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一梦四百年 » 第71章秋风十里稻花香

第71章秋风十里稻花香

    宋应星来黄草坝已经三个多月了,他被陈博聘用为机械研究所所长,年薪3000两,目前正在研究蒸汽机。陈博原先想着直接上内燃机,但机械加工还存在很多瓶颈,最终还是无奈的选择以蒸汽机为突破口。

    宋应星对目前的工作生活非常满意,毕竟薪酬高,从事的还是自己喜欢的工作,再说这里的生活条件也是别的地方所不能比拟的,现在宋应星已经完全想不起科考的事情,整天脑子里都是陈博所说的机械给装满了。

    不过今天受李国庆所邀去参加秋粮的开镰仪式,当然也是检验这段时间陈博研制的收割机的成效如何。这种收割机采用两头牛推动,据陈博介绍,如果顺利的话这一台收割机每天可以收割百亩地,当然这次只生产了一台试验机,如果试验结果好的话,就会投入大规模生产,准备在明年所有坝子上都用上收割机。

    此次开镰仪式放在董谷试验田,那里是农业研究院所在地。一大早,李国庆和陈博驾着马车把去参观的几人一一叫上,这次去参观的嘉宾不少,不光有宋应星、闵自寅等客居于黄草坝之人,沈允培代表沈儆炌,官面上的普安知州刘世龙、亦佐县令封存章、安南所千户不应留,新城所千户莫敬亭、鲁屯中所千户李斌,还有黄草坝这边的张简修父子、徐天龙等,当然也邀请了普安几个大户人家如蒋氏。

    一行人分乘几辆马车浩浩荡荡前往董谷,道路修好后,黄草坝到董谷的时间由原来的两个时辰缩短为一个时辰,不到中午已抵达董谷的实验田。

    试验田分为多个版块,有的早一点成熟的稻子已收割完成,剩下的有的已经成熟,有的尚未成熟。这次要收割的是一块约十余亩的实验田,这是第二代杂交水稻。刘世龙见到金灿灿的稻穗挂满枝头,一看就产量不少。

    稻田边停着一台前面安装了一个大滚轮模样的机械,陈博给嘉宾们介绍了这台收割机的工作原理,这些书生们虽然听不大懂,但还是对这庞大的机械感到惊叹不已。

    李国庆请刘世龙宣布开镰,刘世龙也不客气,大声说道:“开镰!”接着在旁边的一个铜锣上敲了一下。随着锣声响起,两个技术人员把两头牛套了上去,并驱赶着牛进入稻田。滚筒随着牛的前行而转动起来,进入稻田后把稻子卷进滚筒,也不知里面是怎么变化的,稻杆从左边出来,而右边有人推着一个箩框在一个圆筒下面,谷粒就这样掉入了箩框。

    众人看得目瞪口呆,从来没想到收割还能这样搞,这速度真不是纯粹用人收割可以比拟的。不过让人吃惊的不止于此,工人把箩框里的稻谷运到河边后,那里建有一个大型的水力烘干房,只见工人把稻谷倒入一个口子里,过不多时,烘干的稻谷就在另一边的出口出来。

    宋应星很是好奇,其实烘干房的原理也不复杂,陈博简单介绍一下后宋应星就理解了,无非是把空气加热后通过螺旋而过的钢丝网,钢丝网上的稻谷自然被热风烘干。

    第一框稻谷烘干后工人称重后记录了下来,李国庆笑着对刘世龙说:“刘大人,今天中午我们就吃这新谷,尝尝味道如何?”刘世龙大声叫好,李国庆挥挥手,工人拿着稻谷去碾米房碾成精米。

    整个收割过程让众人大开眼界,在办公楼食堂用膳后,工人前来汇报那十亩稻子已收割完毕,烘干后共得稻97石。众人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大明以农立天下,但从来亩产水稻没有超过3石的,那是上好的田地了,一般水田的产量也就在2石出头。

    几个家有大量田产的世家子弟想起上次李国庆的提议,纷纷要求与华夏公司合作。李国庆摊了摊手,目前的种子量还是太少,今年勉强能供上黄草坝的种植,无法供应各个合作伙伴,只是答应等明年种子和化肥足够之后推广至整个普安。不过李国庆接下来请大家去看了红薯的收获现场,经过改良后的红薯实验田的产量高达二十石,这让几位都大感兴趣,李国庆答应免费提供种子及种植手册,大家兴致勃勃的把种子和手册托人送回家去,让家里先行种植一些。

