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相父诸葛亮:开局坦白现代留学 » 第十二章 朕确有一策!

第十二章 朕确有一策!

    丞相府,书房。

    丞相诸葛亮和参军杨仪相对而坐。

    杨仪拱手祝贺:“丞相所做《正议》,振聋发聩,益州朝野上下看到之后,都非常振奋啊!

    “前线将士们听到您所写作的《正议》,士气振奋,多次抵挡了敌人的进攻。

    “北方跟从曹贼反叛的臣子们,听到您的《正议》,一个个都面露羞愧之色。”

    诸葛亮听到杨仪所说,心中暗暗欣喜。

    诸葛亮曾委派杨仪近些天盯着一下各个方面的反应,听到杨仪汇报中话语的意思,便知道,《正议》一书,算是起了作用。

    诸葛亮拱了拱手:“辛苦威公了。”

    “受先帝恩重,杨仪誓不敢忘。”

    诸葛亮笑着问道:“下一步,以威公之见,该如何是好?”

    杨仪听到诸葛亮主动问策,忙站起身,恭谨答道:

    “以杨仪之见,抵抗曹魏,需要先将益州境内的豪强大族安定。”

    “安定豪族”这个方向一定没有问题,问题是怎样才能够将这些豪族安定,这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情。

    今日杨仪既然主动提及,便是大致有了安定豪族的策略。

    诸葛亮点了点头,示意杨仪继续说下去。

    “杨仪听闻,蜀中有一人名叫杜微,曾经是任安的学生,而任安又是杨厚学生。

    “杜微此人,在蜀中豪族间名望非常大,如果能够征召此人入朝为官,那么益州的其他豪族,也会听从您的命令。”

    杨仪面对诸葛亮侃侃而谈,介绍起了这名蜀中贤人——杜微。

    汉末三国,一方面是一个群雄并起的时代,一个勇士拿着刀枪,就可以建立流传千古的美名;

    但另一方面,也是世家大族,交相错应的时代。他们以师承、儒经的脉络为纽带,钩织起了在三国乱世之下的波涛汹涌。

    诸葛亮当然听闻过杜微这人的名字,杨仪说的没有错误,如果能够将杜微这个人,征召到朝廷或者丞相府为官,那么蜀中就会有很多的豪族,听从朝廷的命令。

    只不过——

    诸葛亮看着杨仪,叹了一口气:

    “当年先帝依靠精兵强将入主益州的时候。曾经征召过益州的贤人异士,其中便有杜微。

    “但是杜微对于做官出仕根本不感兴趣,面对先帝的一再邀请,杜微始终谎称自己耳聋眼花,已无法胜任任何职务。

    “如今先帝崩于白帝城,想要将杜微征召到朝廷之中,便更加艰难了啊!”

    杨仪听着诸葛亮的叙述,面色有些尴尬,原来丞相早就已经考虑过,征召杜微一应的事宜,只不过确实是有着现实的难度,才没有成功。

    诸葛亮长叹了一口气:“可是如今,似乎也没有了其他的方法,可能只有强行征召杜微入朝为官,才能够让蜀中的豪族们稍稍安定了。”

    杨仪看着诸葛亮的神情,由犹豫变成了果决,心中叹了一口气。

    丞相口中的强行征召,虽然可能有利于朝廷的威严,但对于他个人的名声,却是一种损耗。

    丞相这是在用自己的名声,来换取炎汉朝廷的威严啊!

    杨仪心中感慨万千。

    “报丞相,陛下到!”

    陛下来了?

    诸葛亮和杨仪,听到这个消息,都是一惊。刘禅此时应该在宫中,怎么会出现在了丞相府?

    诸葛亮连忙带着杨仪,一起到丞相府门口迎接,还没走到门口,正撞上刘禅带着马谡走来。

    “臣诸葛亮(杨仪),参见陛下!”

    “相父别来无恙啊!”

    刘禅和诸葛亮打过招呼,携手走入丞相府的议事厅。诸葛亮请刘禅上座后,带领着马谡、杨仪下座相陪。

    刘禅看着诸葛亮,微微笑道:“朕今日到民间访查,正巧路过相父门口,便来叨扰一番,没想到打扰了相父和杨参军议事。”

    诸葛亮听着刘禅所说,笑容中多了几分慈祥。方才这番话语,若是未来留学之前的刘禅,是断然说不出来的:

    “臣方才正和杨参军议论,如何应对蜀中豪族,杨参军所说,切中要害,臣正要禀报陛下呢。”

    刘禅听到诸葛亮所说,转头看向一旁的杨仪。

    刘禅在未来留学的时候,对杨仪的印象颇为深刻。杨仪的政治生涯,大概可以分为两段。

    第一段便是作为诸葛亮的助手,历任参军、长史,官至绥军将军。

    诸葛亮多次出军,杨仪总是帮他制订规划,筹措粮草,做事不用过多的考虑,很快就利索地处理完毕。军中礼节制度,都由杨仪安排和检查。

    这段时间来看,杨仪是一个很好的参谋助手。

    第二段便是诸葛亮星落五丈原之后。

    杨仪既率领部队退回,又讨伐诛杀魏延,自以为功劳特大,理当接替诸葛亮执掌朝政,却遭到刘禅冷遇,因而多出怨言,被费祎告发,被朝廷废为庶民,流放至汉嘉郡。

    依照刘禅的评价,杨仪在历史之中,算是一个能力中上,但太过心高气傲之人。不过,只要诸葛孔明还活在世上,杨仪便是最好的助手和参谋。

    “哦。杨参军有何高论?”

    杨仪听到皇帝刘禅问询,脸上一片涨红:“臣考虑不周,不足以为陛下的参考。”

    刘禅摆了摆手:“无妨。”

    杨仪看了看刘禅,又看着诸葛亮鼓励的眼神,心中一片惭愧,将方才和诸葛亮所说的事情,又向刘禅报告了一遍。

    刘禅听完杨仪所说,眉头轻皱,又看向一旁的马谡:

    “幼常,你认为此策如何?”

    马谡听到刘禅提问,看也不看杨仪:

    “臣认为这个策略,没有错误,但也没有可取之处。

    “人人皆知应请杜微出仕,但人人不知如何请杜微出仕!”

    杨仪听着马谡反驳的话语,脸上不服:

    “胡说,丞相就知道如何请杜微出仕。”

    马谡听到杨仪辩驳,声音更加高亢:

    “作为丞相的助手,你怎么能够让丞相牺牲名誉,来强迫杜微出仕!”

    刘禅看着杨仪和马谡两人,针尖麦芒,互相不服,心中有些疑惑,看向相父诸葛亮。

    诸葛亮看着杨仪和马谡争吵,又欣赏,又无奈:

    “二位不如听听陛下的意见?”

    “他能说出什么来?”

    “他能说出什么来?”

    杨仪和马谡两人,听到诸葛亮劝说,齐齐哼了一声。然后又都反应过来,陛下便是在他们身边,此言大逆不道,连忙向刘禅请罪。

    刘禅摆了摆手:

    “朕确有一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