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心理纪 » 栉霜沐露

栉霜沐露

    01•伪装

    在军训过后,我又随同父母去了很多科室,甚至去看了中医。医生们都说是压力过大导致的焦虑,中医说这个现象也是焦虑症的惊恐发作。每天我也看不进去书,上来那股劲儿就难受,不上来就像好人一样。

    在这个时候,我观察到父母有了这样的想法:他们认为我一直是在伪装。当我观察到他们的心理以后,我没有多想什么,只想借着一股冲劲与他们进行辩解。

    一边,我还没有找到心理咨询师处理惊恐发作;另一边,我还要顶着父母这样的措辞前进。父母开始逼迫我上学。我反复质问自己,但是答复表里如一:我没有伪装自己。

    长时间的伪装本身就会出现巨大的纰漏。倘若一个实实在在的心理疾病患者刚刚被自己的内心所困扰,再蒙上一层面纱,岂不是会有更多的烦心事儿?我也从另一个角度想过,也能理解他们的心理,但是我们终将面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啊。

    在父母一辈以及老一辈的人眼中,伪装和不伪装都是固然被决定好的,似乎心理问题的存在就是应该被定义为“伪装”。而在我眼里,伪装和不伪装其实都是人们自己凭借主观去定义的。有的时候,当一种心理病症来临,时间短了,你只会感受到它的痛苦;而时间一长,你就会享受到病症所带来的社会结果,它是多么的优越!只不过,很少有人意识到这是短暂的优越。这种优越本身就是被伪装好的。例如,由于焦虑症的存在,很多人选择了休学或辍学。刚开始,他们只是被焦虑的病症所困扰,但是时间长了,他们开始享受不上学的快感,甚至开始着重伪装自己的症状以获得怜悯,从而延长自己的“休息时间”。

    这就是人性的复杂。但我明白,我本身不是一个善于伪装的人。我相信东北孩子都是天生附带直爽性格的,无论与谁为敌,都会尽可能不去伪装。

    与病症为敌,与结果为敌,与原因为敌,这一切都可以。但记住,一定不要与父母为敌。当一个人得了焦虑症、抑郁症以后,父母甚至也会变得焦虑、抑郁。这是一个连锁反应。不要过度关注于周边的爱你的人,大家都是第一次做人,周边的人无论有什么反应都是正常的,只要你坚守内心中的原则,客观看待每一种病症,就会有好的发展。

    但是最难做到的,就是在长期的病症背后,你不会把伪装安插在自己的人生里。有的时候时间久了,你就会莫名其妙地发现:自己开始有伪装的心理了。往往这种伪装,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仪式感。你会为自己创造一套仅仅属于自己的伪装体系:先装成什么样子,为什么装成这样,为了获得哪些对自己有利的结果。这是人的本能反应。

    伪装也是人所创造的虚无中最耀眼的那部分。就在我写书的此刻,就在我和你表达的此刻,就在你思索的时刻,也许我与你都会伪装自己的内心,有些语言与想法并不是真情流露。因为人本身就是自私的,想让伪装变得无私,极为困难。

    我也谨此告诫所有患有心理疾病的青少年们:我们在人格不稳定的时期,难免会有伪装的心理,但一定要正视自己表现的一切。当你过度沉迷于伪装的状态以及享受伪装带来的好处以后,这种好处将会在某个时刻带给你永不消散的反思与愧疚。那个时候的反思与愧疚,你会发现,是那么不值当,那么愚蠢、无知,但是想做出改变,却很难很难……

    02•月考

    不知为何,我抵触月考。之前本来要进入最后复习的阶段,我忽然得了病。于是我对月考没有底气,同时持有极大的焦虑情绪。但在父母和姥姥姥爷的通力合作之下,我只能勉强地带着焦虑的情绪走向考场。

    所谓通力合作,后来我也明白,就是在一点点破掉我的心理防线。当一个人有焦虑情绪以后,身体会自然地给内心拉上一条警戒线。但是拉出来的这条警戒线很矮、很软。心理疾病患者在早期几乎是忍受不了所有反对自己的语言的。这不是他们的性格造成的,而是一切病症的表现形式皆如此。他们更希望得到关怀,但是关怀的程度大小不也是由人来定义的吗?虽然关怀是“需要”中最关键的一部分,但是还会有很多不知什么是心理疾病的人来对你进行诋毁。他们一贯认为,只要把心态调整好就可以了。