    刘世龙对实验田的产量也是很感兴趣,在李国庆再三答应会将种植方式在普安推广后,满意极了,也答应了以普安州的名义再次为王成效请功,当然顺带也为自己请功,不过他把自己的功劳放得很低,他已经习惯于在普安当知州,实在是太惬意了,收入又高、工作又轻松还经常可以捞点功劳,他想着要给一些在京里的同乡写几封信,让他们运作一下不要把自己调离普安。

    闵自寅和沈允培此刻却在窃窃私语,原来沈儆炌已接到闵洪学的信,说其拟从广西入滇,沈儆炌的意思是让闵自寅到黄草坝来交接,这里到昆明的道路通畅而且在华夏公司的地盘安全无虞,闵自寅也是这个意思,他最近在黄草坝乐不思蜀,这里住得舒服、气候合适,平常或在图书馆看些书籍、或与一帮书生游山玩水,甚至还到黄草坝书院客串讲学。

    当下两人商定,自有家人去通知各自父亲,定于十一月底、十二月初在黄草坝交接。两人告知李国庆后,李国庆表示非常欢迎,并表示会做好相关接待工作。

    刘世龙问了李国庆黄草坝营的粮食收成情况,普安州遭遇苗乱后,今年的收成大打折扣,仅有往年三成,现在米价已涨至5两一石,城里民不聊生,很多百姓已钱尽粮绝,而整个贵州更是一片糜烂,越往东米价越高,平坝、威清那边已涨到10两一石,而贵阳那边早已没有粮食,更是天价。

    李国庆点了点头,心里计算了一下,说道:“粮食倒是有,不过最近运力有点紧张,现在大部分的运力都用到支援贵阳了。刘大人您看这样可好,你把城中的青壮组织起来过来运粮,我这边以稻两石一两、红薯四石一两的价格卖给你,这样大人也可以用利钱贴补一下州库。”

    刘世龙大喜谢过,这明显是让自己通过粮食价差大赚一笔,甚至自己可以把粮食卖到别的地方去,他甚至想好了合作伙伴一起大赚一笔。当下两人商量好了粮食交割方式,由于目前州库里没有银钱,李国庆还写了个条子让刘世龙去银行找卢艳芳贷款。

    而在遥远的贵阳,李橒也在徐朝纲的见证下向华夏银行贷款购粮,月息一分。原本李橒是想直接向王成效赊粮的,不过随行的银行代表李永成却不同意,非要用现钱买粮,不过在李永成仔细介绍了贷款合同后,李橒与几位官员一合计,直接同意贷款十万两,除了采购粮食外还找华夏公司采买了一些兵器补充守城官兵和民壮。

    当十万块银币交割给官府时,李橒他们都围过来拿着那精美的银元啧啧称奇,李永成介绍了鉴别银币的方法,拿着银元吹口气会发出嗡嗡嗡的特殊声音,几位官员都试了试,果然其声特别,不过史永安倒是说道:“这银元制作如此精美,想必也没人可以仿制。不过这头像是谁?”

    李永成向北拱拱手道:“这却是当今圣上侧颜!”李橒他们大吃一惊,他们都没面过圣,自然不知皇帝长成什么样,虽然对把当今皇帝的圣颜印在银币上隐隐感觉不妥,但不了解情况也不敢多问,只是互相朝北拱拱手。

    李永成似乎感受到了大家的疑问,解释道:“这事已禀告过圣上,圣上也很是高兴。不知各位可见过鹰洋,哦,就是西夷那边过来的银币,也是把他们的国王的肖像印在银币上的,我大明乃天朝上国,吾皇之肖像自也当印在我朝银币上。”

    刘锡元道:“这一枚银币是否可当一两,我看这银币上加了别的东西。”李永成说道:“这银币含九钱银、9分锌、1分锡,不过用时当银一两,加入其他金属主要是怕有人把他融化了做成银冬瓜什么的藏起来。”

    众人看着精美的银币,倒也不觉得不值,反正这些银币最终都会回到华夏公司,自己套利所得用银两存起来即可。这时王成效走了过来,朝各官员敬了个礼后说道:“安逆又开始进攻我军防线了。”

    李橒等人连忙爬上城墙,李橒习惯性的拿起了望远镜往城外看去。第一次使用望远镜的时候官员们都是惊讶不已,后来王成效匀出了十个望远镜交给李橒分配给众官员,现在官员们都已用得很溜了。

    只见城外南北两侧的土兵正在列队,想来又要组织一次进攻,最近这样的攻势每两天都会来一次,每次都是留下几百具尸体。他们甚至还派出小部队去袭击粮道,但也被击退了。不过他们的进攻也非一无是所获,华夏军这边也有着三位数的伤亡,主要是从明军缴获的佛郞机炮和弓箭造成的,目前为止华夏军战斗中损失最大的就是这次战斗了,王成效一直在催促李橒去信继任巡抚王三善速速入援。

