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从红楼开始重建大汉 » 第41章 县案首

第41章 县案首

    戌时,长安县县衙。

    此时书案上摆了好几张卷子。

    烛光的火苗跳动着,马知县看着前面四人的答卷,陷入了沉思。

    明天便是正式放榜的时候了,唯有县案首此人选,马知县一直迟迟没有决断。

    马知县思索间,拿起一人的试卷,看了看,然后又看看其余的答卷,便将此人的试卷放到一旁。

    马知县接着看着眼前三人的卷宗,一时间还是难以抉择。

    “唉。”马知县一声叹息,再看了几眼,拿起案上的一份答卷,眼中闪过一丝异色,就他了。

    此人定为此县试县案首。

    接着马知县念起书案上试卷的名次:“他为第二名,他作第三,而这一位,放在第四吧。”

    定下名次的马知县一脸轻松。

    马知县定好名次,便唤来书记、吏目,将三百名中县试的考生名字,按名次抄写在榜纸上。

    此县城礼房里烛火通明,一直忙到亥时,烛火才熄灭。

    二月十九日,巳时。

    县试放榜时间。

    只见贡院东面墙上贴着四张黄纸张贴的榜单,上面写着众学子的名字。

    见差役将榜单张贴完毕,早已有一大群考生围了上来。

    虽然说经过四履考生的士子一般都不会落榜,但是还是亲眼看到名字上榜,才能放心。

    除了看榜的士子,亦有一些商贾、普通百姓凑近去看榜。

    场面很是热闹。

    “你也中了?兄台你中了多少名?”

    “二百名?好,这名次也算不错了。而我刚好一百八十四名。”

    某些互相认识的学子互相吹嘘着,比着名次的高低。

    只见人群中有一士子穿着绫罗绸缎,旁边跟着几个身材高大的仆人,推搡着外边围着的人群。

    “你干什么?”

    “让开,让开。我们家小公子在此看榜,挡在这里干什么?还不让开?”几个豪奴恶仆在叫嚣着。

    “刘兄,快走,不要命了?他是温侍郎家的三公子,我们还是快走吧。”几个学子拉住了一个明显发怒的书生劝说着。

    片刻之后,这拥挤的看榜人群,硬生生地被“凿”出一条通道来。

    温仕祚拿着纸扇,面带微笑,目中无人,在众豪奴的拥戴下,径直地往前面走去。

    温仕祚不紧不慢地从第一张榜单上看起。

    嗯?榜首此人怎么不认识?榜首也不是他温仕祚的名字。

    温仕祚的脸色有点不太好看,想不到马知县居然不买他父亲的账,当下就有点不太高兴。

    温仕祚继续往下看着,只见前十,县前十的名单里,也没有他的名字。

    温仕祚脸色羞怒,居然前十也没有他的名字,实在是太不知天高地厚了点,这马知县有点不太识相了。

    能做京城知县一般都是皇帝钦点的,马知县不卖他父亲温仁诚礼部侍郎的面子太正常不过了。

    马知县如果升官,如果皇帝让他继续外任,一般都是放在南直隶省,北直隶省,浙江省等要省辖内的府,担任知府职位。或者任顺天府府丞之职。

    若入朝任职,亦可入六部或都察院等官职。任何等职位俱是皇帝钦点,与礼部侍郎没有半点关系。

    所以马知县的升官与否,全看他在皇帝的心里的信任度有多高。不是皇帝自己人,作不了京城知县的职位。

    温仕祚脸色铁青,居然第一榜五十名童生,上面没有他温仕祚的名字。

    温仕祚面上青红交错,在第二榜末尾第一百四十六名才发现其名字。

    温仕祚面色怒恚,咬了咬牙,喝道:“走。”几人灰溜溜地退了出去,完全没有看榜时的嚣张气焰。

    “看,那个人是温侍郎家的三公子。”

    “原来是他。”

    “他此次考了一百四十六名来着。你们谁还记得当初有人说他必定是县案首无疑了,如今一看差了十万八千里呢。”

    旁边一个考生揶揄说道:“可能他此名次还是沾了他亲爹爹的光呢。”

    几个童生哄堂大笑。

    温仕祚在人群中似乎也听到了有人背地里议论,猛地回过头,脸色涨得通红,喝道:“刚才是谁说的?出来!”

