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开局打劫魏忠贤 » 第二十三章所谓乡绅

第二十三章所谓乡绅

    王丰听了连连点头,孙寒卫现在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

    “说的不错,县太爷现在可没那个时间找我们的麻烦,光一个后勤就够他受的,何况他还不知道有没有那个胆子了。

    不过咱们也要加快进度,县太爷不来找咱们的麻烦,可别人不一定啊,毕竟现在咱们开始在广大乡村活动开了,闹大了,早晚会来找咱们麻烦的,大家各司其职,加快进度。”

    王丰最后一锤定音,现在还是安心在农村玩,明年的时候等这一批新兵训练完成,工业基础建设完毕了,他就可以浪了。

    果然不出所料,沈怀昌先把县里有头有脸的士绅请到了县里最好的德宏楼,把各色山珍海味上了一个遍,又叫来了翠云阁里最好的姑娘来作陪,伴随着丝竹之声,这群人像一群蚂蟥一样开始了这次吸血的聚会。

    “还有各位乡绅,感谢大家能在百忙之中抽省出时间来,给我这个面子,来参加这次宴会,沈某不胜感激,大家都到齐了吗?如果到齐了,我就说一下请各位来的缘由。”

    沈怀昌看了看周围,热情的站起来给大家拱手作揖。

    这还不是他客气,对这些乡绅必须这么客气,古代讲究的是皇权不下县,尤其是在明清两朝时期达到顶峰。

    华夏古代历史分分合合五千年,王朝更迭不断,有留下千古骂名的帝王将相,有名垂青史受万人敬仰的民族英雄,有心系天下报国无门的才子佳人,有不管不顾只为自己的历史怪胎。

    但是在明朝有一种群体能让底层百姓苦不堪言,也能让底层百姓歌功颂德,这个群体被称之为乡绅,这些乡绅非官非豪却举足轻重,那么在几百年前的明朝是怎样的存在?

    所谓行政机制,是指从上而下形成一套完善的政治工作执行体系,这样的机制当时在明朝的体现是这样的,即皇帝作出决策,通过内阁六部传达至地方各省,各省级官府再下达至州、县,最后传达给百姓。

    这套行政机制看起来井然有序,想必传达国家的相关政策信息肯定可以传递到位,然事实上并非看上去的逐级到位那么简单,按照整套行政机制传达国家政策信息简单的只是到达县级官府,当县级官府想传递给老百姓,就没有那么简单。

    这里面有多个原因,其一是县官传递的信息是文言文,很多百姓是完全听不懂的;

    其二即使官员能传递清楚,但是不代表百姓会听话照做,因为封建社会时期很多政令是与百姓利益相冲突的;

    其三,是因为在古代的华夏,很多封建官员的官本位思想,懒得去管这事;其实则是因为百姓宁愿相信族中长辈或乡里某位德高望重之人,也不愿信任官府的“胡说八道”。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明朝的地方诞生了“乡绅”这一个阶层,他们处在官府与百姓的中间,他们在乡里拥有一定的威望和号召力,然后每当官府有什么事情会先告知乡绅,最后由乡绅传达给百姓。

    如此一来,让乡绅这一阶层成为明朝时期举足轻重的角色。

    前面讲到封建社会官府在百姓中的威信,其实如果是皇帝本人亲临,百姓们见到后肯定是五体投地跪拜,然后找皇帝诉苦,也许不会直接说某某官员的不是,但是肯定会说自己的希望。

    那么在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为什么官府的话不信,见到皇帝怎么就愿意表露心声,认为皇帝可以帮助实现呢?皇帝又哪来的权威?

    皇帝的权威来自于过往上千年的思想传承,来自于生活中关于皇帝这个权威信息的重复传递,所以在很多百姓心中信服皇帝,但是不信服某些官员,因为百姓们认为是官员们蒙蔽了皇帝,或者是皇帝太忙管不过来。

    总之老百姓会为皇帝找各种借口以显皇帝的圣明,而对于诸多官员就没有那么善解人意了,只会认定官员不作为、贪赃枉法等等。

    这样的现实情况,皇帝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也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正只要不直接做威胁江山社稷的事情就万事大吉。

    但是皇帝还是会希望百姓安稳的种田种地,不要搞什么农民起义,因此在明朝对于退休的官员,都是安排他们回到自己的家乡继续发挥作用。

    在自己家乡担任乡绅这个角色,帮助朝廷做好与百姓的思想和沟通工作,因此随着时间的发展,乡绅这个角色在明朝越来越多。

    而这些所谓的乡绅并不是什么单纯的普通地主,像黄世仁那样的土财主都不能算是乡绅,只能算是一个土老帽,真正的乡绅是分为三类的,他们才是真正的乡绅。

    首先第一位是官绅。

    在明朝初期,朝廷明文规定,在朝廷中枢的退休的官员和非原籍退休的官员都必须回到原籍养老。

    这样的规定,让退休后的官员拖家带口回到老家,但是这些人回到老家之后,并不是说只是让他们回老家养老这么简单,还嘱咐他们回到原籍要帮助当地的父母官做好管理百姓的工作。

    其实就是做乡绅,特别是在古代中国乡里的百姓们最信服“乡约”,这个乡约是当地有名望的乡绅带着大家一起做的约束自己的明文规定。

    例如遇到伤风败俗、违背人伦道德的事情,一般不是报官,而是由乡绅按照相约来决定当事人接受怎样的惩罚。因此这样的官绅回到家乡,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所以明朝的统治者非常清楚这一点。

    第二种则是学绅。

    士农工商,“士”排第一,是古代华夏除了皇帝、皇室宗族、皇亲国戚、功臣勋略之外,地位最高的群体。

    所谓“士”其实就是官,明朝的人才选拔制度沿用是隋朝建立的科举制度,所以人们都想着通过科举考试鲤鱼跃龙门、一飞冲天。

    虽然有这样的机会,但是不代表所有人都能通过此次机会实现自己的目标,世间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总会有人名落孙山。

    而因为科举考试落榜者,再回到乡里,一样可以拥有很高的威望,正所谓古人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由此可见,古人对于读书人的认可有多高!

    如此一来,每一次科举考试之后,会在明朝的各地乡里多一些学绅,他们在乡里所扮演的角色与官绅别无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