    李橒也是有苦说不出,王三善其实已从沅州进至平越,但每次求援信过去,返回的信息均是兵未聚粮未齐,出兵时机未到,让贵阳再坚守云云。李橒与史永安等一个月前开始不再直接向王三善求援,而是让人八百里加急军报直报南京兵部,也不知朝廷的申斥是否能让王三善尽快入援。

    经过这么多天的接触,李橒对王成效大为改观,除了不愿行跪礼外,王成效可比其他的军头好太多,日常除了军事不听指挥外,其他都是让各官员感觉很舒服,特别是在利益方面把握得很好,基本上所有官员在这严峻的形势下都分到了不少的利益,加上安全上得到了保证,让李橒在对朝廷的报告中也狠狠的提了一下王成效的功劳,想来史永安亦是如此。

    敌军的例行进攻又开始了,作为精锐的土兵,安氏军队的学习能力还是很强,现在已经学会冲锋时不再排成阵列,听到枪响后还会伏低身子,这样使得今天的进攻伤亡降低了很多,甚至冲破了几处铁丝网,不过在预备队投入后没进入白刃战敌军就崩溃了。

    不过王成效不象李橒等人那样脸现喜色,反而有点忧心忡忡的样子。李橒注意到了王成效的脸色,问道:“成效是在担心什么吗?”王成效点点头,说道:“我方防线过长,人手不足,而且对手的学习能力很强,每一次仗都更难打了。抚台大人,如果援军再不到,可能运粮和转运老弱的行动要暂停了。”

    见李橒脸上茫然的神色,王成效解释道:“从最近两次敌军的进攻来看,敌军已掌握了我军的弱点,如果他们集中力量不计死伤进攻我军一点,很可能被局部突破。现在运粮和运人的行动已不再安全。不知援军可有消息传来?”

    李橒摇了摇头,那边黄运清说道:“确实敌军的进攻更聪明了,死伤的人员也越来越少了,突破阵线的点也显得更容易了,王将军说得对,再这样下去可能城外通道难以再保证了。”

    李橒转过头问史永安:“史大人怎么看?”史永安想了想说道:“目前城内老弱已转出十万有奇,粮食运进6万余石,可供城内人员食用一月余。华夏军如果留驻城内,防守应该无虞,就是不知援军何时到,如一月后还不到还是有缺粮的危险。”

    “不,我们不驻在城内,敌军攻不下贵阳,而且我们留在城外敌军势必不敢全力攻城。万一援军一个月内不到,我们还可以再次打通运粮通道,避免断粮的危险。”王成效说道。

    李橒点点头,史永安说道:“我愿去平越督促王抚台早日入援!”“不可,史大人乃城中基石,不可撤离!想来朝廷定会早日督促王抚台进兵。”李橒连忙说道。

    史永安脸现不悦,不过也不再多说什么。最终定下华夏军在明日起撤出贵阳,但全军驻于新贵县城,并在新贵储存大量粮食,一旦事急可立即来援。同时,几位官员决定派出刘锡玄随华夏军一起,以便加强同朝廷的联系,当然,私底下也有监视华夏军不让其撤军的意思。

    当然,为了稳住王成效,李橒他们还许给他一个参将职衔,并说已上报朝廷。次日,华夏军带着最后一批获准离开贵阳的老弱缓缓撤离贵阳城外,贼军在象征性的追踪了一下受挫后目送华夏军离开。

    李橒在城墙上看着这一幕,不禁很是感慨,如果没有华夏军送来的粮食及运走的老弱,可能城内已经变成人间地狱了。想起华夏军来之前自己已把后事都安排好了,如同做梦一般。这次虽然华夏军撤离了,但城内的士气却是更高了,有着华夏军在不远处虎视眈眈,对于守好城池他充满了信心。

    但贵州的好消息不仅如此,在华夏军撤出仅仅三天后,援军前锋副总兵刘超终于在王三善的催促下出发,并在龙头营阵斩贼军勇将阿成击溃贼守军,官军奋威直进,安邦彥无奈,只得解围后退守屯龙洞,随后官兵连战连捷,杀死安邦俊,生擒安邦彥弟弟阿伦,终于抵达贵阳城下,安邦彥无奈退守陆广,至此,贵阳围城战结束。

    王成效留下李永成处理银行和新贵屯粮,并留下三团驻守,自己带着大部队返回黄草坝休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