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开局打劫魏忠贤 » 第十七章财政后勤(上)

第十七章财政后勤(上)

    “兄弟们,别的我也不说了,最后再强调一点,牢牢记住咱们的纪律问题,这是咱们能不能壮大的根本,切记,不要忘记了。

    再一个注意安全,只有活着,才有未来,看形势不对,遇到官府查验,能跑就跑,别忘了,大青山就是你们的坚强后盾。

    来,喝了这碗酒,大家出发吧。”

    挨个把酒倒满,王丰抬手敬酒,出发的士兵们也有样学样,一块跟着痛快的喝了一碗,最后把碗重重的一甩,就各自带着事先准备好的行李出发了。

    这次出山主要是为了打探消息,获得情报,宣传他们的政策,相信在明末这个乱世之中,有很多人活不下,会认可他们的。

    所以出山的人都打扮成不同行业的人,有的是盐贩子,有的是货郎,还有的是游历的书生,总之是各有不同,在整个大青山百十公里左右的村庄里来回游走,城市现在是不能去的,太过危险,农村才会有更大的机会。

    外出的有马顺,也就是顺子带队,内部训练的有刘新杰负责,宣传教育有孙寒卫,而王丰自己还是自己的老本行,工业,财政以及后勤。

    有人或许会问,王丰为什么会如此胆大,竟然把军权都敢放出去,就不怕下边的人叛变吗?

    嘿嘿,他还真不怕,为什么一开始,王丰就敢大胆的展示他的金手指啊,在手下面前随意的就把财务收归到空间之中,这就是震慑,在这个年代,哪怕他自己不承认是神仙,但是手下们不这么认为啊,能把那么多的东西随意变没了,不是神仙手段是啥啊,就凭着一点,手下们对他就有一股什么莫测的感觉,生不起背叛之心,万一他还有什么其他手段呢,对吧。

    再一个就是后勤和财政,王丰可谓是把这两方面抓的特别严格,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自古以来行军打仗最重要的就是要拥有完备的后勤保障系统,一旦没有了后勤保障系统的支撑,军队的战斗力根本无法发挥出来。

    这一点不光适用于现代战争,在明朝也是一样的,别的不说,你看天启皇帝在位的时候,为什么边关的军队不敢随便肆意妄为啊,就是因为天启皇帝重用了魏忠贤,把财政大权抓到了自己手里,只要自己有充足的后勤,部队就要听命于他的,不敢反叛,即使手下带兵的将军反叛了,没有后勤支撑,没有饭吃,没有军饷,士兵们也不会听他的,说不定还会把他杀掉,投降。

    而崇祯皇帝就恰恰相反,没有抓住财政后勤这个根本问题,哪怕他以身作则,提倡节俭,甚至龙袍都打了补丁也没有挽救了大明。

    大明朝最重要的事,就是国家要在北方边境跟外族作战,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南下进来烧杀抢掠,所以才有了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天子守国门来保证国内的治安,不然老百姓谁也别想安生过日子了,这时候就需要一支庞大的军队。

    在国家内部呢,就需要兴修水利,保证自己的粮食够吃和水源充足,否则没等蛮族进来,自己就先崩溃了;其次还要在自己的疆域内部修路搭桥,降低各地之间的运输成本,方便国家运筹物资。

    此外,还需要维持一个庞大的官僚系统,上接皇帝,下接百姓。上面有了想法,这个体系可以把想法贯彻执行到下级,下级有了琐事,可以代替上级予以管理。不然总不能老百姓结婚离婚还要去找皇帝本人吧?

    以上这些都需要钱,而且都只能国家来做。但是国家自己明显是赚不了钱的,所以就需要对社会征税。征了税之后,国家有了钱,才能该干嘛干嘛。

    明朝的一切问题都集中在财政上:最严重的问题是内部的贪腐。自古以来,华夏王朝的官僚体系都不单单是为皇帝服务、为百姓服务的。很简单啊,组成这些官僚体系的也是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所以本质上这些官僚体系都是在为自己的利益服务,区别是对上对下的态度罢了。如果皇帝强势,那么官僚体系在皇帝那边就示弱一些,皇帝的一些想法政策就比较好施行。如果皇帝弱势,那么官僚体系就会强势,架空皇权,但是官僚体系对待下面可是一直强势的,这也是为什么自古以来就有“民不与官斗”的说法。

    到了明朝末年,崇祯继位之后,灭了魏忠贤,整肃朝纲,励精图治,想要重新开启一代盛世。然而,崇祯的知识结构显然存在问题,没有能够准确抓住问题的要害。

    明朝财政构成的官僚体系,犹如一层厚厚的垫子。而且还是双面的垫子,对上极为柔软和舒适,对下极为强硬和冷酷。崇祯被这个垫子包裹着,什么事情也没有做成。倒是垫子以崇祯的名义,不断地压榨着底层的百姓,最后终于完全彻底地掏空了大明,恰好这个时候大明遇到了全国性的大瘟疫、外族的入侵、农民的起义,内忧外患一起爆发,明王朝也就这么完蛋了。

    崇祯17岁登基,豪情壮志,做了很多事,就是没有重建财政体系,政治就在户部和吏部,把这两个部分放出去,抓其他都不管用。崇祯皇帝下过六道罪己诏,最后吊死在歪脖树上了,诠释了“君王死社稷”。崇祯临死前哀鸣:诸臣误我!终于觉悟了,单单依靠垫子是不能够理性治理国家的,甚至上软下硬的垫子从来都是毁君亡国的。

    明君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能够打穿垫子,而且能够驾驭垫子。理论上,君王天生就代表了民意,当然要与百姓一党。所以,君王必须与百姓互联互通,形成对垫子的夹击之势。君王一旦与百姓互联互通,国家政治的纵向结构就会十分牢固,政治体制的金字塔结构就坚不可摧。

    只有在顶层和底层互联互通下,垫子才只能发挥垫子的作用,再也不喧宾夺主了。对上柔软对下同样柔软的垫子才是好垫子,好垫子是会让君王和百姓都感到舒服的。有了好垫子之后,君王就要考虑维持这套体系的问题,说白了还是用钱。钱从哪来呢?

    华夏的农业文明到了明朝开始出现明显变化。随着技术进步,交通运输的改善以及民间信用的迅速发展,明朝的工商业迅速发展。工商业成为重要的价值载体。掌握工商业就能够掌握当时的经济命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