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从红楼开始重建大汉 » 第67章 初见林如海

第67章 初见林如海

    “林姑父,小侄是东府的贾珣。首次见面,侄儿在家已经对姑父久仰多时。如今看到姑父,真是令小侄得偿所愿矣。”贾珣恬不知耻地对着前来迎接的林如海小小地拍了记马屁。

    一旁的林黛玉睁大眼睛,看了看面不改色的贾珣,对贾珣的厚脸皮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旁边的史湘云偷偷抿嘴笑着。小惜春把脸埋在三姐姐探春的身上,她这位亲哥哥也太肉麻了,丢人啊。

    探春一手拉着惜春,笑盈盈地在旁边观看着。

    林黛玉又接着看到久违多年不见的老父亲,耳鬓旁已起了几咎白发,面容也清减了许多,但是眼间的慈祥神色一如先前的模样。

    “爹爹。”林黛玉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淌,扑在林如海的怀里。

    “玉儿。别哭了,啊。几年不见,怎么一见爹爹就开始撒娇。”林如海爱怜地摸着林黛玉的头。

    林如海抱着林黛玉哄了一会,两父女分开,然后说了点近来身体怎么样?京中老祖母怎么样之类的话。

    接着林如海笑着对贾珣说道:“你是珣哥儿,内兄存周和我说起过你,存周二兄长对你的评价很高。珣哥儿,今日你带了玉儿来,实在是很感谢。”

    贾珣连忙回礼口中说着不敢,不过举手之劳。

    林如海又看了看一旁三名女孩,虽然看上去有点面善,但到底不认识。

    贾珣此时不抢风头,对林黛玉微笑着,做了个请的姿势,把介绍人的差事交给林黛玉。毕竟这两父女五年多没见面了,让别人多说几句话。自己此时出来献殷勤不大合适。

    林黛玉对贾珣点了点头,手拉着林如海,先介绍史湘云,“爹爹,湘云妹妹是老祖母的内侄孙女,最是爽利的。”

    史湘云笑着给林如海行礼。

    林如海赞赏了几句,让史湘云不要拘束多礼。

    接着林黛玉又介绍贾探春和贾惜春,“爹爹,这位探春妹妹是二舅舅的女儿。惜春妹妹是珣二哥的亲妹妹。”

    林如海看着十岁的贾探春,有点惊叹,“原来是存周二兄长的闺女,眉眼间是和内兄存周有点像,内兄养了个好女儿啊。”

    探春笑意盈盈,福了一礼,口中也喊着林姑父。

    最后林如海点评了惜春,聪明伶俐,品格上佳。

    林如海接着带了众人出了扬州的官衙别厅,请贾珣他们前往林如海在扬州城的府邸。

    林如海在扬州的住宅不大,家中仅有一二名侍妾在后院居住。

    林如海让林黛玉和贾探春,史湘云另居一别院里。贾珣则住在前院。

    贾珣看到林如海在扬州的生活和家里的人口都很简单,再联想到林如海自从贾敏去世了六年,一直没有续弦。

    一方面有故妻难忘的原因,另一方面林如海应该也有自己的考虑。

    巳时时辰,林如海请贾珣在前院的别厅上吃饭。

    菜肴酒肉都具备得很丰盛,不过林如海饮酒不多,吃的饭菜也比较少。

    只见林如海笑着说道:“珣哥儿你不用客气,姑父早上起来去衙门前已经吃过。若是不合口味,我去厨房叫再换了些菜来。”

