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从红楼开始重建大汉 » 第70章 国子监季考

第70章 国子监季考

    四月初六日,贾珣踏入了贾府的金陵老家。

    忙碌了几天在市场上买货之后,贾珣终于要去南国子监去报到。

    贾珣此行只在南监旁听几个月,他还要在十月份时赶回京都参加科试,正是明年八月份乡试的准考证。

    贾珣每天在金陵的贾府老家居住,早上每天吃过早饭后便去国子监读书,至申时学堂放学才能回家。

    贾珣还抽空去探望了前国子监祭酒李守中,先前贾珣向贾政索取的书信起到了作用。

    李家人没多久就让贾珣进去了。

    贾珣见到李守中,先寒暄了一阵,接着又说起李纨以及贾兰母子等情况。

    贾珣便向李守中打探明年可能在京城主持乡试的主考官的消息。

    李守中虽然已经不作国子监祭酒,但是他的门生和同年极多,在清流以及翰林中颇具人脉。

    虽然求他办事是不成的,问个消息还是可行的。

    主持考试的主考官由皇帝委派,主考官二人,同考官十八人。十八名同考官分房批阅五经试卷,因各人在闱中各居一房,又称房考官,简称房官。

    试卷分发各房官先阅,加批后再推荐给主考官。

    主考官和同考官被称为“内帘官”,考场外的监临、提调、监试、巡绰、弥封、誊录、对读等官为“外帘官”。

    主考官一般从翰林选拔官员担任,同考官约十二人出自翰林,其余为各科、各部的进士出身的郎中等官员担任。

    只见李守中分别向贾珣说起这几年担任过乡试主考官的几个人来。

    还有一些明年可能担任主考官的几个人人选,各个人的喜好,欣赏的文风等等,李守中都告诉了贾珣这些需要注意的消息。

    一个多时辰后,贾珣才从李家离开,此次虽然不知道明年是谁作主考官,但是起码知道了各人喜好以及欣赏的文章风格,可以说得上是有所收获。

    贾珣晚上回去拿出林妹妹之前送的林如海会考时读书作的读书笔记,吸取里面的知识。

    毕竟作为之前的探花郎的读书笔记,对贾珣是非常有帮助的。

    学霸不愧是学霸,贾珣几天细读下来,可谓受益匪浅。

    就这样到了五月中旬,贾珣来到南监已经有一个多月。

    由史家人护送几位妹妹回京,贾珣还是比较放心的。毕竟史家的家丁比他刚训练的新兵强太多。

    大概下个月初跟着贾珣南下的船队就能回到长安。

    林如海和林妹妹大概也快准备回京了,林如海作为巡盐御史还有一些手续需要办。

    林黛玉现在还能在苏州老家居住一阵子。大概在六月份就会启程进京。

    另外嘉治帝是要林如海收起盐课的税金,现在各地的都转运盐使司存在问题太多,单靠催促,如何能把少掉的那部分盐税收起来。

    所以盐政是必须改革不可的。

    林如海留下不是被收款无望,活活累死,就是被两淮的盐商在背后的动作搞死。

    横竖都是个死,绝对好不了的。

    收不够钱,嘉治帝要他死。运气好收到钱,被人谋害。

    还不如进京先借口盐政改革,远离这个烂摊子。

    贾珣今天在国子监也迎来了季考。

    季考属于国子监内最高等级的大考,每三个月一次,由祭酒与司业出题考试。

    每次月课、大课和季考都要评出等级,考核优等的可以得到奖励,不合格者将会受到处罚,三次不合格者将被“遣回原籍”,失去此次在国子监内读书的资格。

    每月里所有的学生们不仅有考试,还需习武。

    主要是靠骑术与箭术,国子监西侧内修建有专供监生、贡生习武的“射圃”,并定期演练。

    贾珣作为世家子弟,骑马和射箭俱比普通的一些学子更有优势,何况他在家亦勤习武艺,骑术与箭术也是比较精通的。

    不然他先前也不能在洪泽射杀四名水匪。

    正所谓古书有云: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躟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贾珣此月中在御、射二项功课上俱是甲等。

    南国子监有学生二千多人,取得入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称国子监生员,其中分为监生和贡生。