    只见前面刚才参与话题的童生一哄而散,只留下在无能狂怒的温仕祚一行人。

    温仕祚气急败坏,低着头,掩着面而走。

    此时,外边杨子凌、贾珣、陆修远,三个人约定来一起看榜,自然也看到了这一幕闹剧。

    贾珣和陆修远相视一笑。

    此时贾珣右手的伤已好了许多,不用再在衣服外面缠着唬人的绷带。

    杨子凌淡淡一笑,若无其事地说道:“贾兄,陆兄,咱们走吧。”

    三人从人群外走了进去。

    此时,有好事的考生在旁咬着耳朵说话:“你看,杨尚书家的公子来了。”

    “果然这气度就是不一样啊。比那个姓温的不知好了多少。”

    “嘿,别的不说。听说这杨公子,前面三试,两次俱位列榜首。那温的可差远了。”

    “那这次县案首一定是杨公子的囊中之物了吧?”旁边一人问道。

    “哎,我还没看呢。只能说县案首很大可能是他。”

    此时,人群中的孙獓也往前挤去。

    哼,他就不信,凭什么众人没看榜就说县案首是杨家人得了去。他此次有很大的把握取得头名之位,让这等庸俗的人以后都要高看他孙獓一眼。

    孙獓奋力往前挤着,离第一张榜单越来越近了。

    这榜单就像要承载住他一生的一艘船,而那县案首无疑是帮助他往上爬的一根绳子。

    自从六岁懂事以来,十年的寒窗苦读,他曾看到过他阿姐被迫嫁给一个四五十岁作小妾时的无助的表情;他看到他祖母生病之时,悄悄留下钱给他读书买纸笔的情形;他还记得他大兄被村里恶霸打断了腿,仍然不肯拿他束修的钱去医治,而落下终生残疾的情景.......

    往日的回忆像刀尖一样,刺穿了孙獓一直以来自傲不凡而紧紧维护的尊严。泪水一下子模糊了他的双眼。

    眼前的黄榜浮现了昨日亲人们的身影,孙獓的眼泪怎么也止不住,不停地往下流淌着。

    “县案首是,贾珣!”哗,旁边众童生一片哗然。

    他们也没想到,居然案首不是杨尚书家的公子,杨子凌。而是另有其人。

    人群旁的孙獓脑子“轰”的一声响,睁大了双目,神情难以置信。

    不会的,一定不会的。肯定是哪里搞错了。他要亲自看那榜单。

    孙獓擦干了眼泪,睁大双眼朝第一张榜单最前面的位置看去。

    只见榜首上面写着几个大字:第一名,贾珣。

    孙獓胸口如同被大石压着,让他丝毫喘不过气来。

    孙獓接着往下看,只见上面写着:第二名,杨子凌。第三名,陆修远。第四名,孙獓.........

    孙獓眼前一黑,险些要昏死过去。

    孙獓尤不死心,再次擦了擦眼睛,只见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第四名,孙獓。

    为什么?为什么第一名不是他?他若是取得了那县案首的名次,那秀才功名就是板上钉钉的事,今后的府试与院试不过是走个过场罢了。

    到时他们家便可以免除五十亩田地的赋税,并且还有见官不跪,刑不上秀才,免除徭役等特权。他们家也可以收些佃户,有些有自己田地的农民也会将田地归入他们家门下,借以逃避赋税。

    他们孙家可以靠此跻身进入到小地主的行列中,从而实现阶级的转变。

    没想到这一切如昨日黄粱一梦,压抑得孙獓几乎要发疯了。

    这让他如何面对家中众人对他的欣切期盼。

    孙獓心如死灰,一步一步地往外踱着,是时候要准备归家的行程了,府试还要在两个月后,这京城客栈的花费,并不是他这种人家能负担得起的。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此时,杨子凌、贾珣和陆修远三人看到了眼前的桂榜。

    只见杨子凌还是那样的风轻云淡,宠辱不惊的模样。

    贾珣内心暗喜,终于,此第一步路可算是让他给完成了。从今往后,众人会以秀才来称呼他。毕竟大夏朝历来只要考到“县案首”或“府案首”,俱会取得秀才的身份。

    一旁的陆修远拍了拍贾珣,笑道:“珣兄弟果然高才,修远本来以为县案首已落入自己囊中。没想到啊,居然是让珣兄弟给得了去。”

    杨子凌也道贺道:“贾兄真是藏而不露,有经纬之才,实在令人佩服。”

    贾珣笑道:“不敢当,实在是侥幸。”

    陆修远笑道:“珣兄弟,你前些日子说的。你考了县案首,当要你请我们上状元楼一聚了。”

    此时旁边的童生看着贾珣三人,都叫喊道:“大家快看,县试的榜首三个人。”

    “那个是那案首贾珣?”

