候,大家还都能够安心的留在村里种地,现在外面有了挣钱的机会,没有人再愿意种地了。

    两个人还一起向高老师讲述了他们小时候一起在这地里玩闹的情形,红橙黄绿,历历在目,恍如昨日。

    走了一会儿,也就到了赵天阳租来的那块好地。

    在现场,他又一次比划着把自己的想法介绍了一遍。

    高平了解了土地的面积、走向、水电的供应,车辆的进出通道等各方面的内容。

    看着赵天阳信心满满,意气风发的样子,高平开玩笑说:“天阳,啥时候你要是把这一大片的土地都给利用起来就好了。”

    “有了高老师的大力支持,我们一定努力做好。”

    “你们有想法,愿意做点事情,现在正是好时候。只要你们有需要,我当然也愿意尽力支持。”

    看过了现场的情况,三个人又回到老院子里,对预期的建设目标做了一些沟通。沟通的过程中,一幅建设图逐渐的在赵天阳的头脑中浮现出来。

    最后谈到了设计服务费的事情,高平十分爽快地说:“因为具体的工作量现在还说不好,需要进一步商量确定好方案再说。给你们做这个方案啊,我也不想赚钱,如果你们能信得过我,那咱们后面就继续深入的沟通,我来帮你们做个方案,你自己根据需要采购材料施工建设,我这边也不要你什么钱,到最后根据实际情况报销一点油费也就行了。”

    这完全的出乎了赵天阳的预料,他看看高平,看看李振华,一时语塞起来,“这,这样的话,高老师,这样的话,我怎么好意思呢?”

    “哈哈,不用不好意思,你跟振华是同学,也就是我的学生的年龄,看见你们能够努力的做事情,我就愿意帮助你们。你们做好了,这就是最大的收获。”

    “天阳你不知道,高老师在学校对学生也是这样的热情,你就放心的请高老师来帮你们做吧,”李振华也对赵天阳说:“现在也快中午了,咱们先去吃饭吧。”

    午饭之后,该谈的事情基本上都明确了,高平正说着要走,一阵三轮车“突突突”的声音传来,正是李振华的父亲李青山。

    李振华做了介绍之后,李青山不停的感谢着高平对孩子的帮助,诚恳的说着家里也没什么特殊的东西可以招待的,就在园子里收拾了一袋子应季的蔬菜送了过来。

    盛情难却,高平收下了沉甸甸的一大袋子蔬菜。

    李振华也没有回家,跟着高平一起返回了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