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灵源经 » 第三回 默子家书抵万金,珍惜其书学其意

第三回 默子家书抵万金,珍惜其书学其意

    又是晨时,默子惊醒而起,他做了一个梦,从来不做梦的人做了一个梦,梦中景象骇人听闻,但是默子不言,也不曾想对他人说起,甚至于父母他也不曾想告之。

    默子见旁父母仍然在睡之,呼吸平缓有力无声,似石像一般不曾被打扰,就像自己起床的摩擦声也未曾听到,默子想必父母是安心而睡,所以未曾听到默子起床的声音。

    默子心想到这必然是曾经读过的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具体表现。

    默子自摸自头静思片刻想到,家书《灵源经》中有一诗,名《感凭灵依》。

    其诗文如下:

    心领神灵有感,听人语虚无言。

    天行坐定身安,地走站立魂平。

    仙人凭我灵魂,结发守悟长生。

    道烟入无魄体,精气神立主依。

    思索片刻,此乃“天行坐定身安”的表现。

    自思而得其答案之后,默子如同往常一样生火做饭,做了一锅粥,然后又切了一些香肠成丁,其名自曰香肠丁粥,又起油下锅,做了一些煎鸡蛋。放锅于桌,煎鸡蛋放盘于桌,便又呼其父母曰:“晨时已到,醒来吃饭。”

    父母听默子言,便醒之,取其盆放于冷水,双手成窝舀水洗其脸。

    默子同父母自取其盆,放其水洗脸,顿感神清气爽之。

    随后,默子同父母坐椅上桌吃食,食不言,饭毕。

    默子起身坐靠于家中摇椅上,微摇其椅,双手扶其椅把,似坐摇篮一般,悠闲自在。

    父母起身坐靠于沙发上,不曾有出门之意。

    父母悠闲道曰:“今日无事,休息一天,儿,你可有啥事,今日有何安排。”

    默子在摇椅上,边摇边说道:“今日晨时我起床声音大了些,以为打扰父母二人睡眠,却见父母二人眠安如石,有些感悟便饭毕后坐其摇椅上,摇之想之思之其家书《灵源经》里的一首诗《感凭灵依》所写之文。”

    父抵下额深思曰:“《感凭灵依》?,我只记得里面有一句,好像是“仙人凭我灵魂,结发守悟长生”,别的卓识记不太清了。”

    母抬起手背摸于颈曰:“我记得那诗的第一句好像是,“心领神灵有感,听人语虚无言”,其诗有四句,另三句只记得有字“天”“结”“道”之类的了,模糊了说不出来,记不起来了。”

    默子取来纸笔,凝神静气,下笔于纸一气呵成,诗成于纸,便分发给父母二人,一人一张,让其看之。

    父母看其诗曰:“儿呀,要不你读诵这首诗,让我们听聆一下。”

    默子起身于摇椅,站立于父母面前,定至片刻后曰:“可,父母细听之。”

    默子一字一言一句细心平读诵此诗:“

    心领神灵有感,听人语虚无言。

    天行坐定身安,地走站立魂平。

    仙人凭我灵魂,结发守悟长生。

    道烟入无魄体,精气神立主依。”

    读毕,父母拍手叫好,喜而笑之曰:“儿呀,你读诵此诗已颇有意境,不枉你平时通读家里书架上的百本书经的功夫,好呀。”

    默子低头无思片刻,点头示意道曰:“俗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这才哪到哪呀,也就是个开头的意境而已。”

    父曰:“万事开头难,只怕有心人,你的读诵诗文之道其实已经颇具大家意境,只是你未曾察觉罢了,以后你便就会明白了。”

    母曰:“儿,你父亲说的对,你的读诵之道确有其大家意境,但是切莫骄傲,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之理。”

    母又曰:“我儿本身就谦虚,我却劝你莫要骄傲,确有添舌画足之意,但你仍然要铭记于心。”

    默子曰:“母亲所说之言,我便放在心上,铭记于心。”

    母笑曰:“嗯”。

    父不言,点头表示肯定之意。

    父母曰:“儿呀,可还记得家书的哪些诗,也一同读罢,今日我二人休息无事,便听你读诵诗打发点时间。”

    默子答曰:“可。”

    默子坐靠其椅,双手扶把,闭目养神,片刻回忆其家书所有之诗,便取其中另外一首诗读诵之:“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地生我宝需有意,万银离琼解道去。

    世世隐居论修行,代代清白早归辞。

    言传身教皆有意,心领神会却无感。

    读毕。

    父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你这开头一句是唐代诗人李白,诗仙的名句呀。地生我宝需有意,万银离琼解道去。我却不知道是哪个诗人所写的了,但是天地并合,此诗名《补言》,确有其补之意也。”

    母曰:“嗯,此诗前两句有补之意,后两句带有修行之意,观其整首诗有补行之意。”

    默子曰:“我观其整首诗,不仅有补行之意,更有行补之意,你看可是这样。”

    母曰:“嗯。”

    父曰:“补行,行补,前后顺序,差之一字其意不同,我看此诗更有变化定意。”

    默子听父言答曰:“嗯,补而行之,行而补之,确有变化,补行定之,确有定意,父言确实。”

