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从红楼开始重建大汉 » 第58章 兴平县田庄

第58章 兴平县田庄

    “驾。”只见几名骑士骑着普通的民用马匹,在官道上疾驰着。

    为首一人穿着一身短打服,背着一口剑,胯下骑着一匹黑马。

    其后跟着三人。

    左边一人背着一口刀,骑着一匹斑点马。

    右边一个俊俏的公子,生的唇红齿白,眉目清秀,亦背着一口宝剑。

    最后骑马的壮汉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络腮胡须。身长七尺五六,腰阔膀粗。马鞍上挂了一柄普通军刀。

    此四人正是贾珣及贾芸,柳湘莲,还有贾芸认识的闲汉倪二。

    一大早贾珣请三人吃过早饭,便从南城门出门,一路骑马向西疾行。此次的目标便是西面的兴平县。此行约有一百二十里路程。

    贾珣此行便是往宁国府在京师的一处田庄去的。此处田庄便位于关中盆地的兴平县的某处乡下。

    几天前贾珣已经向贾蓉以及东府里的老人问清了位置,还手绘了舆图。

    不过贾珣等人骑的马皆是普通的劣马,实在不敢死命地让它跑。从早上到现在跑了四个多时辰,时间已经到了酉时。今日众人大概行了约八十多里路程。

    夜间众人不再赶路,便在咸阳县的一个小镇上,寻了间客栈,准备晚上休息。

    贾珣众人骑马至小镇上,夕阳已西斜,晚霞烧红了半边的天空。

    四人在这小镇上找到了唯一的一家客栈。从外面看去,只见该小店已有几分残破。

    街上稀稀落落几个行人看到贾珣这一行人,带着猎弓和刀剑,都感到有点惊讶。

    这里不是什么打猎的好地方,要打猎应该往南而行,位于秦岭山麓的镇安县及咸宁县南部才是打猎的好去处。

    贾珣看了看眼前这间小客栈,待店小二替众人栓好了马,便递过一块二钱重的碎银子给店小二,让其去取一些草料和豆子给四匹马喂食。

    店小二连连点头哈腰,笑容满面地给众人引路,“四位大爷,请问是打尖还是住店?”

    贾珣往里头走着,说道:“小二,来四间上房住宿。另外拿些好饭菜来吃。”

    贾珣找了厅上一张桌子坐下,拿出一块一两的碎银子,放在了桌面上。

    旁边一个脸有的略圆的掌柜,笑眯眯地拿过银子,说道:“四位大爷,小店里有家养的大熟鸡,还有前些日子腊的上好的肠串子,今天还有钓了两尾肥肥的大鲢鱼。小店还有酿的几坛好酒。客官要不要都给你上了来?”

    贾珣点头说道:“杀一只八九斤重的大肥鸡,炒一碟羊肉,要一条鱼,再炒点青菜。酒就不要了。”

    只见掌柜笑道:“客官实在不好意思,小店没有羊肉了。不知道豕肉可不可以?”

    贾珣点头说道:“好吧,那就换个红烧肉吧。”

    “好咧,客官。马上替你准备饭菜。”一旁的小二奉完茶,擦干净桌子,便吩咐后厨里忙碌起来。

    贾珣看着三人说道:“今晚咱们就不喝酒了,等回去再和你们喝上一天。”

    贾芸和柳湘莲等人都点头笑道:“不值什么,今晚确实是不该饮酒为好。”

    四人等了几刻钟后,掌柜和小二才把众人的饭菜上齐。

    吃饱喝足后,小二带众人去看房间,之后各人自行去取水洗澡。

    今夜是贾珣第一次离开贾府,在外地度过的第一个晚上。

    炎夏乡镇偶尔从远处传来几声狗吠声,有点破旧的木窗外传来阵阵虫鸣声,这些都是在贾府中没有遇到的新鲜的体验。

    这让贾珣又回想起前世炎夏耳边响起鸣蝉的叫声。

    第二天辰时时分,贾珣四人待在小店吃过早饭,结完账,便继续赶路。

    到了未时,贾珣四人终于来到兴平县乡下的一处田庄上。

    贾珣纵马慢行,入了村口,四处观察着周围的一切的。

    只见此处约有几百口人家,道路两旁便有几间简陋的木房。

    有些房子依山而建,放眼望去,农田阡陌房屋纵横交错,错落分布。

    大多数皆为普通的木屋,不过还有几间刷着白色外墙的泥土屋的庭院。

    远处地里种小麦的地方,一大群人正在收割着麦子。

    还有很多农夫在田里干活,或挑水或除草,还是给田里的玉米地施肥,好一处热闹朝天的景象。

    贾珣纵马走着,只见道路旁的田里好几处种了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玉米杆子,上面结满了不少玉米棒子,看来今年又是一个丰收的好年。

