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读研记 » 第三十二章 外出实验1——熬夜通宵泪空流,郊区测试似迁徙。

第三十二章 外出实验1——熬夜通宵泪空流,郊区测试似迁徙。

    你要是想写研究生,就不能只提及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喜悦,不能只看到毕业典礼上蓝色的学位服。要写那些忧心毕业,辗转难眠的夜晚;要写那些幡然醒悟,满腹委屈的心情;要写那些大海捞针,一无是处的数据;更要写蹉跎惆怅,悔不当初的泪水。

    印乐清如今最想干的事和最讨厌干的事就是外出去研究所测试,最想干是因为这能得到对毕业最有用的数据,最讨厌是因为要外出测试,寄人篱下,看人脸色,而且时常要熬夜通宵。

    约外面的测试,本身就很难约到,再加上测试原料涨价,钱再给不到位,那一个月能约上一次就可以说是相当不错了。组里的研二和博士都对约上实验这件事虎视眈眈,一般老师只会给他下班后的时间让人去测试,这样就是下午五点之后,然后组里同学轮番测要测到第二天八点,老师上班之前。

    印乐清和方沁师姐这次排到的就是通宵的那一班,没办法,样品实在是太多了,不多测一段时间根本测不完。这是印乐清第一次通宵,她原本是很新奇并且充满期待,信心满满的,她觉得这开学后的一次实验能有想要的样品出来。

    不过她还是乐观了,晚上10点开始测试,二人轮番测试测了2个小时,两个人都没有什么好样品出来,这样是难免会心浮气躁的。同样,没有好的样品,这样对在列的样品就有了一个筛选,有很多系列样品如果选出的代表样品没有什么起色,那其实这一系列都不用测试了。筛筛捡捡也就剩了不多样品。

    “师妹啊,我感觉咱们不用熬通宵了,再有一个半小时我就能测完了。”方沁数了数自己的样品算了算时间。

    “哎,师姐,我这感觉也没多少要测的了,有的系列一个代表出来,一看不行,我感觉整个系列都没必要测了。”熬夜测试这种事情,一般都是两三人一起,毕竟熬夜脑子不是很清醒。

    “那你还要多久?”

    “我看看啊,我还有10个样品,一个样品10分钟,一个半小时,这样咱们凌晨三点就能回去了。”

    “凌晨三点,哎,真痛苦。师妹,你先测一会儿,我先眯一会儿,然后你叫我。”方沁熬不住了说道,

    不过实验室这种嘈杂的环境怎么能够睡得着呢,给仪器提供适宜温度的空调,实验的压缩机,机械泵,各种噪音夹杂在一起在这个没什么生气的夜晚显得格外吵人。夜晚总是难熬的,抖音里的推荐已经刷不出更新的东西,微博里的博主也不在夜晚发博,此时倒是不用担心导师突然而来的“在办公室吗?”,她们只会担心别把仪器弄坏了给他找事。

    到了凌晨三点,已经测得差不多了,二人决定回学校,学校有一个门是有全天值班的保安的,她们可以回宿舍补觉。不过事与愿违,半夜的地铁公交已经停运,即便是网约车也没有能约到的,二人只好在研究所的大厅里放的长椅上坐着,等着有一辆车能够接单送他们回家。

    等到有人接单已经是凌晨四点多了,印乐清觉得这可能是早起的司机师傅,二人拖着疲倦的身躯回到学校已经四点半了,还好,天还没亮。印乐清站在学校宿舍楼群中间抬头望,偌大的高楼耸立却没有一盏灯是亮着的,天上稀稀散散还有几颗星星,黑夜仿佛要把她吞噬。

    回到宿舍,躺倒床上,印乐清此时无比喜欢自己的这个小床,是这个城市中唯一在这个时段能够容纳自己的地方。她躺在床上,听着舍友的呼吸声,脑袋有一种要炸裂的疼痛感,但是依旧想的是“这次实验情况又不容乐观啊,我要不要换个方向,这个感觉已经做到头了。”

    熬夜的辛苦,等待的无力以及毕业的压力,此刻侵袭着印乐清,她抱着被子流泪,却说不清楚为什么悲伤,人每每一哭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感冒的感觉,但是如果立刻止住泪水,又会回复如初。她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组里明明很需要测试设备,老师们就是不买;为什么去测试来回的车费都要自己掏钱;为什么要做测试做到这么晚;为什么自己的实验明明已经精心设计过还是一无所有。

    不过她很快便入睡了,到了早上,江琳琳起来的时候,她便醒了,睡了三个小时。

    “乐清,你什么时候回来的?”早上她们都习惯小声说话,爬吵醒想要继续睡觉的眠虫。

    “晚上四点多吧,哎,本来三点就测完了,打不到车。”

    “再睡会吧。”江琳琳说完便起床去做操了,她在寒假里养成的好习惯维持了下来,早起伸展运动一下,可以带来一天的好心情。

    印乐清此时根本睡不着,她又开始担心测试电脑上的数据有没有拷到U盘上,U盘有没有拔下来,甚至还想象着数据处理一下会不会变好一点,以及下一次汇报要给老师交待些什么东西。她是一个心里有一点事就睡不着觉的人。

    不过闭目养神也是要休息一上午的,因为她真的感觉身体里缺了一种中医里所说的那种气。反正赖到10点她才起床,这样起床下楼就可以赶上食堂开餐,吃完饭就正好可以去办公室,这样可以省去上午九点起床后在办公室食堂之间穿梭所耗费的时间。