    “看他们说话,中间那个就是。”

    “好年轻啊,和杨家公子一样的年纪。”

    “这么年轻就已经是秀才身份了,英雄出少年啊。”

    “那贾珣是哪个大家族出身的?不知道可婚配了没有?小老儿有一位孙女,生得如花似玉,正当择取一名佳婿。”

    旁边一个大叔说道:“老孟头,算了吧。你那孙女,别人秀才公如此年轻,模样又好,将来必定有个举人老爷做做,怎么会看上你那孙女?你还是早早歇了这颗心吧。”

    旁边的人都笑了起来。

    杨子凌、贾珣及陆修远三人已经迈步朝城西状元楼而去。

    跟着三人的仆人已经有人朝家里去报喜不提。

    荣国府,荣庆堂。

    贾母和王熙凤、鸳鸯、尤氏等人在摸骨牌为乐。

    王夫人倒也在此处,旁边李纨在一旁站着相陪。

    而由李纨带着的迎春、探春和惜春三人在暖阁里嬉闹着。贾宝玉及林黛玉也在跟前。

    倏然,外面进来一个丫鬟,正是贾母的大丫鬟之一的翡翠。

    只见她说道:“老太太,刚才东府的万儿过来报喜道,说东府的珣二爷中了县试榜首。”

    什么?县试案首?

    坐在下面心中念佛的王夫人心中一窒,县案首?此等殊荣,连当时如此出众的珠儿,可是也没有考到县案首。

    如此看来,东府那庶子是真的起来了。只要他参加了府试和院试,他就是秀才了。

    王夫人一阵羡慕妒忌,如果考中的人是宝玉,那该多好。

    王夫人心绪暗动,如此看来,若是让宝玉和那个人混一混,或许可以激起起向学之心。

    而一旁的李纨心思也不太平静,县试案首,作为曾经的国子监祭酒之女,她很明白这四个字的分量。

    要想取得县案首的称号,比考院试中秀才还要难得多。在数千人中,取得名次第一,不啻于大浪淘沙。东府那贾珣若是考院试,怕是能中秀才第一等的“廪生”。

    若是她五岁的儿子贾兰也能像那珣哥儿一样高中县案首,她这几年过的清苦生活,倒也值得了。

    坐在玩牌的贾母以为听错了,吃了一惊,问道:“你说珣哥儿中了什么?”

    翡翠又复述道:“东府的珣二爷中了县案首。”

    县案首,此乃是一个荣耀。

    贾母大喜过望,笑道:“多少年了,贾府可算是又出了一个读书种子。珍哥媳妇,我平日里叹爷们没几个成器的,却不曾想这读书种子又落在你们东府里。”

    尤氏言笑晏晏,说道:“老太太太操心了。珣弟中了县案首,可见这都是国公爷的庇佑。”

    贾母笑着对尤氏说道:“珍哥媳妇,等会晚上你带了珣哥儿过来,好好摆几桌乐一乐。”

    尤氏笑着点了点头,应下了。

    贾母又看着鸳鸯问道:“鸳鸯,今天府里原先预备摆的几桌,在这份例上再加上几桌,你等会让他们私下先预备着酒席饭菜。”

    “哎。”鸳鸯答了一声,起身出门吩咐去了。

    贾母看了看下面坐着的王夫人,说道:“等会让大老爷,老爷都过来参加晚宴。”

    贾母接着向王夫人说道:“等会也叫了姨太太她们也过来乐一乐吧。”

    众人都应了。

    坐在跟前的王熙凤看着异常高兴的贾母,撇了撇嘴,心中不解。

    不就是考了个县案首吗?老太太怎么高兴成这样。好久没看到贾母如此兴奋了。

    往日里见的什么长安节度使、应天府知府等那些二品、四品的官,在她眼里,都不过如此。

    远不及她叔叔王子腾九省统制的从一品官职。

    如今老太太居然如此看重一个小小的童生,实在是太不可思议。王熙凤实在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