    玉米此时叫玉蜀黍,再过一两个月,便能采摘。

    此物传入大夏朝不过一百多年,因玉蜀黍对土壤要求不高,气候和土壤的适应性更强,生长周期较短,仅需四个月便可成熟。此作物受到广大百姓的喜爱,各地已经大面积地种植。

    贾珣及贾芸等人慢慢地看着路两旁的山茱萸树,还有几棵已经有十多年树龄的柿子树。

    树上挂着累累的果实,不过果皮尚青,显然还没到成熟的时候。

    此时在家务农的一些妇人及儿童看着作为不速之客的贾珣四人。

    贾珣不慌不忙,过了约一盏茶功夫,来到了此处庄头的庭院前。

    只见此处院子四周皆用围墙围住,外面刷着白色的粉漆,看上去是个三进院落,比其他的房子要更加气派得多。

    众人皆下马。

    贾芸拉着马匹的缰绳,上前敲门。

    半晌过后,只见一名小门童过来开门,“你们找谁?”

    贾珣从后面站出来,说道:“请问杨庄头在家吗?”

    小童约八九岁年纪,头顶扎着一个角儿,说道:“老爷在家,你们是?”

    “我们是长安县宁国府上,你就说宁府来人,要找你们老爷。”贾珣笑着说道。

    小童回去禀报。过了约一盏茶功夫,只见里面来了三四个人,排头一个四五十岁的老者,长得慈眉善目,头上戴着一顶瓜皮帽,穿着一身暗红色的绸服,脸上带着笑容。

    “四位小爷怎么称呼?在下正是此村的里正杨德良,不知几位和杨某的东家有什么关系?”

    庄头杨德良看了几眼贾珣等人的刀剑,笑吟吟地说道。

    贾珣拿出身上府里证明身份的腰牌,让杨德良看过,说道:“晚辈正是宁府敬老爷二公子,今日来贵地正是为寻人而来。”

    杨庄头看了贾珣身上的腰牌,确认了身份,脸上堆着笑容,让身后两个管事替贾珣牵马,说道:“原来是少东家,杨某有眼不识泰山,死罪死罪。你们快过来给公子牵马。”

    “公子一路上辛苦了吧,这一百多里山路,怎么好劳烦公子亲自前来。下次公子要寻什么人,小人直接给你送到府上,不劳公子费心。”

    贾珣把缰绳交给庄客,说道:“今天我过来寻人,其他人来不太放心。”

    杨庄头在后面跟着,笑道:“不知道今天少东家要来寻什么人呢?”

    贾珣往里面走,边走边说道:“我要寻找的人就是嘉治四年,就是七年前被我大兄发配到此处田庄里的几个人。”

    杨庄头脸上满脸堆笑笑道:“原来是来找廖家他们,等会我让人请他们过来。公子还是先入席,让小的替公子接风洗尘。”

    贾珣和贾芸,柳湘莲及倪二便在杨德良的庄子上吃完了晚饭,用完了茶后,杨庄头便让人去请贾珣要寻的人。

    贾珣在杨家大厅上,看着眼前六个人,只见眼前两个老人,一个五六十岁,一个四十余岁。

    贾珣站了起来,贾芸也跟着站起来。

    “你是丁大爷不是?这位是李大叔。”贾珣从脑袋记忆回想起之前各人的名字,一个个地喊道。

    “你是哪一位哥儿?”老人已经不大想得起来贾珣是谁。

    “大爷,我是老爷的二小子贾珣啊。”贾珣抓着老人的手说道。

    “哦,是珣哥儿,今儿这么大了。”老人顿时声音哽咽,似乎想起了七年前的场景,顿时老泪纵横起来。

    “珣哥儿,老奴向你请安了。”老人要给贾珣磕头,后面的几人跟着要磕头。

    “这可使不得,丁大爷,我今儿来是要接你们回去的。”贾珣连忙拉住要下跪磕头的丁老头。

    正说话间,后面站着的一位三四十岁的农妇跑了过来,一把抱着贾珣,哭道:“珣哥儿,我的哥儿啊。”

    身高已长到七尺二三的贾珣被一个不到六尺的农妇抱着,这画面看上去有点滑稽。

    此人正是很早便被贾珍寻了个由头,打发在田庄上的贾珣的奶娘窦氏。

    贾珣看了看抱着他的窦氏,说道:“廖嬷嬷,廖兄和廖大叔呢?”