    贾珣此世是第一次吃淮扬菜系,味道和后世有些许差别,但可以看出是同出一脉。

    桌上的软兜长鱼、水晶肴肉、松鼠鳜鱼等菜可以看出淮扬菜十分讲究刀工,刀功精细,菜品形态精致,滋味醇和;在烹饪上则善用火候,讲究火功。

    贾珣对此些维扬菜系还是挺喜欢的。

    “林姑父这些菜很好,我都挺爱吃的。吃家乡的菜还得是扬州才有味道。”贾珣笑着说道。

    林如海摸了摸胡子,让贾珣不要拘束,只当在家里一样。

    吃完饭后,林如海请贾珣去书房里坐。

    不多时便有一名丫鬟奉上茶来。

    “刚才我听玉儿说起,珣哥儿是要来金陵南监游学的是吗?”林如海坐在书桌后的椅子上,看着一旁的贾珣问道。

    贾珣便将准备游学以及拜访李守中等一些名家的事情说了出来。

    不过这些只是贾珣的顺带工作,说实话,贾珣此行是为林如海而来的。

    不出意外的话,林如海是在今年或者明年的九月份殁的。在四大家族里面,这个嘉治帝最器重的臣子,最终死在了两淮盐政的任上。

    巡盐御史虽是七品的官职,但是工作性质是上差,可谓位卑权重。况且此职位是一个肥差,其中油水大有可为。

    朝廷在两淮、两浙、长芦、两广、福建、河东等地派一名巡盐御史领敕巡视禁约、催督盐课。

    两淮特指南直隶与江苏高官江以北、淮河南北的大部地区,该地区以江淮平原为主体,包括扬州府、淮安府、凤阳府、应天府的滁州等区域。

    各地都转盐运使司都是以两淮盐课所获的税钱最多,也是以两淮盐课的弊病最为严重。

    林如海这几年估计是被这两淮盐政折磨得够呛。

    这几年嘉治帝估计是想让林如海革除两淮盐政的弊端,把盐税都收起来。

    这里面涉及到很多之前的亏空的问题,不可谓不令人触目惊心。

    所以说,嘉治帝对林如海既看重,但又没那么看重。若是如平常一样督促把税金收起来,这两淮盐政是天底下一等一的肥缺。

    若是嘉治帝让林如海把两淮盐课的弊病革除,这就不太好办了。

    只见林如海在饮茶期间长吁短叹了几回。

    贾珣大着胆子出口问道:“林姑父所忧虑之事,是否是两淮的盐政之事?”

    林如海笑着摇了摇头,说道:“正是为此事为难。不过此事牵扯太广,实在是不足道耳。”

    贾珣目光灼灼,说道:“姑父,小侄对朝廷的盐课之弊也有所耳闻。小侄对盐政有几项见解,姑父何不为小侄试言此间一二弊病,小子也能为姑父排解一下困难。”

    只见林如海缓缓地摇了摇头,说道:“珣哥儿,此事关系到很多人的利益,牵扯到其中实无半点益处。你还是别管这些事情为好。”

    贾珣当然知道其中之险,但是什么都不干,让林如海就此死去,他以后为官也少了一个助力。

    再者,若是救下来了林如海,不说别的,嘉治帝把盐税收上来,对贾家这个烂摊子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另外林如海带来的人脉关系,让他在后续收益不少。

    在贾珣的几次请求之下,林如海才开口说了,“珣哥儿,你可知现在朝廷的盐课弊病之甚?”

    贾珣回道:“一知半解,姑父请试言之。”

    “当初我朝初立之时,仅盐税一项,就有四百二十万两白银进项,占到所有的税收里的六成之多,比起田赋、矿茶课、酒醋税、关市税和杂税等商税,盐税所收的税金是其的八九倍之多。”

    林如海呷了口茶,看着认真聆听的贾珣,继续说道:“但是自太祖之后,各地盐课每况愈下,两淮盐政也由原来的一年一百二十万两白银,到现在嘉治一朝,仅有每年六十余万两白银进项。”

    “皇上今年欲整饬两淮盐政,使税金能有先前太宗时期的水平。但无奈存在太多问题,我也实在是束手无策。要想使盐税征收起来,非改革不可,但是改革又实在难行。”

    林如海长吁短叹,显然是对盐课之事无可奈何。

    “姑父所想正是小侄的所想。但是如何改革是个问题。”贾珣点了点头,附和地说道。

    林如海眸光一闪,看着年龄尚且不大的贾珣,试探性地问道:“莫非珣哥儿也在考虑我朝盐政的改革方法?可否说于姑丈知晓。”

    此时大夏朝的盐课政策是例行朱明一朝的纲盐法。

    此朝亦例行在各盐产区设立都转运盐使司,均受中央户部节制。如两淮都转运盐使司、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等。

