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时空裂缝观察者 » 80后回忆录,风物志篇,食品1.

80后回忆录,风物志篇,食品1.

    我叫林武生,是老林家和老武家的孩子,对!没毛病。但是你瞎问我容易揍你,我自己说行。

    翻开我户口本上有个曾用名武庆生,和本名跨度有点大。林是随母姓。谁叫我爸那个户主当的不称职那。

    说到户口,我想起来刚上学时候的一个笑话。

    开学第一周,老师统计学生资料,从第一排开始报自己家祖籍,到我的时候我直接就报的北合区。

    报民族的时候,我傻眼了,我不知道啊!看着第一排报完了眼看就要到我了,我灵机一动。心想就一个朝鲜族姑娘,一个回族女孩剩下的都汉族,那行,我随大流,我也报汉族。

    到我的时候,我也大喊一声,“我汉族”。报完了整的我脸红脖子粗的。我那知道,也没人跟我说过啊。放学回家我一翻户口本,民族一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写着“汉族”。我真是个机灵鬼。居然被我蒙对。当你不知所措的时候,你就跟着大伙走,准没错。

    上学没多久我就交到了第一个朋友大海名,那时候在班级的时候我俩联络的极少,因为分帮分派分地区的,你不融入人最多的组织里,就容易挨收拾。

    我家是站前小区的,后因时代变迁更名为六五小区,大海名家是批发市场的,不知道现在是不是更名为“商贸小区”了,听着挺文雅。以前老名字叫啥我还真不知道。你问他家是那得,他肯定会说,“批发市场对面的”。

    听着名字就知道人家那片人员众多,是个繁华的地方。进进出出无数的商业人士,大老板,小商贩云集。外地人也多。商服也多,他家那片楼长得都跟我家那片的房子不一样。一楼都是门市,有的房子甚至是一二楼都是门市,三层往上才是居民楼。我家那一楼到六楼全长一个样子。阳台也没有冲外开的门。

    所以光是我们一届的同学就有七八个人,我家这边就我自己。

    上学的时候我俩跟陌生人似的,各玩各的。只有星期天,寒暑假才在一起玩。一直到三年级以后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善。

    大海名这小子是真认吃,学校门口的三无产品我们都吃遍了,除了当时流行的食品,能上电视打广告的,其余多数都是散装的。门口的老大爷和老大妈就在我们学校门口支个小摊。一到下课,你就看这帮孩子疯跑但门口,这买个这个,那买个那个。就一小老头,和一小老太太,我不知道他们怎么忙活过来的。

    有个小木头盒里的糖很小,好像是碎花生和芝麻加糖稀做的,这东西卖的挺好,一分钱一个。买多少都卖给你。那老俩口用他们那埋埋汰汰的手一个一个的给你查。够数了,你给他(她)钱。他给你糖。我一直到小学毕业都没见他们洗过手。

    一个曾经是透明的大塑料袋子,里面有切成一块块的大米花。小米花。五分钱一块,平时都是收紧袋口的,你买的时候他在哗啦哗啦的打开,用他枯树般的小黑手给你拿出来一块递给你。

    还有几种食品,我直到我会用智能手机以后我才在某宝的页面上找到它们,其中一种叫龙须酥,我想念这个味道好多年都没买到过。后来在某宝买过,前几年在冰城工作的时候,在关东古巷看见过,十几块一盒,里面二十几块。还是那种味道。当时校门口小摊卖一毛钱一块。

    还有一种糖,五分钱,七分钱,一毛钱还是一毛五都能卖给你。那糖是一大块,你买多钱的他给你掰多大一块,因为是随机的,所以大小不是很靠谱。我们买完了常常回去探讨,都是一毛钱的谁的那块掰的大,合适了。谁一毛钱的那块小,亏了。谁三毛钱那块还没人家两毛五的大……。

    吃的时候有股糊香味,吃到最后嘴里会残留苦味。网上现在叫蜂窝糖,或者叫麦芽糖。

    这几样还是纯散装。就是看起来脏一点。还有更可怕的。

    有一阵夏天的时候卖冰水,地地道道的纯三无产品。没有生产日期,没有厂家,没有配料表。就一个冒牌的卡通图案,啥动画片流行它那上面就印啥。图案两侧是冰水两字。红色的,绿色的。黄色的。应该是对应的苹果味,橘子味,草莓味。色素加香精加水。就这玩意。小学生们还争先恐后的购买。做工比现在的海克斯科技差远了。没啥科技,光有狠活。

    就是这些垃圾食品伴随着我的童年回忆,因为那不光是让味蕾快乐的东西,也伴随着小伙伴的友谊。家长无数次告诫子女不要买学校门前的垃圾食品,无奈,没人听。学校也想过办法,自己开小卖店,但是买的人寥寥无几。学校又想办法不让出校门。然而时间会改变一切。没多久禁令期一过,这帮孩子照样还是去校门口买。

    以上那些基本款,什么时候去都有,有时候还有新鲜货,和特殊品。

    还有一段时间流行“扣宝”,一毛钱一次,里面有能放进去的所有摊上物品,有可能是三分五分,有可能是三毛五毛的。

    大海明总爱去玩,中了他喜欢的自己就吃了用了,不喜欢的就会给我,我那时候来者不拒。给我啥我要啥。

    那时候看起来不太干净的东西。现在来看反而是最绿色的食品了。就比如那次我们集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