    监生和贡生,还有其他没有入国子监读书的普通秀才本质上都是生员,只要过了学政的科试后都能够参加乡试。

    但是监生和贡生可以在本省参加乡试,也可以在京都参加乡试。京都的乡试为监生和贡生保留有专门的录取名额。

    其中监生分为恩监、荫监、捐监。

    被有皇帝恩准提拔而入国子监读书的童生叫做恩监;因长辈曾为国建功而皇帝特别特准入学的叫作荫监;另外通过捐献金钱财物而入国子监读书的叫做捐监。贾蓉的江宁府监生属于捐监此类。

    贡生同时分为恩贡、副贡、优贡。

    凡遇国家庆典或颁布登极诏书,皇帝下诏选取部分廪生入国子监读书,称为恩贡。副贡则是乡试时落榜,处于副榜的生员,准入国子监读书,称为副贡。

    优贡则是经过学政考试,成绩优异而选入国子监读书的生员,称为优贡。贾珣和杨子凌、陆修远、孙獓等人都同属于此一行列。

    此时世人大多都把贡生和监生都笼统地称为监生,其实这里面各监生的出身是有所不同的。

    贾珣走在路上,亦有很多其他监生时不时向他观望。

    “他怎么来南监这里了?”有一个似乎认识贾珣的监生在一旁对着身后的几名监生问道。

    “你老贵人多忘事,此位贾三元上个月就从京都里过来了。你都忘记了。”一旁二十来岁的监生对先前出口的监生说道。

    先前那个是老监生了,看上去倒有三四十来岁,后面这人的称呼倒没问题。

    只是旁边一位更加年轻一点的监生接过话头问着:“你们说的都是谁啊?我怎么没听说过今年考的案首有姓贾的人啊。今年江宁府,应天府都没有听过有这样一个人啊?”

    那两位监生还没开口,边上一位监生说道:“这位贾三元是京师的童试三元的人,不是咱们南直隶省的。不过他是咱们金陵的贾家的人。”

    “咱们开国双国公的贾家?他们家也出读书的人才了?”年轻的监生吃了一惊,向旁边的三人问道。

    “确实是啊。一连中了三案首,不知他和咱们杭州的徐家比比,不知道谁更厉害。”

    那个老监生也是个贫嘴贫舌的,此时也插嘴道:“杭州的徐家?他们家祖上出过两位连中六元的天才,今年听说他们徐家不是也有个谁来着,也是连中三元的一位秀才公子哥?”

    二十来岁的监生答道:“咱们江南第一才子首当第一的当为徐家的徐少清,还有江苏苏州府的阮昶亦中了府、院二试案首,亦是非同一般。我还是更看好徐少清在此次季考位列第一。”

    旁边几位监生也点头附和。

    他们居住在江南,更加认可江南当地久负盛名的天才人物。何况江南文风鼎盛,比长安一带浓郁了许多。

    “你们说这贾三元和阮昶谁能排第二呢?”老监生出口问道。

    年轻的几个监生都几乎异口同声地说道:“我觉得还是阮昶更胜一筹。苏州的人才也不少,还有淮安府等地几个天才人物。西安的贾三元此次一定会吃瘪。”