    盐课提举司的长官为从三品都转运使,为转运司的最高长官,负责的一切工作。两淮地区为两淮盐运使。

    林如海这个巡盐御史则是皇上督派下来,到两淮盐产区进行巡视,确保盐政的顺利进行的钦差。

    大夏朝将全国分为两淮、两浙、长芦、顺天、山东、福建、广东、四川、云南、河东、陕甘十一个盐区。

    各大盐区所产食盐以引为单位,大引为盐三百斤,小引为一百斤或二百斤。

    盐引则是官方颁发的允许贩卖食盐的凭证,各盐商们需要送运粮食到边关九镇,便可从负责区域的盐运使手中换取盐引。

    除用粮米换取盐引之外,有时也可用布绢、银钱、马匹等换取,但以粮换取是主要形式。

    持有盐引的商人按地区分为十一个纲,每纲盐引为二十万引,每引折盐三百斤,或银六钱四厘,称为“窝本”,另外朝廷收税银三两,运输银三两。

    即朝廷可以从每引盐中得银六两六钱四分。

    按宋朝为例,每斤盐朝廷抽税大约30文,大夏朝每斤盐朝廷抽税0.022两白银,一两白银以1000文计算,约合22.2文。大夏朝的盐税比宋朝还少了一些。

    北宋市面上一斤盐为50文,明朝一斤盐约为0.3——0.4两白银,折合300文钱一斤,零售价明朝比北宋高出6倍。

    盐商取得一张盐引,刨去粮食或者银钱的花费,所得约有数十两银子净利。

    大夏朝一年所产之盐约为二百二十万引,其中以两淮盐区年产盐最多,为七十余万引,占了全国所有盐引的三分之一。

    按理来说大夏朝应该从盐税中每年得银一千四百五十万两银子。

    但是如今大夏朝的盐税仅收了其中的十分之一,其余的税钱受到各方面的原因而流失。

    “林姑丈,照我所知我朝盐税分两部分,一部是人口税,每人派银一分六厘二毫,家里几个人就交几个人的盐税。另一部分就是贩盐商人的纳银。只怕问题就出现在这个纳银身上。”贾珣言之凿凿地说道。

    林如海点头说道:“确实如此,两淮等地收人口盐税每年万余两基本不变。但商业盐税从太宗时期的百万余两到今天的五十多万两,足足少了一半。”

    贾珣点了点头说道:“依小侄看来,由于盐利所得巨大,存在不少扰乱食盐经营的乱象。一方面是兑支制度的问题,朝开中过度,权势豪绅纷以纳粮、纳银占中盐引,然后贱买贵卖,遂使商人失利又难以按时支盐,导致盐商长期守支。致使朝廷每年所出之盐,有很大一部分盐商根本没有领到其所得的盐引。”

    贾珣接着说道:“其二,由于朝廷入不敷出,对各产盐的灶户盐丁上缴的每引盐给予的粮食和钱财势必减少,导致出现灶丁逃亡现象,造成每年灶户上缴的盐引减少。或有不少人从灶户处所购得盐私下贩卖,难以禁止。

    其三,势豪权要及某些盐商在盐场称掣食盐时,亦有以大引作小引,存在过度夹带盐引的乱象,造成盐引的流失。

    其四,亦存在内地盐商贿赂盐官,支取过多,使其他内商之盐不能速得。边商之盐引不愿贱售,报中无人,存积盐滞销,造成私盐泛滥,使朝廷盐税大部分流失。”

    林如海神情变得不可思议,看着贾珣,口中不住地赞赏道:“珣哥儿可谓是慧眼如炬,正是如此说法。我在两淮巡盐几年,这些现象可谓是屡见不鲜,但又难以遏制。珣哥儿,你研究得如此透彻,必然是有应对之法,可试言之。”

    贾珣研究了大夏朝的盐政可谓花了不少心思,正是知道症结所在,才能将盐政里面的弯弯绕绕搞清楚。

    贾珣看着林如海,说道:“姑父,要想对盐政进行改革,小侄初步想出四个对策。第一,取消内商和边商对食盐的专卖权。任何商人只要向转运盐使司缴足盐引的税金,都可以经营食盐。此举可以令以往盐帮通过垄断而哄抬盐价的情况不再出现,有利于盐价平稳。

    第二,取消食盐的人口税,将人口税和商税,合二为一,成为新的盐税。将所有的盐税都从产地征收,不管盐卖到哪里,朝廷都已经征到了盐税。此外每引盐严格按照以二百斤为一引,以斤两收取盐税。

    第三,取消灶户承担的按丁征收盐税,朝廷向灶户收购食盐,价格应适当提高,并禁止灶户贩盐给其他盐商。鼓励各灶户和百姓举报贩卖私盐的灶户,有功者赏,有过者罚。

    第四,对于买盐份额做出规定,严禁一人或者数人把当地盐引全数购买的现象,打击囤盐倒卖的投机盐商。”

    贾珣盐政四策说下来,便拿过一杯茶润下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