    若想让周边的人明白自己的困境,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我并不认为月考对我来说是件坏事,反而,我可以通过月考来找出缓解病症的方法,提升自己的意志力。

    一共有两天考试,这也是高一的第一次月考。因为是第一次,我给自己很大的压力。拿到试卷的那一刻,我忽然感觉非常头晕。或许是命运的安排吧,我被分到了最后一排坐着。我的旁边就是暖气管道,可以用来倚着。

    这种焦虑的情绪让我一阵发冷,一阵发热;一阵感觉到心惊胆寒,一阵又感觉到理所当然。因为之前长时间的熬夜所带来的惊恐发作,让我开始害怕进入学校这个环境。我似乎就是在用惊恐发作的方式,远离学校的喧嚣。但是我知道考试已经开始了,如果这个时候当着所有人的面向老师请假,会是多么尴尬。我还是心有余悸,没有做到真正的放松。

    我只能写一会儿,停一会儿。写语文时,我连作文都没有写。我开始不能连贯地写字。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语文考试就在内心的纠结中结束了。当来到外面休息时,我忽然发现自己走路走不成一条直线,同时很怕高,又想从高处跳下去。我的潜意识暗示我这是焦虑的表现,但是我没有办法做到不去害怕。

    我们所恐惧的永远是恐惧本身,一个意志力再强大的人出现在心理搏斗的场合中,他都会在暗地里感受到搏斗的焦灼,甚至被拉进搏斗之中。人永远都做不到真正的完美。

    在考第二科、第三科、第四科时,我不断地盯着时间。我明白这是身体的本能反应。我的内心纠结于举手或者不举手,而身体又偏向于让我赶紧离开这样的一个环境。三重纠结,无休止。

    我在这三重门里徘徊,彷徨于什么是真理。我试图去探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但表现本身就把自己封锁了起来。将它封锁起来的这道防线很硬、很坚实。我只能预备一个长久的攻坚战。我时不时也会倚到暖气管道上,一边尝试打破内心的纠结,一边盯着老师,一边盯着时间,一边又有回家的欲望。

    在考试之前,老师就叮咛我,如果身体感觉到不行,就马上和老师说:回来。第一天,我成功把自己做成了一个硬气的男孩,没有屈服于惊恐发作。

    等到第二天的时候,我忽然感觉到,其实这个情况没有那么的可怕。于是,我开始尝试全神贯注于考试。在这次尝试里,有极多想法入侵了我的心与脑,但你只要像暗示自己发作那样,来暗示内心:我和病症是两个生命体,它是附着于我身上的毒液。久而久之,你会爱上毒液,让自己变得锋芒毕露!

    课间休息的时候,我出门和我的朋友会合了。看着朋友对我关照的表情,我很感激,也很痛恨,痛恨为什么不是别人得病,而是自己得病。后来我才反思,这样的思想原来不属于我,属于病症。

    病症可能会牵绊你内心中所想的一切,但是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人不能活在和病症的游戏中。

    高一第一次月考,我考了303.5分,排到了全年级1300多名,一共1400人。我难以回想自己怎样做到这个分数,只明白:人世间没有那么多所谓的排名,不过是人类表达“较量”的一种方式罢了。我们往往会过度沉迷于这虚幻的排名之中,这让我们与他人相比较,甚至你会攻击他人。当你有一天开始感受自己对于名利和面子的多重情绪后,你就会在自己的内心中给自己排一个名。这时的排名,会惊醒自己:那些虚荣,不过是人心的浮躁罢了。

    03•初遇咨询师

    我的第一个心理咨询师是精神分析流派的。第一次来到他的咨询室里,一副和蔼的面孔瞬间就把我征服了。我在他的身边看起来表现地非常自然,总是能和他聊到一块去。

    在咨询之前,轻轨上,我的母亲和这位老师简单聊了一下我的情况,我看见这位心理咨询师问我是不是自愿来的。这也许就是心理咨询师的敏感之处吧。

    第一次咨询,我以主动的态度交代了我所有的病情。他从我的病情上想要找到解决办法,他告诉我,解决惊恐障碍首先就要明白:是因为自己长时间没有放松。

    与此同时,我发现,原来精神分析流派的咨询师都特别愿意去分析你的过去。他竭尽全力地用各种巧言妙语来询问我:过去是怎样的一个人?童年经历过哪些?