    “对,今天这个季考之后,怕是有好戏看咯。”老监生拍着手笑道。

    贾珣远远地从一旁经过,当然听不到这些监生们都在谈论些什么东西,更不知道有好事的人给他安了一个贾三元的名号。

    贾珣来到被分到考试的厅室内,按照分派的座位的坐好。

    每处考场有博士或者助教、直讲等讲师监督,防止监生们出现作弊,违反考纪的情况。

    贾珣领到考卷,只见上面印着四道题目。

    一道是出自四书的经文,一道是出自五经作一篇四书文,一篇策论,还有就是依照题干作一首排律诗。

    考试开始,考场皆需静穆,场上只能听见磨墨和誊写的声音。

    贾珣先在草稿上构思,之后再慢慢在考卷上作题。

    直到下午的申时,国子监内敲起锣钟,各考官把众监生的试卷收起来,才让众人回去号房居住。

    贾珣是特例,他不住在国子监内,贾珣照常一样回家。

    第二日,继续又是司业、博士等讲授知识。

    一连过了四五天,国子监的季考成绩才公布出来了。

    南监二千余监生,所有成绩分为六等。

    一等为优秀,一年内有一次成绩一等以上,以及三次季考二等成绩以上,国子监推荐其参加明年的乡试。

    对于优秀的一等监生,国子监内每月还发给一升粮米,补贴其家用。

    不过一等的监生有名额要求,只能有一百人上第一等的榜。

    能考到三等以上的监生,说明其水平已经不错了,就算没有十成十的把握能过乡试,考上的几率也是大了很多。

    到了国子监季考完毕,放榜这天,可谓是人山人海,监生们全都凑近张贴公示榜单的地方上观看。

    所有的监生们都急切想知道他们在同行人中能排到什么一个位置。

    贾珣等大部分都看过榜散去后才动身前去观看季考中自己的排名。

    贾珣来到榜单前,等了约二刻钟后,才进到最里面一层的位置。

    只见上面用十来张纸张贴着众人的名字。

    贾珣走到第一张榜单前,从榜首往下看着。

    只见第一名上面赫然写着三个大字:徐少清。旁边亦写着榜首的字样。

    第二名是苏州府的阮昶,第三名是安庆府士子郭之俊,第四名是扬州府士子魏晟,第五名是来自淮安府的监生。

    第六名上面写着贾珣的名字。

    此次才考了个第六嘛,贾珣会想到竞争很激烈,没想到连前三甲也没进。

    看来这江南之地的考生,都不简单啊。

    之前贾珣一路上太过于顺风顺水,连续考上了县案首,府案首以及院案首,有点不将天下英杰看在眼内。

    前一个月内贾珣还和探花郎出身的林姑父侃侃而谈,傲气尽显。

    如今特地来传说中的江南试试水,哪曾想此第一次的季考,这么多人都不曾比他差,比他所作的更加被考官看好。

    这一次季考虽然是一门普通的考试,但给贾珣实实在在地来了一次打击。

    真是不能有半点骄傲自大之心啊,小觑了天下的英雄这种心态要不得。

    贾珣回过神来,继续看榜单前十的名单,不出意外的话,这上面的其余九人有可能明年来长安城参加乡试,也有可能在南直隶参加乡试,都有可能。

    若是来长安城考试的话,明年就是他贾珣的竞争对手。

    要不然就是之后会试时,才能遇上的强劲对手。

    江南等地,果真是名不虚传。贾珣本以为能考中前三甲,最不济也可以进前五,没想到最后仅评了个第六。

    贾珣从人群中出来,只见榜单旁亦有一榜,不知道上面张贴着什么,也有一群人围着观看。

    贾珣有点好奇,也凑近前去观看。

    贾珣观察了一会,只见上面张贴着季考前十甲考试者的考卷。

    看来国子监祭酒将这些人的文章作优秀范文展示,供给下面的监生学习。

    前面几个四十多岁的老监生凑近考卷前面,摇头晃脑地大声念着上面的文章,显然是已经渐入佳境中。

    旁边还有其他的监生在念到精彩之处便不住地叫起好起来。

    还有一些监生在听到文章摘自的典故之处时,也在一旁大声念到此句出自哪里。

    让旁边的一些偏年轻一点的监生向其投去崇拜的目光。此些监生乐在其中,翘起头,只顾洋洋得意起来。

    贾珣在一旁默默地听着徐少清和阮昶等人的考卷。

    听到精彩的地方,也连连点头。果然不是一般的角色,有些转承的地方,贾珣自认为不能比这几个人做得更好。

    此些人果然是有真才实学在身,确实是惊才绝艳的人物。

    贾珣听完了所有人的考卷,便从人群中离去。

    贾珣从此些人的文章中也学到了不少,眼下是回去看看林姑父的笔记,看看上面的一些内容,贾珣能不能将其顿悟。

    此夜,从申时回来,贾珣吃过晚饭后,便一直在房内研究此前他在季考所作的文章。

    贾珣又将今日在国子监听到的徐少清的文章默写下来。

    贾珣逐字研究其文章的独到之处,越是研究,贾珣就越是感到为其的文采叫绝。

    一直忙到亥时二更天的时分,贾珣才准备上床休息。