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闯主 » 第二十二章 东北方向的星

第二十二章 东北方向的星

    “宋大军师你看,东北方向那边儿的星,可是越来越闪耀了,之前可没有这么亮过,不知宋大军师以为此天象何解?”

    李双喜自离开相府之后,便又一路赶到了宋献策的府中。

    这见完了丞相,自然就应该见大军师了。

    在大军师的府中稍稍吃过便饭之后,李双喜与宋献策二人便在院落中。

    坐在老爷椅上喝着淡茶,一并仰头看着天象。

    宋献策在听到李双喜如此说道后,也跟着将目光一并朝着东北方向看去。

    东北方向的星亮吗?

    亮个屁亮,乌云密布的那儿有什么闪耀的星,最多也就有几个看似快要黯灭的星在那儿挂着,哪儿说得上有半丝闪耀。

    但宋献策自然不会真的去在意,这些天空中所谓的星的闪耀。

    很显然,李侍郎这话,肯定是另有所指啊。

    东北方向越来越闪耀的星吗.......东北方向。

    难说李侍郎是指东北方向关外的建奴吗,越来越闪耀,可是在说这建奴的实力已经越来越强大了吗。

    所以李侍郎的真正意思是想说,今后大顺的主要敌人,就是这建奴吗。

    宋献策想到这儿后,暂时也不明言,只是淡淡回应道:“李侍郎你也知道,接下来我大顺主要的方向便是南方的残明。”

    “陛下在北上过黄河之前,便已经在南阳布置了重兵,待这京城稳定下来以后,下一步就将是大举南下统一这天下了。”

    “至于那些关外之敌,朝中大多数人都以为与他们远日无怨近日无仇,所以应该也不会有任何问题才对。”

    李双喜闻言,不禁摇着脑袋微微一笑道:“那不知宋大军师你自己以为如何呢?”

    而此时宋献策的脑中正在飞快转动着,他忽然意识到,李侍郎之言恐怕是说得不错,这确实是一个隐患。

    南明的残明那边儿,至少在一两年之内是无法安定下来的。

    别的暂且不提,就光是立皇帝一事,就够那边儿的文武大臣们喝一壶的了。

    毕竟如今崇祯皇帝自尽了,太子和二王也被软禁在京城之中,无论白天黑夜都有人看守着。

    所以南方那边儿要立新皇帝,肯定少不了几番折腾。

    也正因为如此这等原因,所以在这时候趁机南下,基本就可以在今年年底之前,彻底肃清残敌。

    但经刚才李侍郎这一提醒,宋献策立刻就想到。

    若是关外那建奴也同样趁机南下,那这天下的情况可不就变成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了吗。

    大顺军只是螳螂,而那建奴却是黄雀。

    片刻后,宋献策一脸凝重的看向李侍郎问道:“李侍郎的意思可是说,我大顺军在南下的时候,建奴很可能也同样会趁机南下入关,到时我大顺军就将面临前后腹背夹击的两难境地。”

    “不!”

    李双喜当即摇头正色道:“应该等不到那个时候了,而且建奴中因为有明奸指使,所以建奴接下来的举动,要远比我们想象中来得快得多。”

    “所以李侍郎你的意思是说.......”

    李双喜深吸一口气,掰着指头若有所思的说道:“算算时日,京城易主的消息,差不过已经传到建奴老巢去了。”

    “接下来建奴一定会选择,在我大顺于京城未稳之际,并举倾巢之力全力南下,而这也几乎是他们南下问鼎中原的唯一机会。”

    “这.......这怎么可能?”

    宋献策在听到李侍郎如此说道后,在第一时间还是显得有些难以置信。

    那帮只知烧杀抢掠的建奴,怎敢如此行事。

    一上来就要拼老底,合着是打的首战即决战的主意是吧。

    但很快宋献策便反应了过来,或许他把这事儿想得过于严重了。

    继而平声说道:“李侍郎这话说的,似乎是有些过于言过其实了。”

    “建奴欲从辽东南下,就必先要进攻山海关,而如今这山海关经过近年来的不断修建,早已经是天下有名的雄关,又岂是说攻破就能够攻破的?”

    李双喜当即反问道:“那这山海关又在谁的手中呢?”

    宋献策应声说道:“自然是在明朝辽东总兵吴三桂的手中。”

    “那吴三桂是我大顺的人吗?”

    “目前自然不是。”

    宋献策微微摇头道:“不过已经在计划招降吴三桂了,陛下已经于明日邀吴三桂之父吴襄入宫,详谈招降一事。”

    “只要招降一事能够顺利进行,那么山海关自当归于大顺。”

    “可若是吴三桂不降我大顺,转而投靠了建奴呢?”

    宋献策想也没想到的摇头回答道:“这就更不可能了,且不说吴三桂的家人都还在京城内。”

    “就说他吴三桂怎么算也是一个总兵,如今更是手握数万重兵,他怎么可能会去投靠区区建奴呢?”

    “再退一万步说,吴三桂在辽东已经与建奴对战多年,多年的仇恨又怎么可能如此轻易化解。”

    “不可能,这可能是不可能的。”

    宋献策说着,还在不停的摇晃着脑袋不停否认道。

    李双喜见状,不禁暗叹一口气。

    是啊,谁能想到呢,谁能想到吴三桂真的就去投靠建奴了呢。

    当然了,造成这样的后果。

    确实也与之后京城内的拷银助饷有着极大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关系。

    吴三桂与大顺朝廷本来都谈得好好的,哪知突然某一天,吴三桂就连夜带着大军跑路了呢。

    吴三桂好端端的为什么要逃,不就是因为收到了京城内传来了拷银助饷的消息,一下子就将他给吓着了吗。

    而这事儿,那刘宗敏自然得背一半的祸,对于拷银助饷之事,拷着拷着就完全失控管不住了。

    后来好了吧,爽了一时毁了一生,人没了地没了银子又还有什么用呢。

    毕竟对于吴三桂这样的军阀来说,他的政治态度完全以个人利益或家族利益为转移,这原本的利益受到了侵害,可不得另寻出路吗。

    所以李双喜到目前为止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尽最大程度的避免这一点。

    在接下来即将爆发的战斗当中,吴三桂的立场很重要,几乎同样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对于这个问题,李双喜也不准备在与宋献策详谈了。

    继而另外问道:“宋大军师,对于如何拉拢吴三桂等人,你心中可有良策?”

    “明日在大殿之上,又准备如何与父皇商谈此事呢?”

    宋献策人还没进京城的时候,他就已经在琢磨着此事了,丝毫不犹豫的回答道:“此事已经计划了有些时候了。”

    “那居庸关总兵唐通,曾经在辽东与吴三桂一起共事过,所以在此之前陛下便让那唐通修书给吴三桂。”

    “关于信中内容,李侍郎你当时也在场,想必也该知道,便是盛赞陛下礼贤下士,并许诺吴三桂父子封侯等。”

    宋献策继续说道:“待明日议会后,陛下应该就会派唐通亲自去劝降吴三桂了,所以并不会出现李侍郎刚才所说的那般,吴三桂投靠建奴的情况。”

    “对于吴三桂之事,陛下与牛丞相也是事先商议过的,李侍郎你多虑了。”

    宋献策说着,便端起茶杯来浅酌一口。

    今日这天儿聊得,还真是吓了他一大跳,差点儿还以为要亡国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