    他认为我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神经太紧绷着了,于是他教我如何放松。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当你用自我去下达指令,让身体各部位放松的时候,不用刻意去感受这些部位,它们也能够顺其自然地放松下来。我尝试了他的方法,瞬间就被催眠了。

    解决惊恐障碍,除了要先放松以外,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要分散你的注意力。比如,同时感受与众不同的三种感觉:触觉、听觉、视觉。要将每一种感觉对位到三个物体上,也就是同时感受九种力量。他说,在急性发作的时候,可以悄悄地做这样的事情,这样不会显得尴尬。

    他的咨询室里有一个沙盘。一个小小的沙盘,一排多种多样的物品。我向他请求玩一玩这个沙盘。

    那是我第一次接触沙盘,却不知沙盘在以后的日子里,并不能实际帮助我什么。我用恐龙等动物围住了中间的房子。我把自己摆的图景取名为“和”,寓意便是希望世界和平,自己内心中也是一团和气。他一眼看穿了我的思绪——我长时间把自己封闭在心中。

    在第一次咨询的最后,我们谈到了上学的问题。当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的内心又开始焦虑不安。他和我约定,用一周时间来调整自己。紧接着,他就把我的父母叫到了楼上。他说,能不能给孩子一周时间不上学,去用我的方法进行调整?或者,装一周也行?他知道我的父母太急于让我上学了。焦急的母亲也只是敷衍地点点头,不知有没有听进去。

    04•咨询师初总结

    在第一次与这位心理老师交流过后,他对父母和我应该怎么做进行了总结。

    他认为,我的母亲应该做一个好的母亲,好的妈妈不是一个好的家庭教师。他还认为,首当其冲的就是让我的父母意识到我是的确有问题的。我们都不应该小看这个问题,如果再不注意这个问题,孩子就会被击垮了。好妈妈的第一个责任就是爱孩子,我现在生病了,要意识到这是一个病,父母应该给予我认同与支持。

    第二点,他认为我应该在这几天不上学的时间里制定一下应该要做的事情,然后让我的父母来检查我做的结果怎么样。

    第三点,他听闻我的父母担心我堕落,于是便告诫我父母:现在应该只做好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要好好爱孩子,第二件事就是对我充分信任。什么叫信任?就是相信他一定会好起来,相信他一定在好起来以后会把学习追上去,不会学坏。父母不应该每天都追着问儿子:“你怎么又没有学习?”相信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应该树立一个价值观:把孩子的成长交给孩子。父母只是支持者,而不是引领者,更不是要求者。只有那样,我才会改变。

    第四点就是让我做好准备。康复的过程里,任何人都会遭遇一些反弹,这个时候也是考验父母的时候。在遭遇反弹的时候,父母对孩子也要保持相信与爱。

    第五点,他认为在做心理咨询工作当中,最大的心得就是“熬”。熬对孩子的这种信任的决心,以及对他的爱。当熬过去以后,家庭关系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完善父母自己的过程。

    05•退行

    在长时间的焦虑状态下,我忽然发现自己特别喜欢看动画片,我感到很不解。后来,心理老师告诉我,这是退行心理。退行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它指的是人们用更早期的行为方式来处理当下的焦虑。我在那段看《熊出没》的日子里,体会到了不一样的快乐。

    退行带给我的快乐,为什么是不一样的呢?退行本身就是一种逃避,每当我把自己推向焦虑与非焦虑的红线时,我却又会后退一步,给自己留出一块余地,让自己不再纠结于思索焦虑还是非焦虑,而是享受童年的快乐。

    童年的快乐是纯真的,往往孩子们所认知的世界都是基于自己世界里的感知。他们是最为单纯的,他们只是把自己所感受到的一切用语言表达了出来。他们足够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而不是看到世界的两面性,从而质问自己的对错。这是孩子的优势,也是劣势,但也是他们的快乐所在。

    很多人又会问:青年和青少年的快乐又源于什么呢?我认为源于对合理欲望的追求。几乎每个人都出现过劣质的欲望,人们一直都是在用理性和成熟去压制它们。虽然这是一种莫大的快乐,但是它们违背了人性这一规则。然而,一个过度压制自己负欲望的人,往往也会在无意间把自己那些对合理欲望的追求排解掉,从而使得自己没有获得感,便开始焦虑。焦虑时间久了,人往往就想回到过去,因为他们所在的当下,既不是快乐的,又不是富足的。这就是退行心理的成因。

