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一梦四百年 » 第70章辗转离家尽欢颜

第70章辗转离家尽欢颜

    杨老三最终还是没见到自己的二儿子,他在登记之后与小女儿一起跟在坐在马车上的母亲后面出了城,虽然心中很是忐忑,但终归是离开了地狱般的贵阳城,至少一家人还在一起有着活着的希望。

    走到华夏军新建的粥棚,街坊们吃了一顿浓浓的地瓜粥后,继续向安顺前行。护送他们的是一个连队的华夏军,而走在他们前面的据说是刚刚俘虏的一队土兵,这些人都被一根长绳套着脖子,也是由一个连队的人看管着。

    队伍走得不快,而马车带着老弱已经先行出发,方彥平打听的消息,马车要赶回安顺运送粮食。一路走来,不断见到往东的马车,据说都是往贵阳运送粮食的,而马车卸下粮食后会把贵阳的老弱捎回安顺,每隔二十里配了一个粥棚,当杨老三他们走累了的时候供他们暂歇、吃饭,晚上,一行人就在野地里过夜,如此行得三日来到了安顺与平坝卫的交界处,这里已经整出了一块大空地,空地上摆了一张张的桌子,上面贴着一张张横幅。

    很多街坊不识字,问方彥平怎么回事。方彥平看了看,只见横幅上写着各家公司的名字,有钢铁厂、制药厂、毛纺厂、水泥厂、建筑公司等,他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这时一个拿着个大喇叭的年轻人走到人群面前,拿起大喇叭大声说道:“乡亲们,欢迎你们来到安顺,大家看到那边的招工处没有?那是华夏公司下属的各家企业在招工,大家可以去试试,只要肯干活都能找到工作,有一份收入。男的可以去钢铁厂、水泥厂、兵器总公司、建筑公司、造纸厂、矿业公司、商业公司,女的可以去制药厂、毛纺厂、纺织厂、印刷厂、保洁公司等,不限男女都可以去农业公司,只要年龄在16岁以上、55岁以下的都可以去试试,一人工作养活全家!”

    那年轻人稀里哗啦说了一大通,众人半懂半不懂,这时一个老人走上前去问道:“那象我今年58岁,内子57岁,孙子十五岁,孙女十一岁,就没办法去做工了吗?”杨老三一看,这老人姓佟名佳桂,原本是在贵阳开着一家银器店,平时倒也衣食无忧,不过乱起后店里都让官兵抢光了,全家已身无分文,儿子媳妇还被扣在了贵阳,想是很担心能不能养活全家。

    那年轻人说道:“除非有特殊技能,原则上是不招的,不过老人家也不必担心饿肚子,我们那里规定,5-7岁的小孩子进幼儿园、8-12岁进小学,这都是可以免费在学校里吃饭的,而且还提供衣物。13-15岁需要进护卫队服役,当然不是免费的,前四个月有一两每月的饷银,而且他的食宿是全免费的,也就是说,你们两个老人你孙子的饷银就可以养活了,完全不用担心。”

    佟佳桂一听,放下心来。这时先期抵达的老弱们也走了过来,一阵呼爹喊娘后,家人们都聚在了一起。杨老三带着母亲和小女儿向钢铁厂的招工点走去。

    坐在招工点的是两个年轻人,见到杨老三三人走来,还带点羞涩的神情,赶紧起身招呼道:“这位乡亲是想到我们钢铁厂吗?请问你有什么特长吗?”

    杨老三说道:“小人原本就是个铁匠,不知道这招工是个什么章程?”一个年轻人说道:“那太好了,有经验的铁匠我们厂里很需要。我们的待遇是试用期3个月,试用期间一两半的月薪,试用期结束后定级,最低也有二两的月薪。如果你曾经打制过兵器,也可以去旁边的兵器总公司去试试,如果你会造车什么的,可以去车辆总厂试试,那边的工资要稍为高点。”

    由于钢铁厂目前主要是生产一些生活生产用品,技术含量并不高,而兵器总公司跟车辆总厂的技术含量更高,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而铁匠是这两家单位最主要的工种之一,所以为了保证才有所用,招工前就开会安排要尽量把技术人才往那两家单位引。

    杨老三在威清卫时是专门制作火铳的,听这两人介绍之后,果然走到旁边的兵器总公司招工点询问,果然旁边的兵器总公司开出了试用期2两一月,定级后最低三两的月薪,在询问了杨老三基本情况后,当场拿出合同让杨老三签字。