    印乐清到了办公室拿出U盘开始处理数据,别说还真有一组不错的样品,她内心自然激动,并想熬夜测试确实不行,脑子转不动。挑选出这样的样品,她就又开始想自己是不是装错样品袋子了,或者是测试有问题,亦或者是偶然性遇到的。不过看着电脑屏幕上那丝滑的曲线,她现在依旧是高兴的,起码下次汇报是有东西给山老师交待了。什么重复性实验还有数据核实就以后再说了,下一次排到实验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

    她的担心是有道理的,毕竟这次测试后,老师们就不推荐去研究所测试了,他们又找了一个合作院校,里面的仪器可以免费用,而且那个学校在郊区学生不多,可预约时间长。不过凡事有利必有弊,唯一一点不好的点就是这个地方距离印乐清他们学校要坐上两个半小时的地铁。这样来回就是五个小时,通勤时间有半天那么长。

    秦一南师兄是第一个在那边约实验的人,印乐清也先去探探路,况且她也迫切想验证自己找个样品是不是真的能用。她又从最初的样品上处理了一组上次的样品出来,想着这次带着去测试。

    “师兄,你明天是去郊区那边测试吗?”

    “咋了,师妹,你跟我一起去吗?”

    “我这不是想呢嘛,我能进去不。”其实本来可以让师兄捎几个样品去测一下,不过她总觉得不好意思,也担心别人搞错,毕竟她连自己测出来的东西都不自信。

    “可以,你跟我一起去吧,然后把你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发给我,我给那边老师报备一下。”疫情期间各大高校管的尤其严格,研究所倒是没有这么多要求,只需要进门登记一下就可以。

    秦一南和印乐清第二天早上七点半就出发了,公交转到地铁上,地铁再换乘,历经两个小时就出站了,还比地图app预计的早了半个小时。二人出了地铁就开始迷茫了,这里没有什么标志性建筑物,只能靠导航导过去。

    “师兄,这地方怪不得没啥学生呢,是真偏僻啊。”

    “哎,这么老远,也就是不要钱,不然咱也不来。”二人走了很久,甚至还抄了近路,不顾走着走着才发现她们出错地铁口了,从另一个口出来会近很多。走了20分钟,穿过了一片商业区,就到了郊区学校。二人看见那个学校大门是真的看见了希望,只是没想到他们给保安说明情况后,保安说报备的外来人员要从正门进,这边没有报备系统数据,并且需要有学校里面的人来接。

    二人只好任命再奔袭到学校正门去,并且在路上联系了报备的老师,让老师派了一个同学来接。等正门保安核实完,二人被接待的同学引进去,再到从正门走到实验室,耗费了大概又要十分多钟,这一下就到了10点半。郊区的学校是不惜占地面积的,所以建设的很大,走起来就很费劲。

    “你们要是从那个北门进来就近很多了。”接待的同学说道,

    “对,老师也是跟我这么说的,不过那边保安说报备的要从正门近,我们就又去的正门。”秦一南解释道。

    不过即便进了实验室,测试也进行的不是很顺利,这边的设备和系统和研究所的并不一样,所以还要麻烦这边同学教一遍然后再操作。这样设备开机调试教学,又半个小时过去了,二人真正开始上手已经到了十一点,接待的同学已经去食堂吃饭了。

    “师兄,咱不到七点就起了,这都十一点了刚测试上,哎,太难了。”印乐清抱怨到,她是来蹭实验的,当然是秦一南先测,并且他已经是延毕的了,就更应该他先测。

    “没事,师妹,这边这个操作简单,我感觉应该比研究所那边测的快。”秦一南边测试边说道。

    “啊,那还行,不过咱也得早点回去,这边应该不能过夜吧,最晚七点就得走了,不然没地铁了。”

    “嗯嗯,不着急,咱们先来探探风。”

    “咱点外卖吃吧,也不知道这郊区能有好吃的吗?”二人并没有食堂的饭卡,也不知道食堂在哪,更没有时间去吃饭。在这个郊区,二人只能点到料理包外卖,虽然比没饭吃饿肚子强点,但是一份料理包也只能换班吃,一个人测试一个人吃饭,稍微浪费一点时间可能都测不完。

    二人先捡着重要的样品测试,没吃晚饭,到晚上七点,基本是测完了。二人从楼里出来,天已经黑了,他们进楼的时候还是中午,如今出门就黑洞洞的,这种时间的飞逝感觉很奇妙。

    回程就简单许多了,印乐清甚至觉得回去的地铁开的都快了,九点半,二人就迁徙回了学校。不过食堂是已经没饭了,秦一南选择回宿舍点外卖,但是印乐清不愿一会儿再出门折腾,他们一进校门就分开走了。印乐清只能去小吃街买点吃的,她买了一屉小笼包,一小份重庆小面,在大量的体力劳动和奔袭后,人体对这种高碳水饮食是无法抗拒的,在往宿舍走的路上,印乐清边走边从塑料袋里掏一个小包子吃,那个还冒着热气的小东西是当下能给到她的最大安慰。

    这座城市有很多人像这样奔波着,两个半小时或许是很多人的通勤时间,第一次有这般体验的印乐清对这个城市又有了新的认识,也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两个半小时,她可以坐高铁往返一次家;可以看一部长长的电影;可以考一场雅思考试。如果将来找的工作,仅仅是一趟通勤就需要每天付出这样的代价,她定然是不乐意的,这也是她对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最初的具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