    这样的人往往抱负极强。每当你问这些人的时候,他们都会否认同一个方向:及时行乐。他们认为,所有的乐趣都应是基于自己的志与行之上的,没有了志与行,仿佛快乐就是飘飘然的存在。这样的说法难免有一些刻板。

    人既要懂得及时行乐,更要追求高级的快乐。倘若你不知什么是及时行乐,那么就无法追求到高级的快乐。因为如果一个人永远都是处于低谷,没有在低谷当中感受到低谷的乐趣,那么他尽管有再强烈的向上爬的欲望,他也没有获得感的支撑,从而会一落千丈。

    低谷中能有什么快乐呢?人处于低谷的时候,可以暂且放松一下自己的身心,可以重新仰望自己从前那些美好的愿望,而并非仰望、渴盼高级的快乐。我们要明白,这种仰望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快乐。但是,你会在长久享受低谷的过程中看到低谷快乐的弊端,那就是:让你永远沉浸在地狱里,帮助凶手而忘了挣脱。

    当你意识到它的时候,你再去追求更高级的快乐,便有了强大的支撑,因为你获得了低谷之乐的弊端。

    高级的快乐,往往是我们触摸不到的,它本身就是一种虚无的存在。这种虚无的缔造者,也许是人类自己,也许是上天。总而言之,它的表现形式是哲理化的。也就是说,所有的高级的快乐都指向了一个方向:都可以把这种快乐化为哲理。化为哲理,向他人表达的过程,也许正是一个炫耀的过程。因为人享受崇高久了,便会拥有歧视低境界的人的心理,当然,这是非智者的做法。智者也会采纳这种方式,只不过他们的目的在于:帮助更多的人获得高级的快乐。例如,一个慈善的人主动向灾区捐了款,这是一种高级的快乐,而他往往在享受这种快乐的时候,都会用哲理化的措辞来呈现。再比如一个饱读诗书的人,在享受读书的快乐时,往往也会用哲理化的语言表达自己所感受到的美好。没错,表达本身的快乐已经极为富足。而台下听你讲哲理的人,就是一代代对于高级快乐的追求者。

    快乐就像跷跷板,当你身处低位,你会向往高级的快乐;当你身处高位,你又会处在虚无中回忆从前那些平凡的美好,你又会认为——平凡是福。

    06•塔罗牌的预测

    这次心理咨询,老师带我完成了塔罗牌的预测。

    塔罗牌是西方一种古老的占卜工具,中世纪起流行于欧洲。最开始,我个人认为这不过就是一个神秘的传说罢了。但后来想想,它能被应用于心理咨询中,说明也是有一定价值的,于是我做了这次咨询。

    我闭上了眼睛,将心中的所有力量都放到大脑中心,让它们合多为一,并将这股合多为一的力量流经手臂,最终流到我的手上,我的手触摸着塔罗牌。我诚挚地向塔罗牌询问:我现在,一个月后,一年后以及两年后对应的状态。

    塔罗牌告诉我:现在的我是厌烦疾病的,像一个婴儿一样,在吮吸着母亲的奶水,万事都依赖着家人;一个月后的我,是非常疲惫的,但是有可能会勇冠三军,重新回到班级,成为“首领”,获得重生;而一年后的我则处在痛苦之中,但是能在痛苦之中看到希望;两年后的这张牌中,呈现的是一位医生在给病人看病的样貌。这告诉我:高考检测了我的学习,而这张塔罗牌所对应的词语是顺应,这说明面对高考我应该顺应我的心理状态,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事实表明,一个月后的我并没有回到班级;但一年后的现在,我却能在与另一个人格碰撞的痛苦之中看到一丝渺小的希望。自从那次心理咨询过后,我似乎有了对于人生新的认知以及计划。我非常相信,或者说是迷信这类东西,我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绪有了很大改观,也许是基于塔罗牌。无论怎样,我都很开心。但是就像塔罗牌告诉我的那样,我本应该在一年之内回到班级……

    我却没有。这说明我在启动学习上还需要努力,需要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