    杨老三不识字,有点茫然失措,看到方彥平在不远处,拿着合同去请教了方彥平。方彥平仔细看了看合同,一条条给杨老三讲解了其中的条款,合同是典型华夏公司风格,一条条规定得很详细,与以前方彥平见过的合同基本一样,不过作为一个一级涉密单位,增加了几条保密条款,规定杨老三必需对工作内容保密,如有泄密则会有一份超大的经济处罚。

    杨老三想了想,自己年纪也大了,这么好的条件也不容易找了,至于保密,这本就是匠人应该做的事情,对这几条也没什么异议。当下在合同上画了押按了手印。见到杨老三签了合同,兵器总公司的工作人员笑逐颜开,把一块兵器总公司印记的铁牌和一张纸给了杨老三,一个工作人员还把杨老三带到停着一排车的地方,让他们上了车,把那张纸给了车夫。

    车上只有他们一家三口,显然还要等人,那车夫跟杨老三聊了起来,很快杨老三就知道了车夫叫吕勇俊,原本是黄草坝营的一个脚夫,不过自从马车兴起之后,脚夫的生意却是不好做了,在毛总的建议下,他跟他侄子贷款买了十辆马车成立了一个出租车公司,大部分是给华夏公司拉货,原本是往云南安宁跑的,最近给调过来往这边运粮,空车运人回去,这样来回一趟十天能赚个一两,当然他自己驾的这辆马车省了工资,能赚个二两。

    杨老三算了一下,大吃一惊,不禁说道:“那你不是一个月能赚个30多两?”吕勇俊笑眯眯的说道:“平时没那么多的,也就是最近到这里开的价钱多点。平时也就赚个20来两吧,再加上还要交增值税,我们叔侄平分,每人能到手的也就七八两,不象你有手艺,如果干得好,在兵器总公司可以拿十两一个月呢,不象我们风餐露宿的,十天半个月才能着家,你们可是天天可以回家的。”

    杨老三不相信的说道:“吕兄说笑了,一个做工的哪能拿那么多钱,就是我以前在贵阳开的那铁铺,我们一家三口忙活一年也存不下十两银子。”

    吕勇俊鄙夷的看了杨老三一眼:“老杨你还真别不相信,就你们兵器总公司的老金,那天坐我的车就跟我说他一年收入接近两百两,你们是技术人才知道不?都是有专才的,公司宝贝着呢。”

    杨老三愣在了那里,这时他小女儿玉琴怯怯的问道:“爹,那是不是以后都能吃饱饭了?”杨老三还没回答,吕勇俊就在旁边说道:“小姑娘,不光是能吃饱饭,那生活......跟你说也说不清楚,反正是你想像不到的好!”

    这时,又有人被领到车上,杨老三一看,却是佟佳桂一家四口。看见杨老三,佟佳桂很是兴奋,大声说道:“老三,我也被录取了。我托方掌柜找人问了一下,说是有特殊技能的可以放宽年龄要求,象我这样做过银匠的,可以去钟表厂去试试。我跑去一试,那边还真把我录取了,月薪二两,呵呵呵!”

    杨老三也为老邻居感到高兴,杨玉琴则和佟家小女香玉在咬着耳朵,说着悄悄话,两人从小一起长大,感情却是极好。

    正在两家人热烈讨论之季,一位工作人员领着一位少妇过来,那少妇长相姣好,怀中抱着一个婴儿。吕勇俊查看了那少妇的铁牌,却是黄草坝中心小学的牌子,不禁肃然起敬,说道:“原来是女先生,请上车!”少妇羞涩的福了一福,上车之后在一张空位上坐下,羞涩的低着头,也不说话。

    吕勇俊驾着马车上路,整条安顺到黄草坝的水泥路还未贯通,不过剩余的也不多了。新修的道路每隔三十里有一个服务区,这是仿照后世的高速服务区建造的,里面有食物、草料供应,还有规划中的几间标准客房。不过现在还都在建设中,相关设施尚未完备,好在服务区里除了免费提供食物外,还一家提供一顶简易帐蓬,让他们免受了蚊虫叮咬之苦。

    过了盘江大桥,路面好了起来,平整的水泥路让旅程变得更加轻松起来。众人透过窗户看着水泥路面和雄伟的盘江大桥,都是啧啧称奇。吕勇俊得意介绍这是黄草坝的几位神仙整出来的神物,只要加点水就能跟石头一样硬。