    只见皮肤有点黑的窦氏伸手擦了擦眼泪,拉着旁边一个粗壮的十六七岁的小伙,还拉着后面站着的一个晒成古铜色的木讷汉子,说道:“珣哥儿,这就是。你们两个哑巴了?哥儿千里迢迢来这里,也不叫一声。”

    贾珣笑着摆摆手,看着面前健壮,看起来老实本分的奶兄廖方,还有沉默寡言的廖大叔,说道:“多年不见,廖大哥长大了。廖大叔也还是和先前那样硬朗。”

    “二少爷。”廖方和廖大叔拘谨地喊道。

    贾珣点了点头,接着看着一旁头发已花白的丁大爷,中年年纪的李大叔,还有一个二十岁的年轻小伙。

    “各位,我今天来是接你们回府的。今晚回去收拾东西准备,明天便叫马车搭你们回家。”贾珣缓缓扫视着在场的众人。

    作为贾珣的奶母自然是兴高采烈,七年前她们一家被贾珍寻了个贪墨钱财的罪名,发落到这鸟不拉屎的地方,真是有怨无处诉。分明是贾珍要寻他们的不是,安了这个罪名。

    过了整整七年,哥儿长大了,来寻了他们回去,真是上天的保佑了。本来以为以后一辈子都是做个佃农,不曾想上天总算是开眼了。

    他们一家给儿子娶媳妇都还没定下来,十七岁了,年纪已经不小,这一两年看的姑娘家都嫌他们家里穷。

    窦氏看着长得气宇不凡的贾珣,喜笑眉开,以后跟着哥儿,不怕他们家的没媳妇娶。

    只见丁大爷却摇头说道:“珣哥儿,我不想回去了,在这活着已经习惯了,不想走了。”

    贾珣继续劝道:“丁大爷,回去不要你干活的,自有份例养你,为什么不回去呢?”

    丁大爷还是固执地摇了摇头。

    劝说了好一阵,丁大爷说什么也不肯回去。贾珣也只得作罢了。

    贾珣接着看着一旁的李大叔和他的儿子二人,问道:“李大叔,你们呢?”

    只见两人都摇了摇头。

    李大叔说道:“珣哥儿,你的心意我们父子二人心领了。不过城儿已经在这边娶亲,不打算再回去了。”

    没想到一连三个人都拒绝了贾珣接回府的请求。

    贾珣接着看着他的奶母一家子。

    只见廖大叔看了看窦氏,又看了看李叔等人,正打算出声。

    旁边的窦氏连连点头,抢过话头道:“哥儿,我们都愿意跟你回去。只是不知道大少爷那里怎么交代。”

    贾珣微微一笑,道:“今年我大兄已经故去了,现在掌家的是大兄的儿子蓉哥儿了。不妨事,我已经说准了让你们回来。”

    窦氏当然是千肯万肯,廖大叔也只能由着她。

    第二天一大早,贾珣便叫来一辆马车,载着廖大叔一家三口。四人骑着马,跟着后面。

    其他人还是不愿意跟贾珣一起走。

    七人花了四天的时间,才一路回到京城长安县。

    当天贾珣便把他的奶娘一家子安置在贾府前院的一处小院里。

    安置好一切后,贾珣便敲响了贾蓉的院门。

    贾珣在贾蓉院子的别厅等了好一会,贾蓉才姗姗来迟,身上传来一股脂粉酒气。

    贾珣才懒得管教贾蓉守孝期的规矩,说道:“蓉哥儿,现在的东府里缺少能防范贼人的护院,这是不是应该让一些小厮练练,省得日后受窃贼强盗之侵扰。”

    只见贾蓉浑不在意地说道:“珣叔,这是否多虑了?有哪个不长眼的敢来我们东府撒野。”

    见这样说行不通,贾珣便换了个说法,说道:“蓉哥儿,虽说如此,日后出门喝酒,多几个懂武艺的家丁,可不是安全多了?前些日子我还在城里遇到不长眼的小毛贼呢。多几个人还是好的。”

    贾蓉略思索了一阵,便答应道:“那珣叔你看着办吧,我不管这些事。”

    得了贾蓉的首肯,贾珣便着手准备操练护院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