    默子又先后顺序读诵其诗《今生往事》《生望》《幻梦灵境》《笼诗》《脱笼诗》《文论御典》《清明》《希望》《生活》《武论御典》《世界意识》《人间世》《天界》。自上而下,读诵毕。

    父母曰:“甚好,儿,你读诵之道已自成一派,颇具灵性。其诗此时读诵之十二首,以及前之读诵二首,共十四首诗,其诗里所蕴含之意深刻,务必牢记于心。”

    默子曰:“父,母,嗯,我已牢记于心,其诗十四首。”

    此时父母起身站立,似有出门之意,父母曰:“儿呀,今日听你读诵其诗十四首,吾俩心中有其感悟,出门走走,看看风景。儿呀,你自行安排吧。”

    默子轻松道,并答曰:“嗯,父母自行之,望注意安全,吾自行安排之。”

    言毕,父母出门已去抬掌于头侧告别,默子站其门挥手告别之。

    默子读诵诗十四首,思索之俗言道:家书抵万金,惜文珍其意。便继续研读家书,钻研其中学问。

    默子翻起家书,又默读平诵其文,其文名《世文论》。

    其文如下:

    天灵地源,天生地养,天地生养灵源,灵源生养天地。灵源去化万物,万物归化灵源。灵源,生生不息,死死不灭,生死不息不灭,周而复始,始而复周,循环往复,以至永恒。诸天万界,至诚为神,心诚则灵,佛物根本,道法本质,修灵之人,殊途同归。自然万物,皆有归宿,亦有去处,灵源修之以灵幻化人是为妙,去至三千世界,归来三千世界,归去来兮于世界。天下之大,无穷无尽,佛外有佛,道外有道。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灵外有灵,源外有源。天下世界,少有一世,多有万世,各有规矩,自有法则,其规不同,其法不似,世之法矩之规则不同却以通理,故曰:一法通则万法通,一则通则万则通,法则通之以世界,似而无似,无似而似。故又曰:灵源生而知之,学而智之,修之以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天命修行,修灵以幻化为人,历经世验,以为经验,善报恶果以为有之,有似无,无似有,无有之似,谓之命,亦谓之运,所谓之命运。

    故又约曰:命运,变化莫测,凶险平安,福祸相依,默处子事,可化险为夷,亦可化祸为福,世世平安。故又似约曰:灵源修之以灵人,道德仁义礼智信等,世博学而精之以一,一以多少,多少以灵,亦能存消于世,随心所欲,心安理得其灵源易顺其自然。

    默子悟其《世文论》,想起《论语·为政》篇中孔子曾言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踰矩”,自默语曰:“思其文,想其意,心中有感,其文之间,学,立,不惑,天命,耳顺,随心所欲不逾矩,前后顺序,上下相承,其道在平,其理在定,吾明之。”

    默子又回想到,那天无事便想去买点水果来吃之事情。

    那天,默子无事,想吃点水果,便自游行于街,路遇一水果店,便闲停下来,与店家交流买其水果。

    默子见店家坐椅摇扇,待人买水果,便上前问曰:“店家,我想买点水果吃,请问最近有什么水果好吃呢,我便买点,顺带与我父母稍点同吃。”

    店家停摇扇答曰:“最近平果比较好吃,买的人都比较多,你是否要买点平果,我这给你摆出来看看。”店家摆出平果,成柏默色。

    默子看其平果问曰:“苹果不是红色的吗,怎么你这苹果是这种颜色的呢?”

    店家答曰:“我说的是平果,不是苹果。”

    默子曰:“那店家你怎么不标明名字呢,就这样随意摆在这里,我也不知道平果不是苹果呀。”

    店家思其默子言语,心有领悟,不再多言曰:“下次你来,我必标明名字,这次我有疏忽。”

    默子言:“下次来不知何时,便卖与我点平果吧。”

    店家问曰:“你要多少平果。”

    默子答曰:“六个平果吧,家里暂时只有三人,家里其他人去别的地方有事,多了吃不完。”

    店家听言后取其袋,装平果于袋,曰:“好了,客人,这是你要的平果六个。”

    默子掏出灵袋,付钱以市价于店家,挥手告别店家。

    店家挥手告别默子曰:“欢迎你下次再来观顾本店,本店下次必有改进。”

    默子回头听其言曰:“下次我不知何时再来了,也不知道你有所什么改进了,随缘吧。”

    随后默子侧头往前,背手拿袋,回家之。

    店家望默子走之,不言。

    默子回想起此次买平果之事,误以为平果就是苹果,颜色也不相同。默子回家吃其平果其味甘甜,苹果味道也甘甜,但其甘甜又不一样,心中有其感悟。

    默子默思:道家有言曰:“道可道,非常道也”,佛家有言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默子沉思片刻,吃其平果,曰:“反正都是好吃的,填饱肚子就行。”

    默子又想到《灵源经》里有言:“灵非灵,灵可非灵,亦名非名,名可非名。”想必其言虽不同,但其理确有相同之处,便不在多想,安心吃其平果。

    事回忆毕。

    正是:

    苹果平果甘甜,家书佳书珍惜。

    欲听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