    虽然李国庆他们极力避免百姓将自己七人神化,但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还是会把他们当做神仙,当然难免也有一种感激的心情在里面,毕竟自从他们来了之后,黄草坝民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听着吕勇俊对黄草坝的介绍,众人对新生活充满了期待。通过了几天的同行之后,那少妇也熟识了起来,原来这少妇姓刘,其父是一个秀才,由于是家中独女,父亲从小当男儿抚养,倒也知书达礼,因其父与贵阳有名的家族梅氏有旧,嫁与梅家二子,梅家大宅位于城外,乱起后梅家被土兵屠戮一空,梅刘氏因带着幼子回贵阳省亲,幸免于难。而他父亲也在得知亲家一家罹难后,一病不起,七月时过世。母亲因悲伤过度,兼之饥饿旬日,也在几天前离世。她和儿子已经饿了多日,听说有人施粥后也顾不得避晦,最终一个女兵听了她的遭遇后写了一封信让她去安顺,推荐她做了教师,据说月薪可得2两以上,还有托儿所上课时可以寄养孩子。

    杨老三和佟佳桂听了之后唏嘘不已,梅家算是贵州有数的大家族,族中进士、举人出了不少,想不到也遭受了这种灭门惨剧,实在是世事无常,令人感慨呀!想着这梅刘氏的悲惨遭遇,也庆幸于自己一家终于得手牢笼,避免了全家饿死的命运。

    吕勇俊把梅刘氏放在了中心小学的校门口,自己送杨、佟两家去后原。梅刘氏看着小学紧闭的大门和门口站着的两个保安,心中甚是忐忑。她怯生生的把铁牌交给保安,那保安看了一下后,笑着说道:“原来是新来的老师啊,你到教务处报道吧!”说完打开校门,指明了教务处的所在。

    梅刘氏却没有急着走,而是问道:“不知道卢艳芳卢姑娘在不在?”那保安愣了一下说:“谁?”梅刘氏以为那保安没听清,大声说道:“卢艳芳卢姑娘,有人托我带给她一封信,让我到了这里后就找她。”说完把信掏出来,以示并未说谎。

    那保安接过信一看,果然封面上写着卢艳芳收几个字。连忙说道:“卢总监不在这里,不过离得不远,姑娘,要不这信我给你送过去?”梅刘氏点点头,那保安跟另一个保安说了几句后急匆匆离开学校门口。

    梅刘氏不着急去教务处报道,说实话她本是个小家碧玉,从未单独处理过事情,对与外人接触心中总是感到不安。幸好没等多久,那保安带着两个人走了过来。一个是十三四岁的少女,另一个则是看上去只有四五岁的小女孩。

    见到那两人过来,梅刘氏对着那少女行了一礼,说道:“卢姑娘!”那少女哈哈大笑:“我可不是什么卢姑娘,你要找的卢姑娘在这里呢!”说完指了指那小女孩。

    卢艳芳显然对这种事情见怪不怪,说道:“月娥姐姐,你去报道了吗?”梅刘氏摇了摇头。卢艳芳上前去拉起了梅刘氏的手。看了白依依的信,卢艳芳的同情心泛滥了开来,心想着一定要好好帮帮这个可怜的女人。

    陪着刘月娥安下家后,卢艳芳好好的打量了这间单人宿舍,整体上还不错,按后世的单身公寓建的,除了没有厨房外,基本上也满足了刘月娥的生活需求。卢艳芳给刘月娥演示了一些设施的用法后,看见刘月娥有点劳累的样子,卢艳芳跟徐应兰起身告辞,并再三叮嘱刘月娥有什么困难一定拖人捎信给她,刘月娥再三感谢。

    刘月娥裹过小脚,站了这么久确实感到有些累了,看着洁白的墙壁,有点恍若隔世的感觉,短短半年时间一切都变了,虽然对接下来的生活有点害怕,但看着躺在床上呼呼大睡的儿子,轻轻的咬了咬牙。

    第二天是休息日,卢艳芳又带着徐应兰和刘媛过来,刘媛还抱了李若彬过来。李若彬和刘月娥儿子梅虎头年纪差不多,但明显李若彬要健壮很多。刘媛跟刘月娥谈了谈儿子的事情,说道:“虎头这样不行,营养跟不上,这样吧,你把他送到托儿所去,那里吃的东西营养搭配好。芳芳你跟托儿所陆所长说一下,后天上班带着月娥去办一下手续。”卢艳芳点了点头。

    托儿所是新建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双职工又没有老人的家庭照顾幼儿的问题,不过所里目前只有3个人,李若彬工作日也在那里。托儿所的陆所长以前就是帮刘媛带李若彬的,对如何照顾幼儿学了很多科学的经验。想来刘月娥也会对那里的环境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